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8
  • 近日,花旗集团发布最新报告称,由于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一再上涨,预计2022年,欧洲的能源消费额很可能突破1.2万亿美元,较此前的预期增长了2000亿美元以上,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业界普遍担忧,愈演愈烈的欧洲能源危机是否还有转圜余地?

    能源开支或同比翻三倍

    根据花旗银行估算,2021年,欧洲的能源消费总额约为3000亿欧元,而随着欧洲天然气库存不断下降、多国电力批发价格激增,预计今年欧洲的能源消费总额同比将翻三倍。

    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布伦特基准原油价格已经突破110美元/桶,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英国、德国等国的天然气价格也在2月最后一周内猛涨。其中,荷兰天然气期货基准价格在2月最后一周内环比涨幅达到62%,创下自2005年来的历史新高水平,德国3月电力批发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58%。

    近几个月来,受到全球LNG供应紧张、天然气相关基础设施停运检修等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库存量一再走低,与此同时,欧盟碳价不断走高,直接推高了发电企业的碳排放成本,进而导致欧洲电价持续攀升。

    路透社援引多位分析师的话称,虽然欧洲的冬季即将结束,但由于本应今年通气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暂时搁浅,挪威、卡塔尔等天然气出口国难以补缺,欧洲天然气供应很可能持续紧张,今明两年内欧洲用能成本很可能维持高位。

    多国寻求能源进口“多元化”

    一直以来,欧洲能源供给高度依赖进口,其中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天然气量占整体的40%左右,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来源地,另外美国、卡塔尔等国也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为缓解当前用能紧张的局面,欧洲多国已经开始四处“寻气”。

    据悉,为响应欧盟要求,阿塞拜疆表示,将通过跨安纳托利亚输气管道(TANAP)加大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量,预计每年输气量将达到162亿立方米,未来更计划将输送能力翻一倍以上。

    据欧洲媒体Euronews报道,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集团的高管近日也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公司高管商谈了合作事宜,希望加大从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进口量。据了解,目前埃尼集团与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巨头Sonatrach签有长期天然气贸易合作协议,同时也是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海外能源投资商。

    与此同时,标普全球普氏数据显示,2月荷兰LNG基准价格最高超过了3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远高于美国本土市场价格,受高价推动,2月美国出口的LNG有大约75%都运往了欧洲。路透社也报道称,今年以来,欧洲西北部地区进口自美国的LNG总量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市场研究机构ICIS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欧洲进口LNG总量达到了953万吨,也创下历史新高。

    供应困局暂时无解

    虽然短期内大量进口LNG有望缓解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有分析指出,欧洲LNG接收站基本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同时欧盟内部跨境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也已接近峰值。为解决这一难题,欧洲多国在近日提出,将加强本土LNG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接收运输能力。

    其中,德国宣布将扩大LNG接收能力,荷兰、比利时和波兰也制定了LNG接收站的扩建计划。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LNG接收站的建成时间最早也在2023年左右,这意味着,天然气短缺的燃眉之急仍无法解决。

    不仅如此,即使从全球来看,LNG市场都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状态。壳牌在近日发布的年度LNG市场报告中指出,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预计将增加一倍,但LNG上游投资的减少却会让LNG市场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此前,全球最大的LNG生产国卡塔尔就曾表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替代俄罗斯为欧洲供应天然气。为此,业界普遍认为,LNG难以成为解决欧洲能源危机的“良药”。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欧盟成员国也多次提出希望加大进口邻国电力,但多家市场分析机构指出,不论是核电还是可再生能源电力,都无法完全保证欧洲的电力供应。

    能源行业研究机构雷斯塔能源汇编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电力消费量达到3650太瓦时,非天然气的发电量仅有152太瓦时,对于庞大的电力需求来说杯水车薪。

