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表于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光电(BPV)系统的了解--这种创新装置将光合微生物与电化学系统结合起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 这项研究利用蓝藻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对驱动这种绿色能源技术的分子机制提出了重要见解。
BPV系统的核心是细胞外电子转移(EET)过程,即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通过铁氰化物等介质被电极收集。 研究发现,EET 不会对细胞生长、碳固定或氧气进化产生重大影响。 这揭示了铁氰化物介导的 EET 的电子源,这是优化 BPV 效率的关键步骤。 此外,该研究还强调,高浓度的铁氰化物可以改变电子传递链,而不依赖于 EET,从而模仿痕量氰化物的影响。 作者指出:"这项研究提供了对 BPV 系统中光合电子流的分子级理解,为更高效的设计铺平了道路。 这项研究强调了 BPV 在产生清洁电力和充当碳汇方面的双重作用,标志着向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迈出了重要一步。 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改进介质的使用、优化电子通路以及探索替代品,以进一步改善 BPV 系统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原文链接: Jianqi Yuan et al, Molecular dynamics of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flow in a biophotovoltaic system,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2024). DOI: 10.1016/j.ese.2024.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