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NAi到真菌疫苗:BioEx 2025揭秘农业生物技术新革命》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26
  • 在全球农业面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应对气候变化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多重挑战下,
    第六届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及生物肥料国际高峰论坛(BioEx 2025)
    将于3月13-14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汇聚全球领先的研究者和创新企业,共同探讨生物农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本届论坛将重点聚焦四项改变农业未来的突破性技术:
    RNAi精准防治:终结线虫的"基因狙击战"
    美国三角研究园的创新企业Innatrix带来了针对重大作物病虫害的RNAi技术应用成果。该公司CEO李家瑞博士将总结基于RNAi技术生物产品的全球研究进展,以及Innatrix公司 RNAi 专利技术产品在线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Innatrix技术平台使用肽链附着并阻断病原体促进蛋白,同时利用RNAi关闭害虫生存所必需的基因,实现对特定病虫害的精准控制。与传统农药相比,这种方法不仅可将开发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二,开发成本也降低了95%,并有望帮助农民减少4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10%以上的产量。
    植物免疫革命:真菌疫苗开启主动防御新时代
    艾普(中国)的王彭博士将介绍全球首款真菌疫苗产品"森保康",这一创新技术不同于传统杀菌剂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的方式,而是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增强其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此外,产品还具备绿色纳米″弹芯″封装技术。
    实验数据显示,"森保康"可提高植物多酚氧化酶(PPO)水平,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强化植物免疫系统。在田间试验中,该产品与传统化学农药配合使用,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灰霉病的防效高达90%,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活肽酶APE+技术:开启作物智能生长时代
    埃莱柯姆(埃及)公司首席执行官 Mahmoud Salah博士将分享源自沙漠极端环境的革命性技术——活肽酶APE+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技术源于198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Galinski教授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嗜盐菌所产生的极端酶,经过30多年的研发演进,现已成为解决当代农业困境的关键技术。
    活肽酶APE+能从四个方面彻底改变作物生长方式:提升光合作用效率;打通营养运输通道;提高抗逆能力;减少农药滥用。
    据Mahmoud Salah博士介绍,埃莱柯姆公司的全球布局已十分完善:研发总部设在德国,拥有16项全球发明专利;原料中心位于埃及,依托沙漠极端环境资源优势;分销中心设在中国,专注于成品生产和市场开发。公司的使命是"健康生活,酶好时代",旨在开启"作物智能"生长时代。
    用于植物的多肽:从原理阐述到案例研究
    意大利图西亚大学的Giuseppe Colla教授将分享用于植物的多肽(PSP)作为生物刺激剂的最新研究。这些短链氨基酸通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抗性,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使用组学技术的筛选方法已被发现在寻找新的基于多肽的产品方面更有效和更具成本效益。此外,Colla教授还将介绍一个基于高通量表型平台的方案,用于筛选新的多肽产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阐明产品的作用模式,该方案已在处于最佳和胁迫条件(例如干旱,缺氮)下的几种作物上得到了验证。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134.htm
相关报告
  • 《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上海农业创新场景》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6
    • 今年9月初,在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一项关于“RNA生物农药绿色制造”的参赛项目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卓越奖”,奖项颁发给了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唐雪明教授。奖项的授予,也让与会者的目光聚焦在对RNA生物农药的关注上。 要理解RNA生物农药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要先认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走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迎来全球化高速发展期。当前,国家对合成生物学研究支持力度大增,在2022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尤其在农业领域,关于节能减排、病害防控、提升生长效率等绿色话题成为重点。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中,也将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作为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的重点方向之一,对挖掘生物制造潜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合成生物学之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表现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诸多领域。近两年,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不少科技创新项目正瞄准相关学科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为新赛道布局投石铺路,而像硅羿科技这样一些有竞争力的上海本土企业及科研团队犹如黑马,为上海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 加快生物绿色农业布局。 “RNA生物农药在环境(土壤或水流)当中,基本在3-4天内就能降解。在可检测范围内,硅羿科技进行了多方面检测验证,结果表明,RNA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能好,降解之后的残留很少,但速效性快,持药性长,它通过叶片进入到植物体内,在植物叶片甚至根茎中能够保留到20-30天,被国际同行喻为‘植物疫苗’。”