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长新冠损害补体系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2
  • 2024年1月19日,苏黎世大学医院Onur Boyman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Persistent complement dysregulation with signs of thromboinflammation in active Long Covid的文章。这项研究跟踪了COVID-19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首次感染SARS-CoV-2后一年的状态,以确定与长期COVI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使用基于适配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了268个纵向血清样本中的6500多种蛋白质。

    队列包括113名COVID-19患者,其中37名符合世卫组织标准的重症急性COVID-19。在6个月的随访中,40名患者出现了长期COVID症状。另有39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在长期COVID患者中,补体系统的活化失调。补体系统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帮助定位病原体和受损细胞。长期COVID患者在急性期表现出补体活化增强,这种活化在6个月的随访中持续存在。然而,在6个月随访之前康复的患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

    在补体活化期间,终末补体复合物(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 TCC)在细胞表面形成。长期COVID患者表现出TCC形成失衡,可见可溶性C5bC6复合物增加,但含有C7的TCC复合物减少,这些复合物能够整合到细胞膜中。这种失衡表明在长期COVID中TCC复合物更容易有害地插入到细胞膜中。因此,长期COVID患者显示出组织损伤标志物如Willebrand因子的升高以及红细胞裂解的迹象。在6个月的随访中,尤其是患有持续症状的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聚集物也增加了。

    关于补体活化途径,因子B的增加表明替代途径的活化增加,而C2的增加表明经典途径的活化增加。高抗CMV和抗EBV IgG抗体水平与C2的增加相关。这表明病毒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可能是经典途径活化的驱动因素。血小板活化等血栓炎症反应也可以激活补体。长期COVID患者表现出凝血级联反应失调,抗凝血酶III减少。这可能允许凝血酶直接激活C5并启动有害的TCC形成。在细胞水平上,长期COVID患者在6个月的随访中,尤其是那些持续症状的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增加。单细胞RNA测序显示了单核细胞转录组的变化,如NR4A1减少和干扰素诱导转录本的增加。

    最后,作者用机器学习模型确定C5bC6 / C7复合物比率和von Willebrand因子 / ADAMTS13比率以及患者年龄和BMI为预测长期COVID的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总的来说,这项纵向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在活动性长期COVID患者中存在持续的补体失调和血栓炎症的证据。

相关报告
  • 《Cell | 肠菌诱导的新补体系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6日, 哈佛大学医学院Dennis L. Kasper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Gut complement induced by the microbiota combats pathogens and spares commensal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补体系统也在肠道腔内发挥作用,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黏膜免疫系统。 研究者发现,补体组分C3,即补体级联中的中心蛋白,以微生物依赖的方式在肠道黏膜中产生。无菌小鼠的粪便C3含量较常规定植动物低。将高C3供体的粪便移植到无菌受体中,使其具有高粪便C3,证明肠道菌群调节粘膜C3的产生。产生高腔内C3的诱导菌被确定为Prevotella属。当将来自高C3小鼠的Prevotella分离物引入低C3小鼠时,它提高了粪便C3水平。然而,无菌小鼠的单一菌种联合表明,当单独定植时,大多数细菌株都有一定的能力诱导C3。这突显了菌群免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为菌群背景影响了特定微生物诱导的免疫表型。 补体蛋白的细胞来源可以决定其功能性区域。在血液中,肝脏产生大多数补体组分。令人惊讶的是,单细胞RNA测序揭示,基质细胞产生大多数稳态的粘膜C3。通过原位杂交,作者在结肠的淋巴滤泡中定位了这些细胞。当在体外通过TLR4和TLR2通路刺激细菌成分时,基质细胞C3的产生上调。与血液不同,肠道缺乏形成攻膜复合物的晚期补体组分的表达。作者认为,这使共生微生物免受补体介导的裂解。相反,黏膜C3似乎被优化为促炎和吞噬细胞的招募。因此,缺乏C3的小鼠在黏膜病原体大肠杆菌感染中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表现为感染控制能力受损以及细菌穿透到上皮细胞中。 感染引发了基质细胞、髓系细胞和上皮细胞的C3产生上调。在髓系细胞中,感染期间出现的中性粒细胞表达最高的C3。流式细胞术显示,黏膜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带有GFP标记的大肠杆菌表现出C3介导的促炎吞噬作用,与C3介导的促炎吞噬的关键作用一致。由共生微生物驱动的基线黏膜C3的升高与在大肠杆菌感染期间的保护性免疫有关,因为具有诱导高C3的微生物群落的小鼠比具有低C3微生物群落的小鼠表现出更轻微的感染。这突显了个体微生物组独特的刺激补体的特性可能调节对肠道病原体的敏感性。 综合而言,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专门的粘膜补体系统,增强了保护性免疫,同时避免了对有益的共生微生物的不当攻击。其对微生物输入的敏感性允许这一防御层根据肠道微生物组设定的免疫基调进行适当的校准。由于早期生活微生物组的改变与后来生活中的炎症性疾病相关,探索粘膜补体的起源可能为解开这一联系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以微生物为靶的策略性调节粘膜补体可能有望减轻易感人群中传染性腹泻的沉重负担。
  • 《在冠状病毒感染后修复全球粮食系统》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0-05-23
    •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需求增加、供应中断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新的全球粮食危机,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价格进一步上涨、粮食损失和短缺,以及营养不良和全球健康问题的增加。 出于COVID-19疫情带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也看到了如何迅速采取创新措施,将病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包括在中国建立“绿色通道”,优先生产重要的、有营养的新鲜农产品,而在欧洲各国,对季节性工人的旅行限制已经取消,这些工人对于维持稳定的食品供应至关重要。在印度,电子商务和农业综合企业不受限制,以保护消费者和食品市场。 COVID-19大流行表明,我们有办法和手段在情况所迫的情况下迅速改变食品供应链。然而,挑战在于,即使在大流行消退之后,全球粮食系统的压力仍将继续,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口不断增长,需求不断变化。因此,解决办法是找到长期可持续地加强安全营养食品生产的方法。这不仅确保世界能够承受疾病暴发等冲击,而且确保它能够在不进一步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满足指数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