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团聚体中氮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6
  • 土壤氮(N )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因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碳(C )收支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农田向人工造林地的转变能大幅增加土壤中有机C 的储存,减缓温室效应。然而,随着人工造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和有机C 的固持,N 素的限制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施肥土壤中90% 以上的N 以有机形态存在,因而土壤有机质中N 的释放通常决定着生态系统中N 的有效性。然而,在造林系统中,土壤有机N 的周转状况如何,土壤有机质中N 素的供应能否满足造林下C 固持增加的需求,这些问题仍不十分清楚。因而对土地利用变化下有机氮周转状况进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C 的收支平衡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学科组博士后冯娇在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中N 含量、δ 15 N 同位素以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显著增加土壤全N 的储量,增加土壤N 水解酶活性,但是却降低稳定态N 占全N 的比例以及土壤δ 15 N 值。土壤全N 储量与土壤有机C 储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类似地,土壤N 水解酶活性与C 水解酶活性也呈显著的正相关。总体上,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地N 对C 固持的限制能通过以下途径得以缓解:包括1 )增加土壤N 水解酶活性;2 )降低稳定态N 占全N 的比例;3 )维持稳定的C:N 酶计量比例;造成整体上N 和C 循环的紧密耦合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08
    • 2018-01-02. .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关闭.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 28倍。透气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气中的甲烷,减缓全球变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对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产生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对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生张倩和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呼吸碳同位素值与微生物碳同位素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造林改变了输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碳同位素信号值,进而使土壤呼吸同位素值产生变化。土壤呼吸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质量和数量较为灵敏的指示器,土壤呼吸较高意味着造林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的总量。   同时,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的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的方法研究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造林能够显著增加甲烷的氧化速率,灌丛和森林甲烷氧化速率较农田高 186.3%和 93.5%,造林地甲烷氧化速率的增加和土壤有机碳的质量,氮的有效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农田较高浓度的无机氮反而抑制了甲烷氧化速率。同时,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甲烷氧化也有显著影响:豆科植物为优势种的植被类群下的土壤较针叶林类群有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可能是因为灌丛氮的有效性较高所引起的。甲烷氧化过程中,造林地较农田的同位素分馏系数低,证实了造林地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本研究表明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增加加强了对土壤甲烷的吸收,降低了温室效应。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0557, 31270550, 31770563)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 B(XDB15010200)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soil CO2 emission and its 13C-isotopic signature in central China”和“ Afforestation enhanced soil CH4 uptake rate in subtropical China: evidence from carbon stable isotope experiments”为题分别发表在国际 SCI期刊 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 《武汉植物园在植被退化和恢复对土壤甲烷氧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7
    •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CO2)的34倍,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20%。旱地土壤生态系统能够氧化吸收大气中的甲烷,占大气甲烷汇的10%左右。然而,这一重要的甲烷汇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目前,全球尺度下,被退化和恢复对土壤甲烷氧化潜力的影响还缺乏深刻认知。   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对收集到已发表的83篇植被退化和恢复对甲烷氧化影响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从全球角度分析了土壤甲烷氧化潜力对植被退化和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甲烷氧化对植被退化和恢复的响应是非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植被退化导致的土壤甲烷氧化降低幅度大于植被恢复使土壤甲烷氧化潜力提升的幅度;第二,土壤甲烷氧化潜力在短期的植被退化背景下显著降低,并且植被退化对甲烷氧化潜力的负效应不随着退化年限的增加而改变;然而,土壤甲烷氧化潜力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短期的植被恢复(< 30 years)不足以提升甲烷氧化潜力。该整合研究,不仅能够为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提供一定参考,还有助于减少土壤甲烷氧化潜力对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不确定性。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770563)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XDB15010200)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Asymmetric response of soil methane uptake rate to land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Data synthesis”为题发表在国际SCI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吴君君为论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学程晓莉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以及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科研人员参与了该论文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