《长江流域为什么后来居上?古代文明变迁深受气候与地理环境制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两大流域的文明更替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考古成果早就已经证实,西安半坡文化和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并驾齐驱的古文明,它们产生的时间都是距今6000多年前,应该会同时发展处辉煌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但中华文化的源流其实是开启于黄河流域,中国的经济中心长期以来也在黄河流域。我国此后几千年间群雄争霸、王朝更迭,争夺的中心区域始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从半坡文化这朵文明小花逐步发展成代表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长江流域却沦落为中原文化的跟班和附属品。

    但到唐代中期以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黄河文明却趋于衰落,长江流域的文明趁势而起,尤其在经济领域,长江流域此后一直领先于黄河流域。元明清三朝,中国的政治中心虽然一直都在北方,但南方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

    长江流域为何一开始就落后于黄河流域,而为什么又后来居上、稳占上风呢?

    气候地理决定文明进程

    多年来的专家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文明的变迁深受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制约。

    如今的黄河区域气候干燥、干旱少雨,沙尘暴肆虐,但几千年前,北方的气候却普遍温暖湿润,而且没有生态恶化的环境问题,正是这样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黄河流域的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相比之下,南方则是炎热潮湿,远没有北方气候宜人。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湖北境内竟有成群的大象出没,足以见得当时长江流域的气候是多么的炎热了,就跟现在的东南亚差不多。湿热高温也是瘴疠瘟疫的高发区,在当时科学技术和医术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根本无法战胜这类疫病,对它们一直畏如蛇蝎。因此古代的长江以南常常是官员被贬流放之地,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就记载了一位官员宁可降职也不去南方任太守的事例。

    除却南北方气候差异外,还有不可改变的地形差异。据统计,在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面积约占44.5%,高原约占20%,盆地约占13.5%,而地势相对平缓且利于人类生存的丘陵和平原只各占11%,所以它的宜耕土地数量远远小于以平原为主的黄河流域。

    南北方的农作物品种也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南方的主粮是水稻,北方的主粮是粟和小麦,水稻不像粟和小麦那样易于种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开垦适宜的农田,积水时需要开沟放排,干旱时要引灌;而且水稻在栽培技术方面技艺复杂,要求较高,直接撒子播种非常影响水稻的产量。所以水稻的种植规模长时间内得不到扩大,稻谷的收获量不足以让南方果腹。

    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南方百姓都是“以渔猎山伐为业”,农耕只能算作一种辅助生存方式。食物来源的不稳定和数量的有限,直接导致了南方人口稀少。三国时,东吴割据江东虽对南方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却一直苦于人口不足,兵源和劳动力都相当匮乏。当占据东南半壁江山的东吴被西晋灭亡时,人口也不过才230万而已,还不如北方一郡的人口数量。人口在古代社会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财富和生产力,在一切生产、生活都需要人力手工完成的时代,地广人稀就意味着一切发展后劲不足。

    北方战乱,经济南移

    南北方的发展速度就像是龟兔赛跑一样,兔子虽然开始领先可惜不专心,总是跑跑停停,乌龟虽是开始落后了但是胜在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南北方的发展也是如此。北方占据了地理便利,在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方面一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政治、文化、商业等方面也一直处于统领地位。不过,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富足的地方是非多,富庶的中原一直是更北方的游牧部族和内部割据势力的争夺对象,逐鹿中原一直困扰着北方百姓。

    多年的战乱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而他们在南方不只是避难的“移民”,同时也担任了开发者的角色,而且是非常优秀的开发者。人口的涌入催生开垦荒田和改良种植环境、改善种植工具和技术,到了宋朝,借助以往朝代累积的水利工程、土壤改良和先进农具的运用,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水平就冠绝全国了。

    于是,历经了南北朝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末金国灭宋等重大战乱之后,中国农业的重心在南宋时期就从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当时南宋民间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天下。充足的粮食供应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保障,南宋时期的1159年,南方人口为1684万,到1179年,人口达2950多万,在短短20年内,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人力和粮食充裕了,各项其他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丝织业,北宋南迁之时,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织锦院、文绣院等作坊的工匠把技艺带到南方,并和当地情况结合,衍生出更加高级的纺织技术,苏杭两地的丝织业和刺绣技艺一直全国领先;印刷业和酿酒业也因为技术的滋润,蓬勃发展起来。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中心南移

    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必然也紧随其后。文人墨客对南方认识的改观从唐朝就开始了,唐朝诗歌中多次出现对南方景色的描写和感叹,其中流露出强烈的欣赏态度,白居易的《忆江南》第一句就是“江南好”,唐末诗人韦蟾更是把江南作为美好的代名词,以“塞北江南”来夸赞贺兰山的美好。

