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向卫蓝新能源交付首批用于半固态电池的创新正极材料》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03
  • ● 双方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进展 ● 新正极材料技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 仅一年时间便完成从概念到量产全过程 巴斯夫电池材料旗下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下简称:巴斯夫杉杉)在新一代电池技术取得重大成果。通过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卫蓝新能源)深度合作,巴斯夫已经成功交付首批用于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正极材料,向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坚定的一步。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固态电池含半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广泛关注。 卫蓝新能源是固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拥有40余年固态电池产业研究经验,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以及低空飞行和动力工具等其他领域。巴斯夫杉杉则在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具有解决固态电池材料中关键挑战的能力。 自 2024年8月开始合作,双方通过紧密合作和对高新技术的共同追求,在短短一年内便完成了从概念到量产的全过程。巴斯夫杉杉研发团队针对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设计了具有独特复合包覆层的超高镍(镍钴锰)正极材料。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以更高的容量和更低的阻抗提升了能量密度,还通过有效抑制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质的界面副反应,大幅提高了产品的循环性能和日历寿命。因此,这次合作的确是下一代高新电池的里程碑。 作为这次合作双方的技术研发带头人,巴斯夫杉杉首席技术官夏昕表示:“这次合作的顺利落实,除了双方高超的技术能力,更得益于彼此技术团队的精诚合作。”卫蓝新能源工程院院长李文俊也说:“能共同为电池行业的未来做出贡献,我们深感自豪!” 卫蓝新能源总经理向晋表示:“对于巴斯夫过硬的技术和迅速的反馈,我们印象深刻。作为全球领先的固态电池制造商,我们将在卫蓝新一代半固态电池中采用巴斯夫的正极材料,并期待在国内外展开更多合作。” 巴斯夫电池材料高级副总裁兼巴斯夫杉杉首席执行官龙志强说:“感谢卫蓝新能源对我们的信任。这次合作对于我们电池材料业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在固态电池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期待与卫蓝新能源展开更进一步的合作,共同实现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 这一里程碑体现了卫蓝新能源与巴斯夫共同加速下一代电池技术开发、商业化及规模化生产的坚定承诺。通过结合卫蓝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前沿专长与巴斯夫在先进材料创新方面的能力,双方正在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解决方案的实质性进展。此次半固态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的成功交付,标志着双方在全球合作中的战略性推进,并为电池产业未来的创新突破奠定了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5282.html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巴斯夫与诺镍携手供应电池材料市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3
    • 2018年10月22日 - 巴斯夫选择在芬兰哈尔亚瓦尔塔(Harjavalta)建设首个欧洲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服务于欧洲汽车市场。该基地将建在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Norilsk Nickel,简称Nornickel,诺镍)的镍、钴精炼厂附近。 这一投资是去年巴斯夫公布的4亿欧元电池材料分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新基地将以2018年在哈尔亚瓦尔塔启动的初期电池材料生产线为基础,计划于2020年后期投产。基地建成后,如以纯电动汽车计,每年将可为近30万辆汽车提供电池材料。哈尔亚瓦尔塔的新基地将采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电以及生物发电进行生产。 此外,巴斯夫还与诺镍签署了一份以市场为基础的长期供应协议,由诺镍金属精炼厂提供镍、钴原料。该协议将促使欧洲的电池生产实现原材料采购本地化和保障供应稳定性。 芬兰新基地的投资同时加强了巴斯夫对欧盟委员会发展欧洲电池生产价值链的支持。巴斯夫目前还在评估在欧洲其它地点增建电池材料新生产基地的可能性。 巴斯夫催化剂全球业务部总裁Kenneth Lane表示:“在哈尔亚瓦尔塔进行的投资,将使巴斯夫在全球所有的主要市场区域都具备本地生产能力,并更加贴近客户,以支持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结合与诺镍的合作,我们将创建一个链接原材料供应以及技术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的强大平台,共同努力推动电池材料行业的发展。” 巴斯夫电池材料高级副总裁楼剑锋博士补充道:“巴斯夫新基地与哈尔亚瓦尔塔诺镍金属精炼厂的邻近设置,将使我们拥有获取本地镍、钴供应的最佳优势。我们的高镍正极材料是支持我们的客户增强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电动车驾驶里程的关键所在。凭借这座世界级的生产基地,巴斯夫将通过可靠的供应与密切的合作,支持主要的汽车主机厂商和电池供应商实现其在欧洲的电动汽车增长战略。” 诺镍销售、采购与创新高级副总裁Sergey Batekhin表示:“巴斯夫是我们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我们很高兴能够进一步扩大与巴斯夫的合作关系。这一协议是诺镍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全球电池材料市场扩大市场,并与正极材料的领先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Batekhin还表示:“我们相信电动汽车很可能推动全球镍行业的彻底变革。诺镍作为全球领先的精炼镍产品供应商,在支持变革的过程中占有独特地位。令我们尤其自豪的是,本公司在支持欧洲乃至全球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诺镍重申坚持资源基础的可持续长期发展,并在全球材料供应链中成为负责任参与者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