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关于Bt棉花使用影响的科学研究,由于采用了转基因棉花,中国已经经历了农药使用的大量和持续的减少。
虽然Bt只针对棉铃虫,但随后杀虫剂应用的减少允许自然捕食者进一步控制其他昆虫害虫,如蚜虫,这表明了更健康的生态系统对农民的好处。
然而,广谱杀虫剂喷洒的减少使一些害虫,尤其是盲蝽繁殖,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意味着一些杀虫剂的使用仍在继续。
减少中国棉花种植中的杀虫剂是首要任务,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使用的杀虫剂(以吨计的活性成分)是美国的四倍。
历史上,中国约三分之一的杀虫剂用于棉花,其中许多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极其危险的,每年造成400-500名农民死于杀虫剂中毒。
这项研究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张伟(音译)牵头,从1991年到2015年,在县级范围内研究了中国棉花害虫的严重程度和杀虫剂的使用情况。
与孟山都公司最初开发的印度和美国的Bt棉不同,中国的Bt棉产生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政府研究实验室。
它于1997年首次引荐给中国棉农,并于2012年在八个棉花种植省份全部采用。
正如预期的那样,棉铃虫的侵扰和使用杀虫剂喷雾量在1997年到2015年间急剧下降。控制蚜虫的农药喷雾剂使用量在那个时期也略有下降。
但是,杀虫剂的减少使用使得盲蝽在2000年之后迅速繁殖,导致杀虫剂的使用量部分回升。
然而,自2008年以来,喷雾量和虫害影响都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中国的棉花生产正在稳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
作者们指出,他们的研究与Lu等人的发现是一致的,他于2012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发现,得益于中国广泛采用Bt棉以及由此导致的杀虫剂使用减少,有益昆虫和节肢动物捕食者正在复苏。
作者总结说,由于“避险态度和缺乏知识”,尽管杀虫剂的财政成本很高,中国棉农可以减少更多的喷洒但没有这样做。
许多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最新的研究,发表在著名的同行评议杂志PNAS上,这表明,为满足减少农业中的杀虫剂需求,采用转基因Bt作物并不是杀手锏。
然而,这项研究确实增加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尽管不断受到环保主义批评家的攻击——可以通过帮助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业更加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