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黄海绿潮表面C波段电磁波的散射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工智能海洋学研究组基于哨兵一号影像系统地分析了C波段电磁波与黄海漂浮状态绿潮藻斑的散射过程。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科学和遥感领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CI一区,影响因子8.8)。

    黄海绿潮自2007年爆发以来持续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因其覆盖范围大、位置变化快的特点,遥感成为绿潮监测的主要手段。其中,光学遥感影像是监测的主要工具,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起初被用作光学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补充观测,而伴随星载SAR数据的普及和公开,SAR观测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现有研究根据同时段同地点的“光学-SAR(C波段)”观测确定漂浮状态的黄海绿潮藻斑较周围海水更亮,为白亮的条状、带状、斑点状斑块。以该结论为基础,大量基于C波段SAR影像的黄海绿潮藻斑提取模型被提出。然而,C波段电磁波与漂浮黄海绿潮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始终未得到详细分析。

    本研究以哨兵一号卫星的电磁波频率及观测几何为基础,构建三层示意模型,分析C波段电磁波对绿潮藻斑的穿透能力。进而使用极化度(Degree of Polarization,DoP)分析哨兵一号影像所得信号的极化特征,发现漂浮状态绿潮藻斑的后向散射信号大部分为完全极化波,去极化过程弱,表明漂浮状态绿潮藻斑表面与C波段电磁波的散射过程以表面散射为主。因此,本研究继而通过求解极化椭圆的旋转角(ψ)和极化角(χ),刻画极化椭圆的形态,发现大部分旋转角和极化角都分布在0°附近,表明后向散射信号的极化方式与入射信号几乎平行(ψ≈0°),且几乎为线性极化的(χ≈0°)。因此,后向散射信号中完全极化的部分,为单次反射主导过程;少量去极化部分由多次散射过程产生。

    此外,为验证所得结论的普适性,本研究以绿潮大爆发年份2019年为例,选取绿潮初始、爆发、消亡三个时段的哨兵一号观测,分析后向散射信号的去极化状态及极化椭圆的形态,发现上述结论依然适用,即,漂浮状态黄海绿潮藻斑的主导后向散射过程不受绿潮发展阶段的影响。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媛,通讯作者为李晓峰研究员,合作者还包括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Ferdinando Nunziata教授,University of Naples,Parthenope的Andrea Buono和Maurizio Migliaccio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 Guo,?F. Nunziata,?A. Buono,?M. Migliaccio and X. Li*,?Dual-Polarimetric Sentinel-1 SAR Backscattering Features From Green Macroalgae Floating in the Coastal Ocean,?i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vol. 63,?pp. 1-15?,2025,?Art no. 4209015,?doi: 10.1109/TGRS.2025.3587819.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7/t20250729_789870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黄海绿潮可能促进抑食金球藻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2007年,南黄海海域首次出现浒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绿潮,到目前为止绿潮已连续15年暴发。每年绿潮发生过程中,都有大量绿藻在南黄海沿海一线堆积,对沿海地区旅游业和养殖业等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在大规模绿潮暴发后期,仍有大量漂浮绿藻在南黄海海域沉降、腐烂、分解。对于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死亡分解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的认识极其有限。 围绕黄海绿潮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仁成研究员带领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安全研究团队,通过多年努力,查清了南黄海海域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的沉降区,揭示了沉降区生态环境在绿潮发生前后发生的独特变化,相关成果以“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elagophyte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为题发表于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研究团队以表层沉积物中28-异褐藻甾醇(28-isofucosterol)作为石莼属绿藻生物标志物,基于多年现场调查数据,发现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主要沉降在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36-36.5°N, 122-124°E)。应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qPCR等手段分析了绿潮发生前后沉降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发现大规模绿潮消退后,沉降区浮游植物中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丰度及优势度均有明显增加;综合相关调查结果,推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受到绿潮发生前后沉降区环境变化和黄海暖流形成的双重影响。抑食金球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破坏性藻华(Ecosystem disruptive algal bloom, EDAB)原因种,2009年以后在黄渤海海域多次形成褐潮,对海域贝类养殖及沿海地区经济动物苗种孵化产业造成了巨大破坏。深入探究绿潮与褐潮之间的潜在关联,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海绿潮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 博士研究生赵佳雨、耿慧霞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Zhao JY#, Geng HX#, Zhang QC*, Li YF, Kong FZ, Yan T, Zhou MJ, Yang DZ, Yuan YQ, Yu RC*, 2022. 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elagophyte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org/10.1021/acs.est.1c06502.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1c0650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西太平洋全日内潮能量辐射过程及调制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在西太平洋内潮与环流跨尺度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全球海洋内潮能量动力学研究对于理解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级和改进海洋气候模式参数化具有重要意义。全日内潮贡献了全球约1/4的内潮能量,而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强的全日内潮源区,但迄今对西太平洋全日内潮能量辐射的驱动因子,特别是西太平洋复杂环流系统对内潮的动力调制机制,仍缺乏明确的科学认识。 尹宝树研究团队通过改进的波射线追踪及多波干涉模型,结合精细化潮-流耦合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西太平洋全日内潮长距离传播路径的动力调制机制,量化对比了地转β效应、环流折射和波-波干涉的相对贡献;进一步通过数值刻画和理论解译,揭示了西太平洋多类型环流系统,如黑潮、涡旋、北赤道流、印尼贯穿流对内潮辐射路径的动力调制机制。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王洋、徐振华研究员、尹宝树研究员、王凡研究员和日本东京大学Toshiyuki Hibiya教授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如下: Wang, Y., Xu, Z*., Hibiya, T., Yin, B.*, & Wang, F. (2021). Radiation Path of Diurnal Internal Tid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ontrolled by Refraction and Interfer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e2020JC0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