唐雪明说。 普遍来看,传统化学农药研发周期长,费用高,同时使用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农作物易产生抗性等问题难以解决,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唐雪明说,RNA生物农药的“颠覆性”在于,以RNA干扰的方式,靶向干扰宿主(昆虫或病菌)关键因子mRNA,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灭杀。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细胞工厂或无细胞合成的方法,制备出具有特异性靶向宿主(昆虫或病菌)的dsRNA,直接作用于mRNA,作用时,大片段dsRNA会被多次切割,其中一个与靶标基因结合一次就会激发靶基因沉默;在自然环境中,dsRNA可实现快速降解,降解的产物还能作为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被作物再次吸收,不仅环境友好还能促进增产。 新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其研发周期仅3-6个月。目前,团队正从无到有地创制以纳米技术搭载RNA农药,以进一步提升农药的吸附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形成了基于AI智能算法靶点筛选技术平台和dsRNA生物规模化合成,进行制剂研发的全链路生产工艺。 我国“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RNA生物农药列入优先发展规划。而国际上,像孟山都、拜耳、先正达等农化龙头企业,也更早落子布局,瞄准了对RNA生物农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 2017年,唐雪明创立硅羿科技时,看准了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农业绿色防控领域的巨大潜力空间。这是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到10年后在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持续关注并感到得心应手的技术领域。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硅羿科技成为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 不过,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发展来看,仍然普遍缺乏产品研发标准,新材料获批和监管难度也很大。硅羿科技领跑于新赛道,主持制定了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的产业化标准,获得国内最早颁发的4张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目前,已获得8张;也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 在上海,除了像硅羿科技这样的“黑马”,同样瞄准以合成生物学来推动绿色农业技术革新的农业创新企业还有不少。位于崇明陈家镇的长三角农业硅谷科创企业孵化园,正加快对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比如,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D2P蛋白制造技术,研发为农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营养液生物肥料,已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体外合成蛋白质工厂;上海植科优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正进行RNA农药开发等。 寻找更多农业应用突破点。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有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近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下,团队创始人姚泉洪研究员正带领团队着手一项新课题,以水稻种子反应器为平台创制富含麦角硫因的稻米。 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能够清除自由基、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生理功能。该课题相关负责人彭日荷介绍,水稻种子合成麦角硫因,不存在人类病原或微生物毒素等安全顾虑,且在稻种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比较稳定,有望让麦角硫因生产变得简单、经济,同时提升稻米附加值。 事实上,这样的科研创新并非只是在植物中合成营养成分的简单逻辑。在研究团队眼中,水稻被喻为“植物细胞工厂”,他们通过寻找或改造植物底盘,找到合适的“植物细胞工厂”,从而借助其丰富的酶库、各种细胞区室及其高度发达的细胞内膜系统,实现复杂的生物合成。 在国内,青蒿素和紫杉醇的商业化生产就成为典型案例,证明了合适的植物底盘作为“植物细胞工厂”在植物活性天然产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上海,姚泉洪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以水稻种子为底盘,创制出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水稻、甜菜红素水稻、高含量虾青素稻米、核黄素稻米、叶酸水稻和Vc稻米等;以毕赤酵母为底盘创制出了高比活耐高温饲用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重要饲料酶工程菌种;以大肠杆菌为底盘研制获得一步法生产Vc、VB2、天然抗癌物质terrequinone A、抗衰老物质NMN、助眠物质褪黑素以及完全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工程菌种。 这些看似繁复的成果的取得,对高附加值农作物生产和健康生活品质改善有重要影响。目前,该团队正在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商业化生产所看中的重要价值。 近两年,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农业科研创新,其显示度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合成生物学农业交叉学科建设正积极推进,更大程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引进,引育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 今年以来,浦东的张江种谷、崇明的长三角农业硅谷和奉贤的上海农业科创谷等产业园区的落地和错位发展持续收获关注热度,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的农业企业和科研团队作为“隐形冠军”引驻,其创新项目也引来期待,这些为推动未来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形成新兴农业产业链打下潜在基础。
  • 《柠条抗旱“超能力”揭秘!助力旱区生态修复与农业育种》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26
