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发明出新型浆态床混合与分离过程强化反应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5
  • 气-液-固三相反应是工业上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而浆态床反应器由于具有生产能力大、结构简单、能耗低、分散效果均匀、传质和传热性能良好、可在线补加和更换催化剂、控制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再加上也可借助气体上升时的作用使固体悬浮并使浆液混合,避免了机械搅拌的轴封问题,尤其适用于高压反应,因此在能源化工、精细化工和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也是当今费托合成反应器的首选。

      对于固体颗粒为催化剂的气-液-固三相浆态床工艺,固体催化剂需要循环利用。传统浆态床反应器需要有后处理装置对催化剂进行液-固分离,然后再利用输送机械将催化剂送回至反应器重复利用。通常的液固分离方法有沉降、过滤和膜分离等,这些分离方法都存在连续性差及耗时、耗能或费用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青岛能源所多相反应工程研究组在杨超研究员和黄青山研究员的带领下,研究生羊涛将可定向流动的内环流反应器与廉价液固分离的水力旋流器相结合,克服了系列技术难题,发明出一种新型浆态床反应器,可实现反应器内流体的混合与液固分离的过程强化,即无需额外动力,利用内环流反应器的循环动力实现了液固分离,使固体催化剂可长时间保留在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反应,也可特殊设计实现固体催化剂的汇集和再生,避免了后续的分离过程,可大幅节省投资和操作费用,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

      目前已完成对该新型浆态床反应器的定性测试及初步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质的定量研究,其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首套中试实验装置可截留粒径为59 μm以上的氧化铝载体颗粒,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化工领域传统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2018, 184: 126-133.)。此外,该装置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及PCT国际专利各一项。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25091830174X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发明高通量高稳定性的拉曼流式细胞术pDEP-DLD-RFC》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能非标记、非侵入性、无损、全景式地揭示细胞代谢状态,因此基于SCRS的活体单细胞流式检测(Raman Flow Cytometry,RFC),有着广阔应用前景。近日,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和青岛星赛生物合作发明了基于介电诱导确定性侧向位移完成单细胞聚焦、捕获/释放的拉曼流式检测技术pDEP-DLD-RFC,并证明其针对人体细胞(肿瘤)、植物(微藻)、酵母和细菌等多种细胞类型的广谱适用性。基于此推出的FlowRACS 3.0仪器,为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的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全新工具。该工作近日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的流式检测,在微生物资源挖掘、细胞工厂筛选、酶元件表征、生物过程监控、临床诊疗等方面,具有共性的支撑作用。与荧光流式和质谱流式等现有流式细胞检测手段相比,拉曼流式具有无需标记细胞、活体检测、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细胞分析手段。但是,高通量拉曼流式技术的应用受限:首先,如何提高样品的普适性,以适用于不同细胞类型与不同表型的检测;其次,如何提高检测的通量,以实现高度异质性细胞群体的深度检测;最后,如何提高运行的稳定性,以支撑高度可靠的仪器使用流程。  针对上述问题,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王喜先、任立辉、刁志钿、何曰辉等带领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介电诱导确定性侧向位移实现单细胞聚焦、捕获/释放的拉曼流式检测技术”(Positive Dielectrophoresis Induced 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based Raman Flow Cytometry,pDEP-DLD-RFC)。首先,通过宽流场高流量的进样策略,有效防止细胞沉降,从而实现了长时间稳定运行(>5小时);其次,通过介电诱导细胞确定性侧向位移,实现宽场中细胞高效聚焦地流经检测位点,从而保证了拉曼检测效率;最后,通过施加检测时间依赖的周期性介电场,实现了单细胞的快速捕获/释放,以满足各种不同代谢表型的普适性、高通量检测。   基于上述关键技术突破,研究小组研制成功兼具广谱通用性、高通量、运行稳定性等性能的高通量拉曼流式检测系统,并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肿瘤细胞分类、微藻合成过程监控、产油酵母多表型监控、细菌药敏性检测。   第一,植物生物制造过程的代谢监控。基于共振拉曼信号,实现了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的实时监测,从而示范了单细胞精度的虾青素累积过程细胞工厂代谢状态的监控,并考察了“高光”和“缺氮”等条件对细胞虾青素累积速度及其同步性的影响。