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高硅多相钢中的纳米碳化物的微观结构证据》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11
  • 高硅钢含量为1.5-2-2%的硅钢,被认为是无碳的贝氏体。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在一系列中等碳(0.61)高硅(1.71)低合金混合相钢中形成纳米碳化物的实验证据。摘要贝氏体的纳米碳化物形成是由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内临界铁素体,导致了在奥氏体界面中碳和硅的分离,从而导致碳的增加和硅在界面上的硅的减少。由于在平衡条件下,由于超饱和条件下的白体铁素体的生长,贝氏体的形成过程中,贝氏体的形成与较高的碳和较低的硅,使得贝氏体在随后的贝氏体转变温度下形成了碳化物的形成。摘要纳米车与混合相微结构的结合是目前钢结构高强度和高延性的优良组合。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21日

相关报告
  • 《在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碳钢滚动接触疲劳过程中的观察:一种新型的微观结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12-15
    • 该报告介绍了一种新的微观结构出现在滚动接触疲劳一直处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碳钢上。微观结构与局部非均匀变形,表现为在附近的接触面上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塑性变形的旋涡的形式。由此产生的严重的塑性变形导致纳米晶材料的形成,其中疲劳裂纹沿纳米区域的上边缘发起和传播。由此看出,一种新型纳米晶区和旋涡结构(白跑–点线周边地区),周围形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碳钢的接触面附近小的非金属夹杂物处在滚动接触疲劳过程中。
  • 《纳米孔的微观结构研究:对电氧化的影响》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24
    • 电化学测量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已被用来跟踪纳米孔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受到电氧化和氧还原反应。显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晶格缺陷如堆叠断层、四面体和氧化物形成纳米孔。结果表明,非经处理的纳米孔的缺陷集中区域的非平面间距增加了8%。这种反常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在存在缺陷时,在非盟原子中,含氧的ads -种的含氧量的结合(尽管是弱的)。 ——文章发布于201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