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专家首次系统阐述猫胞裂虫病》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7-0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与圣基茨和尼维斯大学兽医学院合作,首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猫胞裂虫病,将对猫胞裂虫病的预防、控制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文章已在线发表于《临床微生物学评述(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上。

    胞裂原虫病是由胞裂原虫感染家猫和野猫所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经由蜱的叮咬而传播;过去对该病尚无系统、全面的阐述。该论文从病原学、生活史、遗传多态性、系统发育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免疫学、诊断检测、治疗和预防等多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猫的胞裂原虫病。兰州兽医研究所为该综述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生王金磊为第一作者,朱兴全研究员和圣基茨和尼维斯大学姚超群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3472.html
相关报告
  • 《″越小越好″?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系统阐述纳米农用化学品的尺度效应》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在《ACS Nano》(IF 15.8)上发表题为″Size Effects of Nanoenabled Agrochemicals in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纳米农用化学品(主要包括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尺度效应在剂量传递、生物活性及非靶标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纳米农用化学品研究应关注各种复杂因素和田间实际应用场景,为纳米农用化学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近年来,纳米农用化学品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在植物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纳米农用化学品因粒径在纳米尺度而得名,其核心特质是尺度效应,即纳米农用化学品因尺度显著降低而导致主要理化性质和应用性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讲,尺度效应会直接影响纳米农用化学品对生物体的渗透、体内吸收转运、靶标生物活性以及非靶标安全性等。基于系统的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作者发现: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米农用化学品会因尺度降低带来利用率的提升,但尺度效应与纳米农用化学品的尺寸″越小越好″并不完全等同。事实上,研究者应根据靶标生物特性、田间实际施药方式以及坏境因素探寻相匹配的适宜尺度,以期在农用化学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获得平衡。 重要的是,纳米农用化学品尺度效应的研究不应只关注纳米颗粒的尺度,还须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DLVO(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理论强调了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范德华力和静电斥力共同决定的,这些投入田间的纳米农用化学品的尺度效应还会受到颗粒形貌、粗糙度、电荷、表面化学、溶剂化力、水合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借助人工智能、微纳芯片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有望高通量制备均一化的纳米农用化学品、实现标准化的性能表征手段、建立科学系统的预测评估标准。同时,对于纳米农用化学品应加强全球市场监管,并进行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基于田间典型应用场景和靶标生物学特性开发纳米农用化学品还有待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关注多尺度颗粒的共暴露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时的颗粒尺度变化。 总言之,本文系统阐述了纳米农用化学品尺度效应在剂量传递、生物活性及非靶标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尺度效应的各种复杂因素,并科学客观指出纳米农用化学品在制备、表征、应用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未来挑战。本文旨在为理解纳米农用化学品的尺度效应及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9803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述昆虫可溶性嗅觉蛋白功能的多样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5-22
    • 近日,国际生物学顶级刊物《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研究团队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撰写的综述文章《昆虫可溶性嗅觉蛋白功能的多样性》,着重阐述了气味结合蛋白(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SPs)这两个昆虫化学感受基因家族的最新研究进展。 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主要用于化学感受,是性信息素以及其它气味的载体,通常表达于触角、口器等化学感受器官上。该综述从结构、生理功能、进化等多个方面对已经报道的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应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系统的总结了两者在不同生物体内不同器官中的重要功能。结果发现,除在传统的化学感受器官表达外,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还表达于生殖腺等器官,用于信息素组分向环境中释放或进行雌雄间传递。此外,两者在促进发育和再生、营养物质和色素运输、以及昆虫抗性中也有重要的功能。 本文全面地阐明了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技术应用的实际案例,极大的丰富了化学感受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学科发展。 该综述以植保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王桂荣团队的保罗·佩洛西(Paolo Pelos)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桂荣博士和弗朗西斯卡·丹尼(Francesca R. Dani)博士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