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虹霸助力公益事业,湖北建立首个儿童虹膜数据采集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29
  • 7月5日,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在武汉市青山区建立数据采集站,这是湖北首个儿童虹膜数据采集站。在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数据采集站内,孩子们只需通过一台虹膜采集设备,一瞬间就可以完成虹膜信息的录入,虹膜数据将汇入全国儿童虹膜数据库。将来遇到儿童走失,使用便携式虹膜识别仪或虹膜识别智能终端,扫一下孩子的眼睛,就可以准确识别孩子的详细身份信息,对儿童丢失查找起到“安全锁”的作用。

相关报告
  • 《虹识技术成功流片乾芯ASIC芯片QX8001》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1
    • 9月17日,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虹识技术”)在公司总部所在地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宣布:虹识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投入数千万元资金,集中公司优势资源,聚焦核心芯片技术,成功设计并流片虹膜生物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该芯片已经通过严格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虹膜是人体唯一外部可见的内部器官,用虹膜来验证个人身份具有身份唯一性、终生稳定性和安全防伪性等其它认证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虹膜生物识别技术仅局限在政府、执法、金融等领域应用,无法实现像指纹识别技术那样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虹膜生物识别设备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 作为业界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QX8001芯片的成功流片和量产标志着彻底解决了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三个难题,使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成为必然。 QX8001芯片采用40nm半导体制作工艺,具有QFN44和QFN68两种封装,体积分别为5毫米x5毫米x1毫米和7毫米x7毫米x1毫米,时钟频率为100兆赫兹,平均功耗仅为0.1瓦,能处理1920x1080像素的高清图像,图像编码速度为100毫秒,比对速度为9万模板/秒,单目错误接受率为10-7,单目错误拒绝率为10-3。 由于其独有的高性价比,QX8001既能被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门锁、智能门禁等通用智能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登录、开机、加密、支付、开门等一般应用,也能被虹膜采集器、警务通、通关闸刀机等专用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虹膜生物特征建库、黑白名单查找、边境和出入境管控等特殊应用。 QX8001的成功流片标志着虹膜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中国乃至全球虹膜生物识别行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虹识技术始终坚守使命,不忘初心,以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和持续不断的应用突破,打造虹膜生物识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虹膜生物识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企业愿景和目标,为中国高科技的腾飞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于素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科技开发区,是一家专注虹膜生物识别核心技术和应用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生物识别软核算法、硬核算法和集成电路芯片布版设计,聚焦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和移动支付应用,为客户提供虹膜识别通用和专用终端设备应用解决方案和大规模高安全行业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
  • 《【湖北日报】“种”出新能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小小微藻看似不起眼,但它作为新一代的生物能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5月3日,武汉东湖边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研究员胡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他和团队建成的国内首条微藻生物能源中试生产线,可用微藻炼制生物柴油、汽油、航空煤油,进行二氧化碳捕获和废水处理,并为保健品、药品、饲料提供原料等。   微藻是一类古老的低等植物,在陆地、淡水湖泊、海洋中分布广泛,是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最初来源。在显微镜下,藻类就像一个微型工厂,其油脂含量比油菜籽、花生的含油量高2到3倍,比玉米高近10倍。在世界微藻研究领域,胡强和他的团队所从事的研究曾被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50项发明之一。归国前,胡强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他和团队曾在美国建立微藻生物能源中试生产线,他领导的实验室是美国最早的微藻能源研发基地。如今,这支团队在东湖边“种”新能源。他说:“种藻和种粮食、种蔬菜是一样的,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在国内种出绿色油田。”   美国“科研天团”整体迁移武汉   “与世界能源大国以及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费量相比,我国的能源储量相对较小,所以寻找新型可持续替代能源迫在眉睫。”谈及当初放弃国外工作毅然回国从事藻类能源研发的决定时,胡强说:“就是义无反顾,一心只想回国,利用自身在国外积累的经验为国家做点贡献。”   2013年7月,水生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研发中心在武汉成立。该中心由水生所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共建,致力于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探索和解决微藻生物质领域重大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胡强放弃美国的一切,担任该中心主任。   韩丹翔研究员、张学治研究员、龚迎春副研究员、韩国籍专家尹康燮等4人都是胡强在美国的科研团队成员,一起跟随胡强的脚步来到武汉。韩丹翔说,离开了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了更加优厚的薪金待遇;团队中韩国专家更是带着妻儿“背井离乡”,需要适应新环境和克服语言压力,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牺牲和勇气,但大家从未后悔过,而是并肩战斗,攻坚克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广微藻资源在中国产业化发展。   种出“绿色油田”来   微藻虽好,但利用微藻单纯生产生物柴油成本太高。胡强团队专门针对生物质发电厂的烟气和电厂灰处理开发出了新版微藻技术,不仅可以脱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电厂灰中残余的无机元素,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将电厂灰和烟气作为免费营养源,用于培养微藻生物质并生产上等生物油脂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所以本项目希望能够跟湖北省相关企业在保健品、食品、饲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将微藻产品推向市场。   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该中心建成了占地50亩的微藻中试生产基地,有先进的全套设备、大型生物反应器、系统集成、大型温室、厂房、下游处理加工车间等。下一步,该中心将在武汉梁子湖畔,建成微藻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微藻产业化进程。   5年来,从5人的核心团队到如今约80人的人才队伍,从美国到国内,从科学研究到探索能源与资源产业化建设,这支团队汇集了国内外微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领域内的各类人才,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团队。17项实用新型以及4项PCT成功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转化,51项发明专利贯穿微藻产业链全流程。   胡强介绍,该中心现在拥有国际一流示范平台,世界先进的微藻全产业链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必要前提。下一步,希望科研成果能尽快在湖北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