    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南方在文化教育上长期落后。而从宋朝开始,江南地区就开始重视教育了,读书习俗蔚然成风,以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代表的各大书院林立其中。根据《全宋词》著录一千多位作家其中籍贯可考者693人,出身南方者占60%以上,其中浙江一省就独占了25%;南方士人在官僚集团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北宋名臣中如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都是南方才子,到了明初南方士人占据了绝对优势。

    经济发达了,文化先进了,初时阻碍发展的地理条件反而成了促进发展的优势条件了。山坡被开发成梯田或者种植其他作物,纵横的河道织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网,安全便捷的水路成就了南北沟通、货物外运的最佳途径。

    历史证明,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的优势不过是一时之便。世界早期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肥沃的平原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我国的黄河流域,可是现如今最发达的地区却都不是这些地区,开放、兼容并蓄和不断汲取新营养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激流勇进而不被淘汰。

相关报告
  • 《李干杰介绍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情况》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08
    • 23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解放日报记者:去年1月份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的位置,总书记同时提出,长江沿线各个省区市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但近一些年来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发现,长江沿岸环境污染仍然有不少突出的问题,也有一些隐患。请问李部长,环保部下一步对于长江流域的 生态修复 和环境保护有没有进一步的考虑?会不会出台一些更加严厉和具体的措施?这个过程中与沿线各方的利益关系怎样处理?谢谢。 李干杰:谢谢你的提问。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尤其是总书记。总书记去年1月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把修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次的十九大报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总书记又特别地提出来,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去年座谈会之后,我体会各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抓紧推动开展相关的工作,并且应该说在一些方面还初步地见到了成效,比方说水质的改善,当然受影响的条件也比较多,但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今年1-9月份同比去年1-9月份长江经济带流域I-III类的水质比例提高了4.3个百分点,这个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气候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劣V类比例下降了0.8个百分点,由4.2%下降到了3.4%,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各地工作都动了起来,并且在见成效。 但与此同时,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这些地方,我们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未来要治理好、改善好、修复好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具体来讲我以为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多,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更不用说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二是沿线重化工布局比较密集,环境风险比较大;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四是在生态系统方面,一些浅滩湿地这些年遭到一些损害和破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应该说总体来讲是存在的,甚至是比较突出的。 环境保护部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两年我们主要开展了这么几项工作,后续这些工作我们还会继续坚持推动下去。一是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我们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深入研究,制定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年7月份发布的,可能有些媒体记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规划对未来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整个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尤其长江的生态保护进行了顶层设计。 这个规划相比过去的一些行业规划、流域规划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它的内容和特点我概括了三句话:三水并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什么叫三水并重呢?就是三个水一起抓,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因为长江要治理好非得这么干不可,必须三水并重,某种意义上来讲水环境的问题与水资源、水生态是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做不到合理利用、水生态得不到有力的修复保护,水环境的治理改善可能也很困难。 所谓四抓同步。一是狠抓上下游的统筹协调。二要狠抓一些重点区域,尤其是两湖(鄱阳湖、洞庭湖)一口(长江口),在长江这个生命体里面,这个两湖一口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狠抓一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大工程。四要狠抓有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因为很多问题要解决必须靠体制机制创新,正如刚才前面伟民主任讲的, 生态文明 很多领域的改革,为我们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长江经济带也不例外。 最后一句话就是五江共建。五江共建第一就是要通过推动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建设一条和谐长江。二是通过加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一条清洁长江。三是通过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建设一条健康长江。四是通过沿江两岸其他环境问题的整治解决,建设一条优美长江。五是通过有关环境风险的有效管控,建设一条安全长江。 整个这个规划的内容和特点可以用这三句话概括:三水并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我们相信这个规划未来能够起到比较好的作用。第二件事就是在长江流域对长江经济带相关的一些地方、省市进行中央环保督察,我们把有关涉及到长江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全力对接进行推动,并且借督察的机会已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第三是在组织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基本成果,预计到今年年底11个省份能够完成省一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第四是我们正在组织谋划并且已经开始启动整个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工作,准备用两年时间,对整个长江经济带所有县级以上1320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全面进行整治,今年年底地级以上城市,明年年底县级以上完成整改,全面达到要求。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够完成。 总而言之,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会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这个要求切实落到实处,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 《董战峰: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框架与重点》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2
