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12-19
  • 新华社伦敦12月17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

    《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

    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到一名罹患白血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部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近两年且未引起明显副作用,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数量较少,不足以降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病毒载量。尽管如此,一些同行仍认为,这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人类疾病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报告此前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此外,生态学家桑德拉·迪亚兹与140多名学者合作,详细评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导致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天体物理学家维多利亚·卡斯皮协助建设了天文探测设备“加拿大氢强度图谱实验”,利用这个设备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快速射电暴。

    在刚果(金),微生物学家让-雅克·穆延贝·塔姆弗姆正领衔抗击埃博拉疫情。神经学家内纳德·塞斯坦及其团队在实验室中完成一项实验——通过特殊技术,在猪死亡数小时后取出猪脑并将其部分“复活”,在细胞层面恢复某些循环和神经功能。物理学家约翰·马丁尼斯及其团队成功让量子计算机执行了计算任务,并且完成的速度比现有最好的传统计算机都快。

    入选这份榜单的还包括古生物学家约翰尼斯·海尔-塞拉西、物理学家里卡多·加尔旺等人……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2/433963.shtm
相关报告
  • 《这一年,他们颠覆了什么——解析《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0
    •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特稿:这一年,他们颠覆了什么——解析《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新华社记者 从量子通信到基因编辑,从科学家到政策制定者——过去一年,全球涌现了许多影响科学的进展或事件。中国科学家潘建伟与其他9人因为在各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入选2017年《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伦敦时间18日发布的这份年度榜单上,“入选人士都是过去一年里在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或者说具重要性的人物”。《自然》新闻特写代理主编布伦丹·马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热情乐观的潘建伟 “我的梦想就是能在中国建立像这里(奥地利)一样的世界一流量子光学实验室。”潘建伟当年求学期间第一次见外国导师时如此热情地回答了有关梦想的问题。 这位天性乐观的科学家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即便遇到困难也坦然面对。2017年,他和他的团队实现多项量子通信技术突破。 “感谢新时代,感谢伟大的祖国,”在获知入选十大科学人物后,潘建伟通过新华社发表感言说,“吾辈当继续努力前行,不负众望!”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连通北京和维也纳的量子保密视频通话标志着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成功实现。 马赫说:“全球都密切关注这些突破,因为它们无疑对开发一个可实现超安全通信的量子网络以及其他能助益科学和社会的技术创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敢于冒险的刘如谦 “我记得那时一些受尊重的资深博士生给我的建议是,投身这种研究项目实在太疯狂。”这位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在《自然》文章中回忆博士生阶段做一项前沿性研究时如此说。 这种不惧风险的个性,让这位生物学家在基因组编辑领域获得丰硕成果。他领衔的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目前很受关注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 他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我们团队的成员充满才华且非常投入。他们的见解和努力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他们才是获得这项认可的真正人选。” ——把握时机的马里卡·布兰凯西 “我的工作就是让天文学家相信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合作组织的天文学家马里卡·布兰凯西这样形容自己在项目开展初期面临的挑战。 位于意大利的“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多年来坚持对引力波及相关天文现象的探索。今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首次共同探测到引力波。 ——合纵连横的哈立德·图坎 “这是一片冲突海洋中的光芒。”物理学家哈立德·图坎如此描述中东同步加速器光源实验科学与应用中心。这个位于约旦的科研设施是中东地区首个同步加速器实验室。 尽管地区形势并不稳定,图坎仍执着推动伊朗、以色列、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巴林、埃及等共同开展了这项科研合作。科学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一层合作共赢的氛围。 ——拒绝遗忘的维克托·克鲁斯-阿蒂恩萨 “那种感受大地摇动的经历总是会唤起我一些本能反应。”墨西哥地震学家维克托·克鲁兹-阿蒂恩萨说。地震曾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但也是这种经历,让他走上了追寻地震根源的道路。 ——迎难而上的拉西纳·泽尔博 “科学需要与政策结合,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负责人拉西纳·泽尔博给年轻研究人员的建议。 泽尔博一直致力于推动核不扩散。 ——坚强美丽的埃米莉·怀特黑德 “这些人都喜欢仰望我,那是非常特别的感觉。”12岁的埃米莉·怀特黑德如此形容自己从白血病康复后的感受。 她是首个接受创新CAR-T疗法的儿童,这一疗法今年在美国获批投入使用。怀特黑德与白血病的抗争故事鼓励着开发新疗法的研究人员,也为其他病患带来希望。 ——珍视平等的安·奥利瓦里留斯 “每一天我都要到外面去,让其他人也能够获得破除隔阂、被平等对待的机会。”常驻伦敦的律师安·奥利瓦里留斯说。 奥利瓦里留斯是一位积极争取学术界性别平等的资深人士,她致力于曝光性侵者和性骚扰者以及庇护这类人的学术机构。 ——勇于纠错的珍妮弗·伯恩 “在我临终时,回顾往事,我会为我这项工作感到非常骄傲。”癌症遗传学家珍妮弗·伯恩如此评价自己曝光问题学术论文的行为。 这位在澳大利亚一家医院工作的学者,领衔开发了一种新工具,能够更高效地发现论文的漏洞。 ——顽固倔强的斯科特·普鲁伊特 “任何替代规则都将通过倾听各方意见认真、恰当并谦虚地制订。”这是今年10月美国环境保护局局长斯科特·普鲁伊特正式宣布将废除奥巴马政府推出的气候政策《清洁电力计划》时发布的声明。 《自然》给出他入选的理由是,他故意削弱美国的污染治理政策,激怒了环保人士和诸多科学家。(综合记者张家伟、徐海涛报道)
  • 《《自然》预测2019年度十大科学事件》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1-02
    • 在2018年即将结束之际,《自然》杂志日前为读者预测了2019年科学领域值得期待的十大事件。   极地项目   2019年1月,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将登陆南极洲,开始他们7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南极联合考察。   这个为期5年项目的目标是了解这个偏远的、看似不稳定的思韦茨冰川是否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开始崩塌。其中包括利用自动水下机器人和贴在海豹身上的传感器研究这个佛罗里达州大小的冰川附近的海洋状况。   2019年晚些时候,欧洲科学家计划在南极小圆顶C的冰层上开始钻探,此举旨在寻找150万年前的冰芯。   如果他们成功了,将产生最古老的气候和大气条件原始记录。   一大笔钱   如果各国在2019年公布2018年的支出数据,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支出国。   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支出一直在加速增长,尽管美国在研究质量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在欧洲,官员们试图就如何分配欧盟下一个研究资金计划——地平线欧洲(始于2021年)提议的1000亿欧元(1100亿美元)达成一致。   由于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仍在继续困扰着这个国家,目前还不清楚该国研究人员将在多大程度上完全参与其中。   人类起源   2003年,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发现了一种类似人类的“霍比特”人。此后,东南亚的一些岛屿上陆续出现了更多的化石,这些化石将有助于研究古人类的起源。   正在进行的发掘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菲律宾吕宋岛第一批人类居民的信息,包括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导致其身材矮小,就像弗洛雷斯岛上发生的一样。   对撞机迷局   对于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继任者的计划来说,2019年可能是成败攸关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