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洋中心开展滨海湿地鸟类调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组建鸟类调查团队,在杭州湾南岸开展滨海湿地鸟类专项调查。

    调查团队在杭州湾南岸精心布设4个鸟类观测点,共记录到鸟类28种。令人欣喜的是,调查过程中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震旦鸦雀以及斑嘴鸭和普通燕鸥两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这些观测记录,特别是珍稀保护鸟类的出现,印证了杭州湾南海滨海湿地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成效,反映出该区域作为典型滨海湿地所具有的重要生态价值和保护潜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419163
相关报告
  • 《宁波海洋监测中心站成为生态建设的实践样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6
    • 近日,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的“象山港海洋生态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参评海洋科学技术奖。该项目曾获上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间接经济效益方面,为象山港总量减排节省排污费约1070万元,站位优化节约调查经费近320万元,他们的做法,堪称为海洋生态文明制度提供技术支撑的优秀实践,在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方面实现了双赢。象山港区域是宁波市“三湾”(杭州湾、象山湾和三门湾)中生态价值最为突出的海湾。港内分布着59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岛屿,海域水体透明度平均达到1.05米,形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为了保护有着宁波“后花园”之称的象山港,宁波中心站围绕重点区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目标考核、社会关注的滨海电厂温排水影响、港湾环境综合监测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技术研究,并应用到政府目标考核和海洋管理实践中。象山港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减排目标已连续5年纳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周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属全国率先,为宁波市的五水共治和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宁波中心站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评为了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单位。近十年来,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写了《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4~2030)》《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2016~2030)》《宁波市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2018~2025)》等各类规划近20部,为地方政府规划生态红线、建立滩长制、湾长制等一系列海洋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宁波中心站站长费岳军说:“这项工作的成效接地气,可以直接为管理部门服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公益性单位服务功能的最佳体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在“象山港海洋生态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鉴定意见中写道:“该项目基于近20年海洋基础数据和120个航次调查资料,采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传统监测与在线监测有机融合,首次构建了港湾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优化技术,为我国半封闭式港湾海洋环境管理与调查提供了示范。”项目成果已在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及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家单位应用,近3年推广量达32次。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出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39篇。从项目骨干刘莲的讲述中,记者看到了中心站海洋人风里来浪里去,扎根海洋事业埋头苦干的形象。在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扩散模型建立及热污染影响评估方面,他们累计8年完成5类80多种主要海洋生物的温升、余氯胁迫实验,率先提出温排水升温幅度限值、加氯浓度建议值;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方面,他们完成了集入海污染源、水下地形、岸线、围填海、海洋生态灾害等七大类100多个参数、100万组数据的综合数据库建设,上线1套政府决策辅助系统,在全国重点港湾海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属首次。随着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不断推进,宁波中心站将继续着眼于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管理应用为导向,从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加以实践创新,努力解决海洋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问题。.
  • 《鹬科、鸻科鸟类广泛利用生产型滨海湿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11
    • 全球广泛的滨海湿地丧失和退化,是导致鹬科和鴴科鸟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迁飞区内,天然潮间带湿地常被转化成人工湿地,例如水产养殖塘、盐场和水稻田。在多个地点和多种环境条件下都记录到鴴科和鹬科候鸟会利用这类栖息地。 最近刚发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文章,汇总了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数据以及专家意见,探究鹬科鴴科鸟类在非繁殖期使用人工栖息地的普遍程度。 蔡志扬、Micha Jackson 和 Amanda Lilleyman 摄 文章的部分亮点包括: 1 有83 种鹬科和鴴科鸟类,包括滨海湿地的常见迁徙物种,在 176 个地点8 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内栖息。 2 共36 种鹬科和鴴科鸟类,包括 11 种受胁物种,在人工湿地内曾有超过其迁飞区种群数量总数 1% 的数量记录(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3 有记录到鹬科和鴴科鸟类的土地类型包括农田、水产养殖场、盐场、人造高潮休息地、码头、发电厂、围垦区和污水处理厂,当中很多地点也被称为“生产型湿地”,一种普遍被认作对一些生物来说十分重要的土地类型。 4 在某些情况下,鹬科和鴴科鸟类在人工生境中的数量庞大,但是受胁物种则较少出现在人工生境。此外,体型较大、迁徙的滨海湿地专有物种更少在人工生境中觅食。最后,鹬科和鴴科鸟类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和密度,在不同的人工生境之间会有显著的差异。 文章的作者们最后总结认为,保存和改善鹬科和鴴科鸟类仅剩的天然栖息地依旧是至关重要的举措,这些鸟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广泛利用说明人工湿地也该整合到鹬科鴴科鸟类的保护框架里去。特别是盐田常会吸引大量鹬科鴴科鸟类聚集,但却经常会受到土地利用模式改变的威胁,因而值得额外的关注。 被赶到无湿地可去,只能在屋顶上栖息的候鸟。(林植摄) 这篇文章所用的数据是迁飞区数以百计志愿者多年的努力调查成果,以及众人整理文献和数据而收集得来,文章作者对这些直接和间接提供信息的人表示衷心的谢意。这篇文章为开放获取论文,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阅读,也可以通过复制下面的链接免费下载: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0719312996 原文引用: Jackson, M.V., Choi, C.-Y., Amano, T., Estrella, S.M., Lei, W., Moores, N., Mundkur, T., Rogers, D.I., Fuller, R.F. (2020). Navigating coasts of concrete: pervasive use of artificial habitats by shorebirds in the Asia-Pacific.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oi: 10.1016/j.biocon.2020.10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