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陷入能源危机美国趁机巧取豪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31
  • “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美国经济。”《华尔街日报》日前一篇报道的标题直击现实。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愈加清晰显现,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生产成本高涨、物价飙升,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困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乘虚而入,不仅以高价向欧洲国家兜售能源,还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试图借能源危机捞取最大利益。面对这样的“盟友”,欧洲忧虑和不满日益加剧。

    欧洲苦撑 美国渔利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的反噬效应令不少高度依赖俄能源的欧洲国家深陷危机。近段时间以来,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遭受冲击尤为严重,许多企业因生产成本高涨不得不减产乃至停产。

    最近,全球最大锌冶炼企业之一比利时新星公司位于荷兰的工厂停产,荷兰最大铝业制造商代尔夫宰尔达姆科铝业公司同样宣布停产,法国最大铝冶炼企业敦刻尔克铝业公司宣布将削减产量超过20%。欧洲铝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能源成本大涨可能给欧洲铝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业界估算,欧洲粗钢产能过去数月闲置率接近10%;铝和锌的生产减少约50%;化肥行业产能削减约70%。

    面对能源危机,多个欧洲国家在出台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一面加大从俄罗斯以外地区进口能源,另一方面迫于成本压力转移产能。“碰巧”的是,上述措施的受益者都是美国。

    能源出口方面,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出港货船装载的液化天然气达630万吨,其中近70%被运往欧洲。据欧洲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110.7, 3.15, 2.93%)公司今年二季度利润达17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远超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

    产能转移方面,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近期就吸引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荷兰化肥公司OCI大幅削减在欧洲的氨产量,投资数亿美元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工厂。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也宣布削减德国两家工厂一半的产量,计划扩大在得州的业务。

    巧取豪夺 引发警觉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眼下正将“欧洲之危”变为“美国之机”,从中攫取利益。

    美国是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市场有竞争关系。有政治分析师认为,美国制裁俄欧“北溪-2”天然气项目不是为了帮助盟友,而是为了卖出昂贵的美国天然气。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中旬的欧盟峰会后曾抱怨,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在其本土市场卖价高3至4倍。

    此外,《华尔街日报》分析,钢铁、化肥等企业把生产迁往美国,美国政府政策的诱导起到重要作用。《纽约时报》文章说,当下“只是美国再工业化和经济复苏的开端,因为欧洲的工作岗位大换血才刚刚开始”。美国制造业正经历反弹,企业“岗位正蓬勃发展,就像20世纪70年代一样”。

    还有分析说,美国今年8月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或加剧欧洲生产萎缩的状况。该法案为促进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提供大量激励措施,包括高额补贴。欧盟官员担心,美国的税收减免将令欧盟处于不利地位,并且促使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劳斯·恩斯特认为,德国经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可能成为输家。