    • 摘要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标准;框架;对策 引言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区域,流经九省和两个直辖市,流域面积覆盖我国面积的近 20%,水流量约占全国的 35%,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高度丰富的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区。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和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失调,没有理顺流域上下游各相关方的经济关系和生态关系,导致生态环境需求和供给不均衡,产生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威胁流域生态安全的问题。上游高强度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并直 接影响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中游河湖关系失调、湿地退化严重,下游一些地区的资源环境超载问题突出。2016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生态优先大保护战略,从流域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流域上下游各方的经济关系和生态关系,建立一种有效均衡的利益机制是关键。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财政支付转移等综合性手段解决流域上下游发展权不平等、生态经济利益不平衡、生态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一种机制 [1]。 我国自“十一五”开始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目前,已有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省域内或 跨省界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相关的政策措施,探索形成了多种补偿模式,其中,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北等 9 省(市、自治区)在本辖区内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 [2]。在环保部和财政部的推动下,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于 2011 年启动。自 2016 年开始跨省界流域生态补偿探索加快,九州江、汀江 - 韩江、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相继启动 [3]。从这些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情况来看,合理设计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流域公平共建共享。因此在借鉴国内各流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做好长江流域大保护文章,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1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状况与问题 长江流域的江苏省、湖南省、贵州省、上海市等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一些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这为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地流域生态环境情况不同、发展阶段水平不同,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解、认识和诉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进展不一,特别是建立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涉及的省份多、诉求多、因素多、情况复杂,这是在全流域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来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思路、路径有争议。由于流域上下游各个地区情况、特征的复杂性,如何在维护和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和保障生态基流为核心,统筹各方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建立公平合理、长效运行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难点。流域上下游各方都认为建立流域上下游跨界生态补偿机制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机制如何建、标准如何定、资金怎么来、补偿模式怎么推等问题存在争议。 突破流域跨省界生态补偿机制仍面临挑战。目前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主要是在省域范围内实施, 尽管贵州、江苏等一些探索了基于水质目标改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探索的地方有一定的实施基础,但是补偿机制也不尽完善,与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跨省界流域横向补偿,上下游省份之间经济差异大, 生态环境需求目标不同,对补偿标准设计的认识不同。 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不完善。补偿机制建设在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补偿标准的确定是补偿效益机制中的一大难点,在建立补偿资金体系之前,要明确生态补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举措与提供的生态效应之间的科学的因果关系。虽然关于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如成本法、收益法、综合效益评价法,而由于一些地区关于环境服务、生物多样性、水文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数据缺乏,生态效应的衡量存在一定难度,导致一些计量方法的适用性或者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总体来看,目前长江流域一些 地区实施的生态补偿标准总体偏低,一方面由于政策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是补偿标准制定的方法科学性不足, 缺乏方法学支撑,也没有充分建立在相关方的补偿和受偿意愿的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往往难以弥补生态保护的建设成本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 [4]。 补偿机制模式和资源机制较为单一。目前各地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主要还是政府主导模式,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和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方式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建设专项资金及相关的税费政策为主要手段, 而企事业单位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明显缺失,除资金补助外,产业扶持、技术援助、人才支持、就业培训等补偿方式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保障不健全。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产权关系不明确,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流转体系不建立,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难以调动流域上下游相关方的积极性。长江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法律支撑还不足,现有的也分散在有关法规政策文件的一些生态补偿的规定中,并没有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及补偿内容、方式和标准等要素予以明确规定。长江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监管能力不匹配,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基础不牢。此外,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也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域各相关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动力不足。 2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路与框架 2.1 总体思路 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治理出发,以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健康安全、水生态环境资产增值为目标,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各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性,充分创新运用多种补偿方式,既要输血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又要大力营造环境并采取有效措施,扶助上游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合理弥补环境保护较好区域和企业为保护流域环境而损失的机会成本,逐步实现流域上下游公平、科学、合理、高效利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分担长江流域在各段区域内的水环境保护责任,促进建立一种长效的长江流域九省两市水环境共同治理机制,实现长江流域和谐发展与长江流域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要充分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特征情况,回应生态环境保护的特征问题和管理需要。其次,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要考虑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适应性,明确流域上下游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其差异性需求。再次,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关键是协调上下游各个利益相关体的关系,深入分析各个省市利益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做到统筹兼顾,明确流域上下游在生态保护和补 偿中的不同职责、不同作用和不同地位,使得流域上下游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达成一致。 