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新首个海上天然气项目成功点火》

  • 来源专题: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1-09
  • 《国民报》12月18日报道, 巴新首个海上天然气项目PascaA成功点火, 表示该区块气体凝析油储量丰富。项目投资商澳大利亚Twinza石油公司负责人Evans表示, 本次点火测试成功, 对项目而言是个里程碑事件。他预计, 项目将于明年3月正式开建, 2020年投产。巴新石油部长费边·波克 (FabianPok) 代表奥尼尔总理和巴新政府祝贺项目测试成功, 表示将积极支持项目下一步开发。据估算, 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元。

相关报告
  • 《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低渗天然气开发项目成功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1
    • 7月29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低渗天然气开发项目——东方1-1气田13-3区开发项目成功投产,测试产量超预期。 该项目开发储层温度近150摄氏度,最高压力系数超1.8,平均渗透率仅0.8毫达西,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低渗气藏。开发此类气藏对技术要求高,作业风险大,再加上天然气资源规模有限,难以实现经济开发。该项目的成功投产为我国海上更多复杂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该气藏被发现后,中国海油深入研究、论证开发方案,决定采用“长水平井+简易平台+依托周边设施”策略,全方位创新攻坚,全过程降本。项目部署6口水平段长达800~1200米的水平井,最大限度穿越气层,释放产能;新建一座4腿简易平台,铺设两条总长约22公里的海底管道和一条长约6.9公里的海底电缆。新建平台所需电力由临近平台供应,所产油气接入在产气田的生产系统处理。 2024年9月,项目新建平台下部导管架在珠海率先开建。导管架高约75米、重约1850吨,中国海油采用“陆地立式建造、海上吊装下水”方式施工,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同年底,平台上部组块在天津建造,中国海油采用“一体化预制、一体化涂装、空间总装”方式加快施工,时效比其他同类平台节省近两个月;项目创新应用智能照明、化学药剂智能注入等多项数智技术,相较于海上气田常规平台,该平台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 海底管道也以最快速度铺设。2月19日凌晨,随着最后一段海管的终止封头在海底着泥,两条总长22公里的海底管道全部铺设完工,施工工期较计划提前。 在钻完井作业方面,由于项目所在海域上部地层类似“鸡蛋壳”,上硬下软,中国海油选取“大桩靴”自升式钻井平台,创新采用10级分组压载方式,让平台桩腿安全穿透“鸡蛋壳”,实现平台“精就位”。 6月10日,钻完井作业开始。钻井作业前,中国海油瞄准“甜点识别—全过程储层保护—产能释放”三大核心挑战,系统性开展攻关,形成针对性技术;钻井作业时,现场人员精准施工,实现甜点储层的精准中靶,最大限度保护储层,将高温高压水平段进尺突破至1230米,刷新了中国海油高温高压井水平段最长纪录。 近日,项目首口井作业高效完成,钻遇气层756米,测试获高产。整个项目由此开启运行,成功投产。(张光明 汪洋 王心莹)
  • 《中国首个球罐型“海上天然气气站”改造项目交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7
    • 上海1月16日电 中国第一例MOSS球罐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C)改装浮式储存气化装置(FSRU)项目——格里亚LNGC改装普罗米修斯FSRU项目,16日在上海崇明长兴岛的中远海运重工2号码头交付,这是中国企业与欧盟国家合作的“一带一路”能源项目。 陆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缺点,因此将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建设在海上渐成趋势。将MOSS球罐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改造成浮式储存气化装置,它将与陆地管网链接,成为一座“海上天然气气站”。和传统模式相比,FSRU更灵活方便,效益更高,成本更低。 本次交付的FSRU以西方神话中给人间带来火种和希望的“普罗米修斯”命名,该轮船长296米,宽46米,可存储13.7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其再气化能力为4x105MMSCFD(百万标准立方英尺)。将服务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塞浦路斯瓦西利科斯港LNG终端项目。 该项目是塞浦路斯近年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其达成欧盟减排指标、提高天然气发电比例的重要一步,将帮助塞浦路斯减少30%碳排放,并降低15%到25%发电成本。 作为此次改装项目的承接方,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于2020年启动,成功交付标志着上海中远海运重工已经具备LNGC改装FSRU全链(设计、采购、建造、安装、调试和气体试验)工作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