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0多年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0
  • 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3.68%。   一面防沙治沙,一面沙里淘金。   多年来,宁夏从特殊的自然条件出发,总结出既适合自身发展,又可为全国提供示范借鉴的治沙模式和治理经验。   国家林业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宁夏完成治沙造林401.67万亩,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实现了沙化土地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的目标。   固了流沙绿了沙漠   上世纪50年代,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线的畅通,宁夏两代治沙人创造出草方格治沙技术,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这一“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固定了流沙,绿化了沙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草方格使包兰铁路沙漠沿线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了50%左右。常年经受风沙侵袭的包兰铁路两侧,形成了一条长60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带。   行走在宁夏,曾经令当地困扰的沙化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中卫沙坡头国家沙漠公园,盐池哈巴湖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在防沙治沙领域,宁夏实现了多项国内第一,并引起国际关注。   近年来,先后有8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政要来到宁夏参观考察防沙治沙。2016年9月,埃及总统安全事务顾问法耶扎·艾布·纳佳考察了宁夏治沙经验后坦言:“宁夏在沙漠治理和开发利用方面成绩举世瞩目。埃及和宁夏气候条件相似,非常期待宁夏的经验可以帮助埃及,并诚挚邀请宁夏沙漠治理、节水等方面的专家到埃及指导工作。”   扎根沙海矢志不渝   走进吴忠市盐池县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柠条、沙柳、花棒、沙枣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的不毛之地。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宁夏唯一的牧区县,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   “20年前,因为沙子多,牛拉车都上不去,所以人们就给这里取名叫乏牛坡。”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学增介绍,“为了改变被沙子欺负的命运,真是拼了命。车进不去,就肩扛人背树苗,一走几公里;树苗被沙子埋死了,大家就补植,一直到种活为止。”   王学增口中“老一辈的治沙人”,最有名的要数今年65岁的白春兰。与毛乌素沙漠搏斗的36年间,白春兰带领全家人累计种树9万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3800多亩。如今,她仍然守在那里,每年坚持种1000棵樟子松。   “从20岁种树种到60多岁,以前种下的那些树如今长得又粗又壮。人生不足百年,可我们种的树能一直活下去,活几百年、几千年。”白春兰说。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宁夏治沙人扑向漫天黄沙。正因为他们扎根沙海的不懈努力,从70年代至今,宁夏沙化土地面积由2475万亩减少到1686万亩。特别是1994年以来,宁夏连续20多年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介绍:“宁夏的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万公顷的速度递减,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近1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宁夏的沙漠化,正处于整体遏制、持续好转、面积缩减的阶段。”   生态产业增收富民   宁夏很早就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让防沙治沙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一座沙漠里崛起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了当地生态移民的“绿色银行”。2013年以来,林伟光借助当地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和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带领员工在庙湖移民新村建设7800亩的沙漠瓜菜产业园。   4年时间,林伟光的沙漠蔬菜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亿元,每年吸纳当地生态移民3000多人就业。每人每年劳务收入平均按2.4万元计算,每年移民群众可从现代农业园区中获得收入7200余万元。园区还带动餐饮、零售、服务业同步发展,破解生态移民增收致富难题。   在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中,白芨滩林场探索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沙漠治理开发模式。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建设多树种、高密度、宽林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防线。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济果林和苗圃,果园成为职工的“摇钱树”;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了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   如今,荒漠变绿洲,绿洲成了美丽家园。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这几年职工收入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幅,去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5万元。”
相关报告
  • 《PNAS:北极放大效应引起的西亚和南亚地区的沙尘减少需要更强反荒漠化措施以实现碳中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1
    • 西亚和南亚的沙尘负荷因对空气质量、粮食安全、能源供应和公共卫生以及区域和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多重负面影响,是重大环境问题。基于高质量多源卫星和遥感,香港浸会大学发现,西亚和南亚地区的沙尘水平在过去20年持续下降。与之前强调局部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尘负荷减少的研究不同,该研究将区域沙尘减少归因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北极放大效应引发的大气环流变化。北极放大效应导致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从西伯利亚到印度东北部的深槽,抑制了沙尘的排放和下游传输。CMIP6集合气候模型模拟进一步支持了北极放大效应在调节西亚和南亚沙尘负荷中的主导作用。 论文论证了在不同的排放情景下,碳中和对区域沙尘负荷的影响,强调了加强防荒漠化管理与广泛的气候缓解策略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张灿影 编译)
  • 《“电农业”可不依赖光合作用生产作物所需土地面积将大幅减少》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30
    • 在发表于最新一期《焦耳》杂志的一篇前瞻性研究论文上,美国生物工程师介绍了一种创新的食品生产方式,称为“电农业”(Electro-Agriculture)。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化学反应来替代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从而更高效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有机分子。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让植物改造后能够吸收这些有机分子。 “电农业”原型。图片来源: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据研究团队估计,如果全美的粮食作物均采用“电农业”的方式生产,所需耕地面积将大幅缩减达94%。此外,这项技术同样适用于在太空中生产粮食。 光合作用虽然支持着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形式,但其能量转换效率却相对较低,通常植物只能将所吸收光能中的大约1%转化为可用的化学能。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团队认为,如果植物无需依赖阳光就能生长,则农业生产可以与自然环境分离,在受控的室内条件下进行。 “电农业”的概念包括了使用多层建筑来代替传统农田。这些建筑物的表面或周围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用以捕捉太阳的能量,并驱动二氧化碳和水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醋酸盐。随后,醋酸盐会被用作水培植物的养料。这一过程同样适用于培育蘑菇、酵母和藻类等其他植物,因为它们天然就能够利用醋酸盐。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团队已经将转化效率提升至约4%,这比传统光合作用的效率高出4倍。由于整个过程更为高效,因此与食品生产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也相应减少。 为了实现让植物能够利用醋酸盐的目标,研究团队借鉴了植物萌发期间分解储存在种子内的营养物质的代谢路径。当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这条代谢路径通常会被关闭。然而,通过重新激活这条路径,植物便能够利用醋酸盐作为其能量和碳源。 目前的研究已经使一些植物能够在不依赖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利用醋酸盐生长,但最终的研究目标是培育出完全依赖醋酸盐获取所有必需能量的植物,即这些植物将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光照。 农业技术的下一个阶段,可能是与自然环境脱钩,以受控方式进行生产。目前本文研究的初步重点,是西红柿和生菜,但据称有计划转向高热量主食作物,如木薯、红薯和谷物作物。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无光条件下栽培植物,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才能使这项技术完全商业化,实现其全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