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定量分析外界因素对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长期数据,相关定量研究依然很少,特别是由于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高度相关,两者作用难以区分,确定它们对灭绝的影响是具有挑战性的。
    2019年9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国家科学图书馆、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在PNAS上发表研究论文,使用过去3个世纪的历史记录量化了人类和气候压力因素与11种中型或大型哺乳动物的局部灭绝的独特关联。该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群下降显著早于并快于中型哺乳动物;自清朝以来,所有哺乳动物种群都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大型哺乳动物(如大象、犀牛、大熊猫)下降更为明显。哺乳动物的局地灭绝率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极端温度(变冷或变暖)有关,气候变化对种群灭绝率的效应具有非单调性作用。人类活动引起的栖息地破碎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能会加速哺乳动物的局地灭绝概率,这是因为气候变暖驱动下,栖息地破碎化阻碍它们难以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移。
    该研究为定量评估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对动物种群下降和局地灭绝率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模型工具,并为全球变化下动物种群衰退和灭绝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视角,同时可为应对当前全球变化加剧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3
    •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分别在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cou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arine Biology, Aquatic Mammals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了7篇SCI收录的研究论文,涉及海洋哺乳动物繁殖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学科领域,不仅揭示了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详细研究成果如下: 1.2019年12月26日,期刊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在线发表了题为“Determining spatial use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humpback dolphin pop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place‐base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的文章。研究团队就湛江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空间利用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湛江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利用已呈现出碎片化现状,并且现有的保护区仅覆盖了三个主要栖息地之一的小部分区域,难以满足该世界第二大驼海豚种群的保护需要。此结果为该海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2.2020年1月23日,期刊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在线发表了题为“Food risk trade-off in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的文章。研究团队选择湛江港入海口对“拥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是中华白海豚选择河口作为栖息地的原因”假说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选择高风险的河口作为栖息地是迫于获取食物的压力。因此,近海过度捕捞引起的渔业资源衰退,可能会诱使它们更多地采用冒险捕食行为,从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3.2020年3月3日,期刊Marin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nvestigating the age composi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based on their pigmentation pattern”的文章。研究团队分析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体色变化规律和性别差异,并推断活体的个体年龄和种群年龄结构。结果显示,体色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雌性个体褪色速度要高于雄性;泛珠江口海域白海豚的年龄组成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伶仃洋海域现存的老龄化结构更可能造成群体补充速率减缓而加速种群衰退。 4.2020年4月28日,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Monitoring of a nearshore small dolphin species using passive acoustic platforms an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的文章。研究团队探讨了水下声学平台阵列所记录的声学数据是否可以用于中华白海豚回声定位信号的识别,进一步研究了该种群的时空分布模式和声学行为。研究表明利用被动声学平台阵列获取的声学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和声谱图检查结合的方法,可以在大时空尺度上监测沿海栖息的海豚物种的分布和栖息地使用情况,为进一步监测和研究近海鲸类动物提供了新思路。 5.2020年5月11日,期刊Aquatic Mammals在线发表了题为“Aging and Seasonal Serum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Captive Spotted Seals (Phoca largha) from the Liaodong Bay Colony”的文章。研究团队对辽东湾人工养殖斑海豹皮质醇浓度积聚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生殖周期中生理状态的变化。研究表明,斑海豹皮质醇水平随年龄的增长缓慢降低并以6岁作为转折点后缓慢升高;在性成熟和非性成熟期间,不同性别间皮质醇浓度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季节皮质醇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判断野生斑海豹健康状况建立了一个参考标准,同时可以用作评估其受自然或人为胁迫的压力响应。 6.2020年5月11日,期刊Aquatic Mammals在线发表了题为“Group sizes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waters southwest of Hainan Island, China: Insights into rare records of large groups”的文章。研究团队对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中华白海豚的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平均集群规模比世界上许多已调查的驼海豚种群的集群规模都大,并且更偏向于集大群;相比于照相识别估计的集群规模,现场计数低估了海南中华白海豚集群规模,平均低估了25%左右。 7.2020年6月12日,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在线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acoustic habitat variation o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in shallow waters of Hainan Island, China”的文章。研究团队对被动声学监测点的中华白海豚声呐信号以及其它不同声源信号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食物的利用是中华白海豚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中华白海豚的声音类别进行记录和识别可以了解特定栖息地环境下动物的不同声行为。本研究为海洋声学环境对该珍稀濒危动物的影响评估提供了基本指标。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基于多年对海洋哺乳动物发声的观测和发声特征的研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海洋水文与水声环境调查分析支撑平台团队科研人员突破了动物发声智能识别技术和水声信号低噪声采集技术,成功研制出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 海洋哺乳动物的监测手段通常为人工目测、拍照、摄像等,通过动物露出水面的窗口期进行断性水上监测的方法往往受到光线、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长期、连续、实时的声学监测技术可以为动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由自主研发的声学监测浮标和管理展示平台构成。声学监测浮标集成了水下动物发声智能识别模型,可以实时识别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儒艮(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常被认作“美人鱼”)和印太江豚(属国家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着“微笑天使”的美称)的发声。监测结果通过卫星或手机链路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对目标动物的长期、连续、实时监测。 在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该系统于2022年11月部署于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连续3个月的运行中初显成效。运行期间共监测到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片段1066条,并实时传输至该保护区智慧化监管指挥中心。通过南京师范大学现场动物调查,验证了该声学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全面提升了保护区内多物种种群监测的时效性,其可视化的展示有利于提升保护区的科普教育能力,增强珍稀动物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加深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相关报道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25451/6881110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598510243877452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