    核电作为欧洲又一主要电源,实际上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方面,德国、比利时等国已明确表示核电运营存在安全风险并全面弃核,另一方面,法国等核能发电占比相对较高的国家正面临着核电站年久老旧、退役在即的现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的短缺已经让欧洲燃煤发电量出现了上涨,德国更是宣布将建设“战略性煤炭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业界普遍认为,在能源供给紧张的2022年,欧洲的煤炭消费量预计将在下跌数年后再度上涨,这将影响欧洲实现气候目标。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2/03/07/detail_20220307118885.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能源危机成因、影响与应对措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1
    • 01 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气候风险水平提高。为加强气候治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不断加码,碳达峰、碳中和、清洁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然而,当前世界格局动荡,各类“黑天鹅”事件频发,新冠疫情、极端气候、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等事件为世界各国能源安全带来巨大风险,能源短缺已经成为突出的全球性挑战。 在低碳能源转型领域,作为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主要推动者,欧洲进行了较多能源转型的探索和部署,然而仍未能避免能源危机的发生。2021年,能源价格暴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给各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新冠疫情后各国经济复苏,加上极端天气导致的供暖需求增加,使得能源市场需求上升。然而,欧洲各国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以及俄乌冲突发生后来自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大幅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本次能源危机的发生。 欧洲能源危机的发生表明,居安思危、强化能源底线思维是必要的。通过对欧洲能源危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中国吸取教训,完善能源安全战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能源风险应对能力;优化低碳能源转型布局,提升中国能源系统韧性。 02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与2021欧洲能源危机 从1973年至1990年,全球能源市场经历了3次剧烈波动并以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主要特征。1973年10月,中东爆发战争,随后以沙特阿拉伯为主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小组成员国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从而引发了第1次能源危机。1979年至1982年初,伊朗引爆伊斯兰革命,引爆了第2次能源危机。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伊朗和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急剧减少,原油价格也从15美元/桶飙升至最高39美元/桶,这一系列经济变动导致西方工业国遭遇了重大的经济衰退。1990年,第3次能源危机开始,伊拉克由于海湾战争受到了各国的制裁,导致原油供给停滞,沙特阿拉伯油田产出也遭到严重威胁,从而使原油价格从21美元/桶飙升至46美元/桶。 与历史上3次能源危机均体现为石油危机不同,由于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对能源供应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欧洲能源危机主要体现为天然气价格急剧上涨、屡创新高。2021年4月起,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天然气期货结算价格不断攀升。受天然气价格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也不断上升。由于欧洲采用边际定价的电力定价机制,电价与天然气价格直接挂钩,高昂的天然气发电成本使得欧洲电力价格随之飙升,引发电力危机。2022年8月,德国批发电价年同比增长459.5%,而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电价分别上涨70.6%、64.0%和53.8%。 03 欧洲能源危机成因 3.1 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与寒冷的冬季导致欧洲能源需求旺盛 1)工业、电力能源需求增加:一般情况下,受经济活动影响,工业、电力的能源需求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高度相关。进入2021年后,随着疫情限制的放松,世界经济复苏强劲,消费回暖,天然气需求陡然增加。欧盟在2021年第2季度GDP大幅反弹,同比增长13.2%。从2021年第2季度起,欧盟27国的电力需求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电力消耗量达到2018—2019年同期均值的99.4%。 2)住宅、商业能源需求增加:受季节变化影响,天然气市场具有显著的周期特性,由于每年11月到第2年3月北半球国家的冬季取暖需求强烈,该时间段也成为天然气市场的需求旺季。2020年至2021年之间,欧洲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居民供暖需求格外旺盛。研究发现,欧洲在经历2020年疫情导致的天然气库存高位后,于2020年至2021年冬季取暖季期间天然气快速消耗,并在2021年4月达到底部,此后未能如期进行库存回补。 3.2 气候变迁、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能源供给不足 1)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激进的低碳政策:欧洲能源危机体现了世界能源市场投资长期不足这一深层原因。尽管能源需求呈上升趋势,2021年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的投资额仅为2014年的50%,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作为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主要推动者,欧洲的减碳目标较为激进。由于欧洲能源供给高度依赖外部,为提升自给能力,欧洲国家大力推动传统能源的退出与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增加。然而,在新能源装机水平能够支撑能源需求之前,过早退出传统化石能源加剧了能源风险。 2)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电:2011年至2020年,欧洲煤炭发电比例从25%降低至13%,对清洁能源发电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然而,风力、水力等清洁能源的发电能力稳定性差,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而且极易受气象因素影响,在极端天气下,发电量可能发生剧烈波动。