    欧洲财富和企业生产活动流向美国的情况已引起欧洲警觉。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欧洲正经历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也批评美国经济霸权,主张双方建立“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人士警告,当下情况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一些企业可能不会把生产重新转回欧洲。德国拜尔公司高级主管马蒂亚斯·贝尔宁格说,企业一旦决定在一个新地方投资,国家很难再要求企业回头,企业的决策是着眼几十年的时间跨度。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一篇题为《美国如何摧毁欧洲》的文章评述,欧洲与美国合作对俄罗斯制裁,“反而导致欧洲衰落”。该网站另一篇文章将美国称为“帝国资本主义”,并指出美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来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欧洲的真正敌人是美国”。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4500.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摆脱能源危机还将面临三大挑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04
    • 早在2021年秋季,能源短缺就已经在欧洲开始蔓延,能源危机为国际能源低碳转型的合理化推进敲响了警钟。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期间表示,2022年欧洲在减少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以及缓解俄乌战争造成的能源危机方面做得很好,“欧洲能够适时改变其能源市场,将其俄罗斯天然气的份额降至4%以下,经济没有经历衰退,但还没有走出困境”。比罗尔认为,欧洲地区的能源市场今年仍有三个主要障碍需要克服。 中国需求上升 2022年,世界能源供应充足,当时中国仍处于疫情防疫状态,经济活动放缓,购买的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然而,今年情况并非如此,欧洲今年可能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冬天。中国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回升,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是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关键决定因素。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每天增加200多万桶,中国将占需求增长的近60%。 美国债务违约 全球能源市场参与者也在密切关注白宫和共和党人就美国债务上限进行的激烈谈判。如果没有达成协议,美国可能在6月初面临违约。美国债务违约将导致石油需求和价格下降,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上周五,油价从前一天超过1%的跌幅反弹,因为随着债务上限谈判的继续,投资者对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正在缓解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对俄罗斯的依赖仍然存在 欧洲能源市场面临的另一个关键挑战是,它们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尚未完全消除,供应前景也不确定。2022年,由于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严重减少,该地区许多国家被迫陷入能源危机。俄罗斯国家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月表示,2022年,该公司对瑞士和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下降了55%。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减少天然气出口,欧洲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再次面临挑战。
  • 《需求疲软、审批过慢,能源危机下欧洲风能制造商陷困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能源危机背景下,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地增加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然而,欧洲不少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却陷入财务困境。 西门子歌美飒全球公共事务主管科尔塔扎尔 (Jon Lezamiz Cortázar)近期表示,风力涡轮机制造商通用电气陆上风电部门和西门子歌美飒最近几周都宣布裁员,而欧洲制造商“都在财务上陷入困境”。 此前,全球最大风电整机制造商维斯塔斯(Vestas)一直传出裁员消息。今年3月,在宣布关闭3个欧洲工厂后,维斯塔斯再次宣布裁员至少275人,岗位全部在欧洲。 除了竞争外,科尔塔扎尔说:“在已经捉襟见肘的风能产业供应链中,一切都变得更加昂贵。” 按照欧盟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希望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从32%提高到45%。除了供应链因素外,欧洲各国政府对风电项目的审批流程过慢也在影响该行业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本土风电新增项目不足,影响风电企业的订单需求,进而影响现金流。 头部欧洲风电企业大调整 西门子歌美飒2022财年第三季度营收状况不佳,收入24.36亿欧元,同比下降10%,净亏损4.46亿欧元。为恢复盈利,该企业决定裁员2900人,岗位都在欧洲。西门子歌美飒表示,能源、原材料和物流成本上涨,风机关键部件缺货以及港口拥堵和物流延误等都导致营收下降。 维斯塔斯此前也在财报中强调了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营收下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据行业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9月至今,维斯塔斯已经在全球裁撤了近2000个岗位。 同时,通用电气公司的陆上风电部门员工也被纳入了重组和调整业务规模计划的一部分,以应对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和供应链延迟等问题。据悉,通用电气陆上风电部门20%的员工将受影响。 通用电气向媒体证实了其正在“精简”陆上风电业务以应对市场现实的消息,但没有直接评论任何裁员消息。陆上风电是通用电气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业务。截至2021年底,该业务在全球共雇佣了38000 名员工。然而,由于通货膨胀和供应链压力,该部门一直在与原材料成本上涨作斗争。 美国一直是通用电气最赚钱的陆上风电市场,但是去年可再生电力生产税收抵免到期后的政策不确定性打击了客户需求,导致该部门今年的收入下降。 去年,通用电气陆上风电部门为公司的工业销售额贡献了15%,如今营收下降也影响了公司整体可再生能源业务的表现。通货膨胀、钢铁和铜等关键材料成本的上涨推高了涡轮机的制造成本。但客户提前数年锁定的较长交货时间和涡轮机价格使制造商难以转嫁更高的成本。 风电行业还在努力解决供应链延迟问题,分析师表示,这使风电制造公司面临不得不向客户支付所谓的“违约金”或与项目延误相关的赔偿金风险。 风电获批速度过慢 维斯塔斯全球营销和公共事务主管迪霍姆(Morten Dyrholm)表示,目前的情况相当于“供应链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他表示:“如果有足够多的项目可以进行,供应链的状况会好得多”,但它们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批准。 迪霍姆的“吐槽”是业界众所周知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在能源危机中,欧洲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期望和部署,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欧洲能源专家都表示,能源危机将是一次加速欧洲进行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契机;另一方面,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风电项目,批准速度非常缓慢。 此前,欧洲多国领导人在波罗的海能源峰会上签署“马林堡宣言”,同意加强能源安全和海上风电合作,计划在2030年将由其掌控的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吉瓦提高至19.6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 此次峰会的与会国包括丹麦、瑞典、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国。会上签署的“马林堡宣言”还规划从位于波罗的海的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铺设一条连接德国、长约470公里的电缆,以便在需要时输电。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马林堡宣言”的达成将助力欧洲加速绿色转型,摆脱能源依赖。 然而在现实中,全球风能委员会的测算显示,今年全球新增装风机容量可能从约101吉瓦下调至94~95吉瓦。这意味着,自去年以来,这一领域几乎没有增长,2021年显然已成为了海上风电安装的高峰年。 能源咨询机构Ember的数据也显示,在对欧洲18个国家的陆上风电项目分析后,这些项目平均获得许可的时间都超过了两年,有些获批时间甚至达到十年之久。 Ember的研究认为,如以当前的部署速度推算,在欧盟成员国中,仅有芬兰、克罗地亚、立陶宛和瑞典可以实现所需的新增风能装机量。同时,在对欧盟风能产业至关重要的几个国家之中,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在2026年的风电装机量将持平或下降。 吴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风电项目可以投产,企业可以尽快回笼资金,而这将使企业有能力去投资大型化风机,以实现降本,进而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