2.2 框架体系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为原则,以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为目标,结合水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单元水质管理,重在建立流域上下游基于水质、水量目标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期应考虑水生态指标,将水生态服务纳入补偿范围,促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资源资产增值。补偿机制方案设计的重点包括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管理与分配、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等要素,框架体系见图 1。 生态补偿主体与对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以及水利开发单位。对于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权责关系比较清晰的,则主要由流域上下游地区间横向补偿机制解决;对于上游水源地保护、水生态涵养等具有显著公共效益的补偿,则中央政府在事权分工上要予以支持。此外,水利开发单位等作为受益主体也是重要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主要为提供水生态效益服务,达到水质、水量、水生态保护要求的地方政府,因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造成流域发展机 会成本损失的地方政府和农户等相关方。 生态补偿标准。长江流域不同省份经济发展差异性很大,不宜搞大一统的补偿标准,考虑建立基础补偿标准基础上的差别化跨界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近期重点考虑水质水量因素,长期应考虑水生态服务因素。 补偿标准测算可包括: ①以上游地区为水质、水量达标所付出的努力即直接投入为依据; ②以上游地区为水质水量达标所丧失的发展机会的损失即间接投入为依据; ③上游地区为进一步改善流域水质和水量而新建流域水环境保护设施、水利设施、新上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等方面的延伸投入。各跨界省份可依据需求协商议定。 生态补偿方式。从目前各地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经验来看,补偿方式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型的,这与河长制、流域水环境规划目标考核、水环境监管等工作也是衔接的。因此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还是基于政府主导下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创新运用多样化补偿方式,包括政策性补偿、市场化补偿,如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随着水权体系的完善,政策运用的市场化环境的成熟,则可逐渐转型到运用市场补偿为主的方式。 配套保障能力。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 建立顺畅、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各个环节及配套保障措施,需要水质监测、监管机制、补偿资金监管机制和流域水质信息共享平台等能力保障,支撑流域补偿机制的顺畅运行。 3 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个关系 中央政府和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角色关系。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的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因此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事权也落在地方。地方政府,包括流域上游的政府,也包括流域下游的政府。长江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在补偿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以及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表明,中央政府推动,或者上级政府主导的色彩明显,这在流域生态补偿探索初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的深入,需要重点突破流域上下游政府间自主的、横向式补偿相对不足困境。在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要合理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划分,以充分发挥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为主。生态保护补偿主要由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自主协商确定,中央政府重点针对跨省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给予引导支持,推动建立跨省界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以及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监测监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平台支撑能力建设。 补偿主、客体的经济和生态责任关系。在流域生态补偿中,补偿主体和客体补偿关系确定的关键是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责任关系的界定,包括生态责任关系和经济责任关系的界定。一般情况下,流域上游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要做出补偿。但这种补偿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上游出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下游的发展,因此,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补偿方向关系与跨界水质状况相关,也与上下游政府对水生态环境资产价值的认识有关。目前开展的省内跨界流域生态补偿和新安江跨省界流域生态补偿基本上是采用“正补”加“反补”的双向生态方式,也就是以水质超标“罚款赔偿”和水质达标“奖励补偿”的形式。这种补偿模式符合环境经济学的“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能够为上下游双方均提供激励,已经成为解决我国跨流域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合理确定流域跨界断面的水质、水量作为补偿基准,强化流域水质目标考核行政和经济“双重”约束机制,建立水质超标“罚款赔偿”和水质达标“奖励补偿”机制,引导上下游共同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流域健康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的联动关系。流域生态补偿从补偿关系上可以分为“横向补偿”和“纵向补偿”。目前 我国已经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湿地等方面建立了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体系,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等形式由上级政府对生态功能比较重要的地区给予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相对应的是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代表的横向生态补偿,主要通过流域上下游政府的协商达成补偿协议。在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横向补偿和纵向补偿综合使用,重点是推进建立两个层次的流域上下游跨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跨省界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省内跨市(县)界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则可对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给予激励支持。一是可对率先达成补偿协议流域优先给予支持,鼓励早建机制;二是对达成补偿协议的重点流域,中央财政可给予财政奖励,奖励额度将根据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协商的补偿标准、中央政府在流域保护与治理中承担的事权等因素确定。随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中央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则逐渐退出,重点支持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 地区补偿需求差异与补偿标准设计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地跨九省两市,流域覆盖范围极广,不同地区在环保意识、财力水平、监测能力上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对于生态补偿标准设计的认识也有很大不同。在制定补偿标准时,流域上下游应当根据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成本投入、水质改善的收益、下游支付能力、下泄水量保障等因素,综合确定补偿标准,以更好地体现激励与约束 [5]。可首先由环保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统一设计长江流域的基础补偿标准,由各地根据水质改善需要、水生态保护需要、地方财力水平等相关因素来协商议定。 科学补偿与现实补偿的关系。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生态补偿标准往往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根据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或者生态损失评估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但因为并没有一套普适性、可接受的核算方法学,且基于此核算补偿额往往巨大,会导致补偿相关方的质疑和反对,而且补偿方有时也会给出截然不同的估算。在这种情况下,生态补偿问题的本质就是接受补偿的意愿和支付补偿的意愿之间的协商平衡问题 [6]。