其虾青素含量检测速度达~2700 events/min,为目前最高的自发拉曼检测/分选通量。   第二,酵母生物制造过程的代谢监控。基于非共振拉曼信号,示范了油脂酵母中细胞代谢活力、甘油三脂含量、油脂不饱和度等多个关键代谢表型的同步动态监控,进而通过拉曼组机器学习、拉曼组内关联分析(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Analysis,IRCA)等算法,实现了单细胞代谢状态(准确率>96%)的实时鉴定,以及细胞内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的实时重建。   第三,细菌药敏性的流式快检。基于单细胞中心前期提出的重水饲喂单细胞拉曼药敏原理,以大肠杆菌和多种常见抗生素为例,开发了流式药敏快检技术,并通过与拉曼药物应激条形码(Raman Barcode for Cellular Stress-response,RBCS)、IRCA、拉曼组机器学习等算法,证明该流式药敏快检技术还能实时地判断单菌体精度的药物应激状态、构建细胞内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等,从而揭示细菌-药物互作机制。此外,流式检测大大提高了药敏检测中SCRS取样深度,对于识别群体中通常占比很低的耐药细胞,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肿瘤细胞类型的快速区分。基于SCRS中信息丰富的指纹区,以膀胱癌、肺癌、肾细胞癌、乳腺癌等细胞株为例,证明流式拉曼技术耦合拉曼组机器学习算法,能以平均>95%的准确率,完成肿瘤细胞类型的快速判别。该方法对于肿瘤细胞质量检测等应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与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物组相比,拉曼组能表征单细胞精度的底物代谢、产物合成、环境应激性、化合物相互转化等关键代谢表型,而具广谱适用、活体、无损、非标记、全景式表型、可分辨复杂功能、快速、低成本、能耦合下游测序、质谱或培养等优势,因此拉曼组是一种更接近于“功能”、更适合于临床、工业等场景的单细胞表型组。为了支撑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拉曼组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分析,单细胞中心与星赛生物基于pDEP-DLD-RFC技术,推出了高通量流式拉曼分析/分选仪FlowRACS 3.0,将大大加速拉曼组平台的推广应用。   该工作由单细胞中心马波研究员和徐健研究员主持,与青岛星赛生物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文/王喜先 图/刘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207497
  • 《青岛能源所揭示出磁场流化床反应器的流型转变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24
    • 磁场流化床反应器是将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和电磁场相结合的产物,常用来处理气固非均相反应,尤其是固体颗粒具有磁性的情况。如果物料是由磁性和非磁性两种颗粒组成的,被称为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同传统鼓泡流化床一样,磁场流化床也存在许多流型,每个流型都有自己独特的流体动力学特性,适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流型的优势,必须掌握磁场流化床存在的流型及其转变规律。   根据磁场和操作气速施加的顺序不同,磁场流化床有“先加磁场”和“后加磁场”这两种操作模式。为了揭示这两种操作模式下的流型及转变规律,青岛能源所多相反应工程研究组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通过绘制操作相图清晰地揭示了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在两种操作模式下的流型转变规律,如图1a和1b所示。同时研究发现:在两种操作模式下,磁场流化床的流型转变存在较大差异;在大多数操作区域内(图1c中I、III和IV),磁场流化床反应器的状态仅取决于操作气速和磁场强度的大小,与操作模式无关;但在操作区域II内,磁场流化床的流动状态不仅与操作气速和磁场强度的大小相关,还与操作模式密切相关,在“先加磁场”操作模式下,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会形成磁稳定流型(如图1d所示),而在“后加磁场”操作模式下,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中会发生两种颗粒完全分级(如图1e所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存在上述差异是因为磁稳定状态是一种亚稳定平衡状态,只能在“先加磁场”操作模式下存在,无法通过“后加磁场”得到。处于磁稳定流型的磁场流化床兼具了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压降低)和固定床反应器(单程转化率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处理各种气固接触传质体系。本项研究明确了如何获取磁稳定流型及其操作范围,对磁场流化床的稳定操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工作发表在化学工程领域重要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0: 686-700)上。该工作得到李洪钟院士的指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08232)的资助(文/图 朱全红)。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18.1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