    • 在广袤的北方旱区,柠条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灌木。它不仅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生态卫士”,也是牧区牛羊的“救命草”。然而,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却隐藏着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超能力”。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科研团队与合作者成功解码了柠条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序列,并揭示了其抗旱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旱区生态修复和农业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相关论文发表于《植物杂志》。 甘肃张掖柠条育种基地。武生聃摄。 柠条:旱区生态与经济的“双料功臣” 柠条是我国北方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植物之一,柠条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柠条在灌木造林面积中占比超过一半,是旱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 作为主要从事旱区植物多组学、生态适应与进化研究的科研人员,研究团队对柠条的选择既有深厚的情感,也有科学的考量。“我来自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小时候参与退耕还林,种植的就是柠条,因此对它非常熟悉。”论文通讯作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武生聃2020初到兰州大学工作后,每年都会到西北的荒漠开展野外考察,每次考察都发现柠条非常重要,生态适应性极强,从黄土高原偏半旱区的水土保持人工灌木林到河西走廊干旱区种植的固沙灌木林植被都有它的身影,大约占据了灌木造林的一半以上,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功臣”。 除了生态价值,柠条还是牧区的重要饲料来源。其枝叶富含粗蛋白和微量元素,被誉为“牲口救命草”。在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牧区,柠条是牛羊越冬的重要饲草。然而,柠条植株上的短刺影响了其适口性,限制了其在畜牧业中的更广泛应用。 “柠条是个宝,既是林又是草,防风固沙保耕地,放牧烧柴做肥料,还是牲口救命草。”这首流传于西北牧区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柠条的多重价值。 武生聃表示:“我们计划解析柠条基因组及其抗旱机理,下一步重点是解析调控刺发育的关键基因,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少刺或无刺柠条。”此外,柠条是豆科锦鸡儿属植物,不仅可以固氮改良土壤,其关键抗逆基因还可用于改良近缘的豆科作物。 黄土高原人工柠条灌木林。方向文摄。 解码柠条基因组:揭示抗旱“超能力”的遗传密码 尽管柠条在生态和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相比其他牧草,研究较少。然而,这些乡土灌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与胁迫环境的对抗、选择和适应,获得了逆境适应的“超能力”。 “解析其遗传密码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 武生聃表示,为揭示柠条适应干旱环境的遗传机制,科研团队采用三代长读长和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完成了柠条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将其锚定到染色体水平。尽管柠条的杂交度较高,给基因组组装带来了一定挑战,但团队通过技术优化,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序列,注释了36,21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在解码过程中,研究团队遇到了柠条杂合度相对较高导致的部分序列无法准确挂载问题。但通过与内蒙古农大李国婧教授团队的紧密合作,正在利用最新技术进行第二版本更高质量的柠条分单倍型的完整基因组解析。 “我们都知道,对于木本非模式物种,想要开展基因功能的验证非常困难,因为构建实验体系很难,传统上都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进行验证。”通过一系列比较基因组学的分析并利用在柠条中建立的实验体系进行基因功能验证,研究团队发现柠条适应极端干旱生境的遗传基础主要源于抗逆基因的串联复制。例如,脱水蛋白DHN基因在近缘的蒺藜苜蓿中只有1个拷贝,而在柠条中则串联复制产生了7个拷贝,且这些拷贝在干旱胁迫下都是高表达的,确实能够增强其抗旱能力。这些基因就像是柠条的“护身符”,帮助它在极端干旱环境中保护细胞、修复损伤。 此外,为了让柠条的基因组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旱寒区科研工作者和助力柠条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团队还搭建了柠条组学数据库分析平台CakorDB。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访问该平台获取柠条的基因组和注释数据,进行基因的查询、序列比对和可视化等操作。 柠条植株。李国婧摄。 柠条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展望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精准选育柠条新品种。”武生聃表示,揭示柠条干旱适应的遗传基础意味着能够明确与干旱适应相关的基因。在育种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标记,对柠条进行精准筛选。例如,通过检测特定的抗旱基因,快速准确地挑选出具有较强抗旱潜力的柠条植株进行繁殖,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团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良柠条的根系结构、叶片和刺特性等,进一步提升其抗旱能力和饲用价值。研究团队已将柠条的关键抗旱基因转入大豆中,初步实验表明这些基因能够显著提升大豆的抗旱能力,为全球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武生聃还提到:“我们可以基于柠条的遗传基础,筛选出抗旱性强、营养成分高的品种进行重点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库,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优质种苗。同时,结合北方旱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规划柠条种植区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成活率。此外,还可以开发柠条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和生物质能源等,提升柠条的附加值。”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tpj.1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