因此,采用双方“讨价还价”的形式达成“协议补偿”要比根据理论价值估算确定补偿标准更加可取。因此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重在一个基于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博弈协商达成一致的补偿标准。基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可以作为标准议定的依据之一。从长期来看,补偿机制是否有效也可以通过流域生态环境资产是否增值予以检验。 财权配置与资金机制的关系。从生态补偿的方式来看,一般包括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从目前已经开展的生态补偿实践来看,资金补偿仍然是最主要的补偿方式,发挥的作用也最明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水环境保护事权主要在地方政府,即环境保护事权是地方变大,中央变小,但我国现行的财权配置却是中央变大、地方变小,这种事权和财权的不相匹配很大程度上 制约了横向生态补偿的开展。因此,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上下游利益协调过程中,除了依据地方财权配置推进横向生态补偿外,中央财政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重点向长江上游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倾斜,同时中央财政加大对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给予支持,如对率先达成补偿协议流域优先给予支持,鼓励早建机制。可以由中央财政引导成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解决补偿机制实施的资金渠道问题。 水权体系建设和补偿机制建设的关系。在生态补偿中,既有政府补偿也有市场补偿。市场补偿主要是依托市场法则,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打包推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而水权交易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市场补偿方式,浙江金华江流域开创了我国首例水权交易,杭州龙坞探索市场化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贵州省在赤水河流域开展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这些为长江流域推进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提供了参考。根据水权体系完善的程度,建议在长江全流域范围内分两阶段推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一阶段重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20 年之前),第二阶段推进基于水权的以市场化为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政府补偿的形式, 通过断面的水质水量考核,依靠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补偿;第二阶段则主要采取水权交易模式, 通过省级政府的水权博弈和磋商,制定一个基于水质及水量条件的水权交易协议,探索从水权界定、交易价格、交易形式、法律支持等方面构建长江流域水权交易模式。 补偿机制实施与能力支撑匹配的关系。水质、水生 态监测布点科学合理、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是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关键。为确保跨界水体水质考核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长江流域跨界水体水质在线监测制度。目前跨区域水质监测点位的设置和监测质量保障还不能完全达到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要求,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建设过程中,借助开展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相关工作的契机,逐步调整位置不准确的、有争议的跨界断面,增设之前因客观原因未设监测点的跨省监测断面,统筹水质与水量监测,使其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同时大力推动跨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的自动化、精确化、信息化,健全跨省流域断面水量水质国家重点监控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 4 实施建议 推进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还需要加快在立法基础、流域管理协调机制、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支撑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工作。 强化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立法保障。强化长江流域生态法治保障,尽快研究制定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在该法中明确界定中央、各地方、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事权划分,建立长江流域统一监督管理新 体制机制。在该法中明确实施生态保护补偿的重要性,并对补偿基准、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联防共治机制等进行具体明确。 分步完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应坚持先易后难,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首先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市、自治区)建立省内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然后逐步扩大到跨省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最终建立以干流跨界断面水质为主、向中上游地区倾斜的补偿资金分配标准,形成长江干流生态补偿制度。在推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同时,探索在长江流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湿地等领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路径,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核心,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协同效应。 在长江流域联防共治框架下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建设。在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有关部门、地方参加,成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求,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环评共商、环境污染应急联防机制。可在联席会议制框架下,通过加强引导、技术指导、强化规范、统筹协调长江流域九省两市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建立统一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实施补偿提供支撑。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统一布局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全覆盖。建立长江流域水质监测预警系统, 逐步实现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定期监测与评估,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确保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联网共享,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提供客观权威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等监测数据。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2017 年第6 期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J]. 宏观经济研究 , 2015(3): 13-23. [2] 王金南 , 刘桂环 , 文一惠 , 等 . 构建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创新路线图——《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解读 [J]. 环境保护 , 2016, 44(10): 14-18. [3] 董战峰 , 林健枝 , 陈永勤 . 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J]. 环境保护 , 2012(S1): 43-45. [4] DONG Z F, WANG J N. Quantitative standard of eco-compen- sation for the water source area in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 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J]. Frontiers of environ- 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1, 5(3): 459-473. [5] WANG H J, DONG Z F, XU Y, et al. Eco-compensation for watershed services in China[J]. Water international, 2016, 41(2): 271-289. [6] 沈满洪.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八大趋势[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9(3):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