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依赖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蛋白质药物的有效口服递送系统的开发》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9-11-01
  • 这项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对pH有响应性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蛋白质药物的有效口服给药系统。通过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制备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自发共组装获得了带有3-氨基丙基官能团的页硅酸镁-BSA(AC-BSA)纳米复合物,然后依次用乙二醇-壳聚糖(GAC-BSA)和pH敏感聚合物Eudragit®L100-55(EGAC -BSA)包埋。这些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包封率(86-99%),并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性分析证实了其结构特征,表明BSA的二级结构良好保留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在pH 1.2时,AC-BSA在2 h内实现了约80%的快速药物释放,而GAC-BSA和EGAC-BSA分别显示了30%和15%的缓慢药物释放,表明表面包覆的纳米复合材料更稳定在胃里。此外,在蛋白水解酶的存在下,包埋在EGAC-BSA中的BSA的构象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表明EGAC-BSA应该有效地保护蛋白质抵抗胃肠道恶劣的环境。与游离的BSA相比,所有测试的纳米复合材料在Caco-2细胞中的细胞摄取均显示高2.1–3.8倍。此外,能量依赖的内吞作用和细胞旁途径有助于纳米颗粒的细胞转运。大鼠口服给药后,与游离BSA相比,EGAC-BSA显着增强了BSA的肠渗透性。总之,EGAC-BSA有望成为有效的口服递送系统,用于增强肠道蛋白质的吸收。

相关报告
  • 《纳米材料相遇斑马鱼:毒性评估和药物递送应用》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9-11-01
    • 随着用于各种应用的工程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安全的潜在危险作用的体内毒理学研究。斑马鱼由于其高繁殖力,低成本,发育阶段特征明确,光学透明性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化学和污染物生物安全性评估的“金标准”。因此,斑马鱼具有高通量纳米毒性筛选的巨大潜力。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斑马鱼对不同纳米材料的体内毒理学特征,包括银纳米颗粒(NPs),氧化铜NPs,二氧化硅NPs,多聚物NPs,量子点,纳米级金属-有机骨架等,并着重于这些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例如尺寸,表面电荷和表面化学性质)如何影响其生物安全性。此外,我们还报告了近期使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用于治疗评估,生物分布追踪和负载药物控释的相关纳米药物体内递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此外,还讨论了斑马鱼模型的局限性和特殊用途。总之,斑马鱼有望成为纳米毒性和药物传递评估的高通量筛选平台,这对安全纳米材料以及更有效的纳米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 《Nature︱构建可扩展的纳米材料与标准化蛋白质块》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华盛顿大学的David Baker教授等人在世界知名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Blueprinting extendable nanomaterials with standardized protein blocks的论文。 传统上,设计蛋白质纳米材料往往依赖于将蛋白质单体或循环寡聚体通过对接或融合的方式组装成所需的结构。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限制:一是构件形状的复杂性导致无法简单地根据几何原理进行组装,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进行形状匹配;二是设计的蛋白质组装体难以进行尺寸的调整,无法轻松实现不同尺寸的材料制备。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种通用且有效的设计方法,能够简化蛋白质纳米材料的构建过程,并实现尺寸的可控调整。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通过构建模块化和规则化的蛋白质构建块和相互作用,实现可扩展的高阶蛋白质纳米材料的设计。通过这种设计,组装体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整模块数量来扩展或收缩,并且可以通过辅助支架进行加固。研究者还构建了从简单的多边形和圆形寡聚体到大型多面体纳米笼和无边界的直线“列车轨道”组装体的一系列纳米材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