2021年欧洲风能发电同比降低17%,这是由于欧洲超高压天气持续,海上风速显著降低,导致风力发电大幅减少,并间接导致欧洲国家对天然气和煤炭需求的提升。欧洲国家夏季气候干燥,水力发电量下降也对能源供应造成影响。高温使得江河、湖泊和水塘的蒸发量增加,水位下降。2022年1月至7月,欧盟水力发电量较去年同期降低约20%。 3)俄乌战争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高度依赖是欧洲国家能源战略的严重缺陷,2021年欧洲消耗的天然能源中有高达1/5来自俄罗斯。在能源危机背景下,俄天然气占据市场主导位置,对欧洲的能源安全形成巨大威胁。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使得美欧围绕能源的博弈愈演愈烈。美国、欧洲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俄罗斯也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此外,从俄罗斯经乌克兰和波兰管道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于2021年显著降低。受上述三方面因素影响,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展演化且愈演愈烈。 04 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4.1 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 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乃至军事形势均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本次能源危机中,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严重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安全。 1)环境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系统部署: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对环境和再生能源的部署将产生一定影响。天然气的短缺使欧洲不得不用煤炭等非清洁能源代替清洁能源,从而导致了更多的环境污染。这种反向转换的趋势也使全球范围内的煤炭需求量和利润达到创纪录水平。 2)工业生产受到阻碍:高昂的能源价格对能源密集型公司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一方面,公司经营利润因此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脱碳进程成本不菲,能源价格的上涨也间接阻碍了工业生产的脱碳进程。受能源危机影响,部分欧洲公司被迫停产并考虑迁址。 3)经济通胀:几乎所有产品均可通过供应链、价值链追溯到上游的化石燃料。因此,能源价格的飙升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能源危机迫使欧美能源密集型企业减产甚至停产,相关行业的产能弹性降低。由于中上游行业产能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通货膨胀难以降温。2022年10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7%,再创历史新高,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飙升,通胀压力居高不下。 4)国家安全风险: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同样与能源安全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本次欧洲能源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持续飙升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当粮食安全无法保证时,社会稳定失序和政治动荡的风险极大增加。从而,可能促进政府治理不善、生活水平下降所引起的民众不满,导致大规模移民、重大动乱甚至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 4.2 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 1)短期行政手段干预能源价格:2022年9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应对能源高价的紧急干预方案》,试图对能源供需和市场运行进行干预,9月30日欧洲理事会宣布正式批准有关控制能源价格的紧急措施。已经通过的《应对能源高价的紧急干预方案》具体包括限电、限价和征收暴利税三方面干预措施。 2)长期重新赋能(REPower)计划:针对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供应短缺以及全球能源市场价格飞涨问题,欧盟提出REPower计划,旨在降低欧盟对俄罗斯化石能源依赖程度,推动新能源转型,帮助欧洲获得安全、廉价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REPower计划提出的措施包括节能、能源供应多样化、加快推动新能源转型进程、为产业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的智慧投资4个方面。 3)欧盟新版电力改革方案: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备受关注的电力市场改革方案,该电力市场改革方案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降低电价波动,推动可再生能源部署为主要目的。为在短期市场和消费者支付的电费之间建立缓冲区,减少电费对化石能源价格的依赖,提升欧盟电力市场抵御未来价格的冲击的能力。 05 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对能源需求不断上升,2022年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多地因煤炭供应短缺而电力需求暴涨,限电潮发生。如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应对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能源系统建设中的关键要素,总结和探讨了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启示。 1)保障合理能源储备,鼓励倡导节约用能:应建立健全的能源储备体系,包括战略性储备和应急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从而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支持。能源储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缓解用能高峰能源短缺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政府和企业的能源储备的共建,统筹布局,将有效提升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进行战略储备建设将有利于提升能源系统的调峰和应急能力。 2)发展多轮驱动、供应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尽管中国亟须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应遵循能源安全原则,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应对传统能源进行有序退出,提升能源系统韧性,通过多元化的能源供给平稳完成能源转型目标。