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池的氢屋顶家庭太阳能发电单元》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20-09-29
  • 利用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进行分散化发电,不仅可以减少输电和配电线路的电力损失,而且可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太阳能的间歇性,传统的电池被用来储存能量。然而,电池有一些缺点,如有限的寿命,低存储容量,不连接负载时不受控制的放电和有限的充放电周期。在本文中,分析了利用氢气作为电池的可行性,氢气是由屋顶家庭太阳能发电机组每天额外产生的电力产生,并利用燃料电池系统在夜间产生所需的电力。在拟议的设计中,两个屋顶聚光光伏热(CPVT)系统与一个有机朗肯循环(ORC)相结合,用于每天9.5小时的发电,额外的能量用于电解槽产生氢气。本节将在ORC系统中使用不同的工作液(异丁烷、R134a、R245fa、R123)来分析最大可行发电量。在运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工质,评估ORC的发电量和效率,选择最高效的工质。计算了压缩机在储氢过程中所需的功率,确定了制氢系统所需的电解槽数量。结果表明,混合CPVT-ORC系统产生2.378千瓦的电力在160太阳。将65%的发电量供应给电解槽,生产出0.2606公斤氢气并储存在燃料电池系统中供夜间使用。这部分氢气可以在夜间产生所需的电力,同时电解槽的效率可达70%以上。

相关报告
  • 《日本NEDO部署太阳能发电研发新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04
    • 5月28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宣布启动新一轮的太阳能发电研发项目 ,旨在开发新型太阳电池技术,提高发电效率,以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本次项目将关注两大主题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1、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太阳能发电技术开发(项目周期:2018-2019年) 依托硅异质结和背面钝化接触等先进技术开发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双面进光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背面钝化接触的晶硅太阳电池,旨在到2020年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4日元/千瓦时、到2025年降至7日元/千瓦时。本次项目周期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双面进光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开发研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和掺杂技术提升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接触钝化和减少接触界面以抑制接触复合;低成本高性能异质结背接触硅电池小规模量产。 2、建筑一体化高效光伏发电系统开发(项目周期:2018年) 开发低成本、高功率的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如屋顶光伏、壁挂式光伏等)及其维护技术,旨在到2020年基本实现新建建筑零排放目标。本次项目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面向建筑一体化开发新型的住宅屋顶光伏发电技术,降低电池模块制造成本;开发双面进光太阳电池模块,及其替代玻璃安装在建筑窗户上的低成本安装工艺;改善太阳电池组件对斜射到墙壁的太阳光的收集效率,提高发电效率;标准化壁挂式太阳能发电面板(即用太阳能板替代传统建筑的玻璃板)安装流程;面向零排放建筑开发相应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方案。
  • 《DOE资助上亿美元加速推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6-04
    • 美国能源部(DOE)日前宣布资助1.055亿美元用于支持全美遴选的约70个太阳能研发新项目 ,旨在改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CSP)技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发电成本,优化太阳能发电并网流程,提升太阳能电力并入电网的稳定性,并为太阳能产业数字化发展培育相关专业人才,促进太阳能技术和产业的双线快速发展,维持美国在太阳能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本次资助主要关注四大主题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1先进的太阳能系统集成技术 开发先进的电子电力器件、太阳能+储能技术、光伏集成的传感器技术,从而实现先进的自适应太阳能发电并网系统的研发,以实现太阳能发电高效稳定并网,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灵活性。 2新型CSP技术开发 开发新型的高会聚比和极大接收角度聚光器,减少光学畸变提升聚光效率,降低成本;开发热电转化率超过50%的热电循环系统;开发新型的高效传热流体,以匹配新型的聚光器和热电循环系统,从而开发出新型高效的CSP系统,到2030年将发电平准化成本(LCOE)降至5美分/千瓦时。 3光伏器件研发 改进现有的光伏器件制造流程,同时开发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器件(如钙钛矿、量子点太阳电池),到2030年将光伏发电的LCOE降至3美分/千瓦时。 4太阳能产业劳动力培训 针对未来的太阳能产业数字化发展,对太阳能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对退伍军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其在退伍时能够无缝衔接到太阳能产业需求,增加太阳能劳动力,满足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的劳动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