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群岛海区海底泥火山喷发驱动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阎贫研究员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工钟广见,在南海北部东沙群岛海区海底泥火山喷发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海洋和石油地质》)。副研究员于俊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王彦林为共同通讯作者。

    海底泥火山活动大都由横向构造挤压或者沉积快速加载驱动。近年来调查发现,南海北部东沙群岛海区发育大量海底泥火山。但该区新生代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和沉积剥蚀(即东沙运动),既无明显的横向构造挤压特征,也不具备沉积快速加载的条件,其泥火山活动无法利用传统的驱动模式进行解释。

    研究团队通过对东沙泥火山区同线采集的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OBS)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深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和高精度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泥火山下方中生界内发育多个由油气等流体充注形成的泥底辟构造,深地壳内存在由新生代晚期岩浆底侵和侵入形成的高速体,岩浆向上侵入至约9 km深度。根据海底泥火山活动与深部岩浆活动的时空一致性,推测东沙海区的泥火山喷发是由深部岩浆加热驱动。深部岩浆底侵和侵入首先导致地表隆升和断裂形成;其加热作用同时加速了烃源岩内有机质的热演化,促进油气生成并显著增加地层压力,进而导致地层底辟;随着泥底辟不断发育和超压形成,底辟内流体沿上覆断裂向上运移,最终在海底喷溢形成泥火山。

    该成果深化了对海底泥火山喷发驱动机制的认识,并为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共同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7/t20250730_7899225.html
相关报告
  • 《俯冲带富CH4泥火山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与资源实验室的吴时国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Umair Khan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合作者在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eochemical Cycling, Tectonic Driver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4-Rich Mud Extrusions in Subduction Zones》的论文。 俯冲带是岩石圈挥发物流通的关键界面,复杂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促进了地壳深部储层中气体和流体的释放。泥火山活动作为这些过程的动态表现,贡献了CH4排放,影响了全球CH4预算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约2000处泥火山位于俯冲带,突显了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和构造过程在促进CH4向大气和水圈排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航空摄影、机载激光扫描)与水声学方法的协同应用,系统刻画了陆域与海域富CH4泥火山的三维几何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气相色谱、同位素分析、原位气体通量测量以及喷出的泥火山气体与流化泥浆的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推进了对分子组成、同位素特征和再循环组分化学性质的研究。此外,深海钻探和搭载CH4传感器的潜水器为喷发活动、挥发性排放及潜在危害提供了新的见解。 然而,关于富 CH4泥火山的地质起源以及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和构造机制在活动俯冲边缘中的作用仍存在关键空白。本研究采用多学科方法,结合地球物理、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集,提出了 Makran Subduction Zone 中富 CH4泥火山的新演化模型。Makran Subduction Zone 因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增生楔、高地震潜力和活跃的富 CH4泥火山)而成为理想的研究模型系统。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专项研究基金和海南省重点部署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sf.2025.102029
  • 《南海珊瑚古气候与全球季风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1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韩韬等,在南海珊瑚记录的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地学刊物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快报》)上发表。 全球季风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约有2/3的人口居住在季风区。现代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30年全球季风呈现出南北半球同时增强的现象,其原因被认为与热带太平洋的纬向温差有关。但由于仪器测量气候要素的覆盖时间相对短(一般<50年),制约了对全球季风的深入探讨。南海北部位于热带辐合带(ITCZ)的北缘,其区域水文气候与ITCZ的季节摆动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对取自南海北部西沙群岛的珊瑚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取样和高精度的测试分析,发现该珊瑚的氧同位素在年代际尺度上记录了ITCZ摆动所导致的区域水文变化;再将西沙群岛珊瑚序列与全球主要季风区的季风降雨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则发现在过去150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ITCZ的摆动,全球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南北半球反相位的模态,因此认为基于观测资料得出的南北半球季风在过去30年里同时增强的现象,在过去150多年的时段里则属于异常状态。 研究还发现在过去150多年时间里,全球季风的半球反相位年代际变化都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震荡(AMO)的相位转变相对应,而与热带太平洋的纬向温差关系并不大,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全球季风的变化主要与AMO导致的南北半球能量传输变化有关。研究结果提供了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的气候信息,为揭示季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及其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19GL08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