在保障传统化石能源的供应安全的同时,还应注重保障新能源体系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加快多元分布式储能的应用亦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措施,发展能源互联网,将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也尤为重要。 3)全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革命:电力系统改革是中国能源系统改革的重点之一,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整体输配电体系的韧性是能源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全面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的灵活资源和先进控制技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由于新能源随机性和间歇性较大,在大规模接入新能源时,应充分调动能源各环节的灵活性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平抑新能源带来的波动,促进新能源消纳。 4)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体系:构建合理、高效的能源市场体系是加快能源转型进程、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措施。在能源体制革命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企业经营和消费者选择的自主性,保证能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 06 结论 2021欧洲能源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冷冬导致的供暖需求增加,较为激进的低碳转型政策以及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供给不足使欧洲面临能源短缺局面。能源价格的飞涨也使得物价飙升,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居民用电、食品成本上涨,生活水平下降,工厂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甚至不得不停产迁址。这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再次证实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欧洲能源危机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经济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三者之间协调平衡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建议,强调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应保障民生需求,倡导节约用能;注重能源供应安全,建设有强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并且应积极开展能源领域国际外交与合作。通过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的革命以及积极的能源外交政策,确保中国在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加速能源转型进程。
  • 《南半球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最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31
    •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一份新报告,毫无疑问,我们正面临“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虽然欧洲是当前能源市场波动和稀缺的中心,但问题远非孤立。继续将当前的情况称为“欧洲的能源危机”不仅是短视的,而且对于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在欧洲大陆)具有潜在的危险。 根据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的说法,这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不出所料)将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石油进口国将受到极大的打击,因为燃料价格相对于其相对疲软的货币飙升。事实上,早在 5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就下调了对这些石油进口国的增长预测,因为飞涨的能源价格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世界先前存在的斗争的清单。报告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通胀和债务上升、全球金融状况收紧、疫苗接种进展不平衡以及一些国家潜在的脆弱性和冲突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在第一波新冠封锁之后努力恢复并达到平衡,全球能源市场已经在不断变化。然而,在俄乌冲突之前,这种复苏从未完全实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西方对克里姆林宫实施了制裁,克里姆林宫的回应是切断通过北溪管道输送到德国的天然气。这些代价高昂的策略已经在区域和全球能源市场发出冲击波,使欧洲大陆在进入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时面临迫在眉睫的能源短缺。 现在,著名的新闻媒体报道说“欧洲能源危机的结束在望”和“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影响力'几乎结束'。” 然而,据比罗尔说,目前还没有理由庆祝。只要俄乌冲突继续,我们就可以预期市场将持续波动,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将持续短缺。更重要的是,欧佩克+最近达成的令人震惊的大幅减产协议肯定会在全球经济低迷时刺激全球经济(同时为产油国赚取大量资金)。无论欧洲取得怎样的进展,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危机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世界从未经历过如此深度和复杂的能源危机,”比罗尔警告说。事实上,能源危机不仅仅是能源危机。这也是一场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将产生长期影响。由于工业化肥是石化产品,能源危机导致了化肥危机,这将降低全球粮食产量并加剧饥饿,特别是在已经依赖粮食援助的国家。 虽然不能忽视当前的能源危机将给已经在经济上苦苦挣扎的家庭造成重大经济痛苦,并将进一步阻碍最贫穷国家的增长和发展,但这种巨大的市场动荡也有一线希望。化石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全球能源供应链的波动已经打断了一切照旧,并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在欧洲,太阳能装置在整个夏天都打破了记录,而在美国,《降低通胀法案》包括大规模的气候措施(尽管它对通胀几乎没有实际影响)。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近的预报首次预测,全球对所有化石燃料的需求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峰值或趋于平稳。在人类逐渐失去降低排放以避免气候变化影响的机会之际,在这一最后时刻突然投资于清洁能源,稍微缓和了原本严峻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