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燃料电池路线图》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10-30
  • 2月3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发布《汽车和重型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提出到2040年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目标及技术开发路线。NEDO早在2005年就出台《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开发路线图》,并分别于2010年、2017年、2022年、2023年、2024年进行了5次修订。本次修订更新并细化了2030、2035和2040年的发展目标,并加入了相关的技术开发课题。一、燃料电池产品与系统技术开发路线图1、阶段性目标2030年:在补贴支持下市场缓步增长,多用途市场开始形成,燃料电池年装机容量达到60吉瓦,燃料电池汽车年市场规模达到约23万辆,燃料电池重型车约17万辆。2035年:氢能供应充足,燃料电池成本下降,市场扩大,燃料电池年装机容量达到160吉瓦,燃料电池汽车年市场规模达到约60万辆,燃料电池重型车约45万辆。2040年:市场进一步扩大,燃料电池年装机容量达到420吉瓦,燃料电池汽车年市场规模达到约150万辆,燃料电池重型车约120万辆。2、燃料电池重型车(FCH)。2030年以前,重点推进重型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从巴士和叉车开始进行先行试验运行,逐步验证卡车、铁路、船舶等领域的技术可行性,并在海外同步开展多用途运行验证。以铁路、叉车作为商业运营的开端,并推进航空领域燃料电池系统开发。2030年以后,在国内及主要国家正式普及燃料电池重型卡车、船舶、电车、建筑机械、农业机械等应用,实现25吨级燃料电池卡车的普及应用。2035、2040年左右实现44吨级燃料电池卡车普及应用和其他场景的广泛应用。2050年,通过重型车燃料电池助力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预计将有超过25%的商用车通过燃料电池驱动。各阶段具体性能目标包括:2030年: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密度0.6千瓦/升;燃料电池电堆电流-电压特性初始0.77伏@1.63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72伏@1.76安/平方厘米;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05℃;耐久性5万小时。燃料电池系统成本0.9万日元/千瓦(约合461.7元人民币/千瓦),电堆成本0.45万日元/千瓦,铂含量0.19克/千瓦。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0%,体积密度28克/升,储氢成本4万日元/千克。2035年: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密度0.75千瓦/升;燃料电池电堆电流-电压特性初始0.76伏@2.18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71伏@2.37安/平方厘米;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20℃;耐久性5万小时。铂含量0.13克/千瓦。低成本高压储氢质量密度4%,体积密度28克/升,储氢成本2万日元/千克。液态储氢质量密度20%~30%,体积密度35克/升,储存时间5天以上。2040年: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密度0.8千瓦/升;燃料电池电堆电流-电压特性初始0.86伏@2.29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81伏@2.44安/平方厘米;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20℃;耐久性5万小时。铂含量0.07克/千瓦。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5%,体积密度29克/升,储氢成本2万日元/千克。低成本高压储氢质量密度4%,体积密度29克/升,储氢成本1万日元/千克。液态储氢质量密度30%~40%,体积密度40克/升,储存时间7天以上。3、燃料电池汽车(FCV)。当前处于单一车型的市场导入阶段,约2028年左右进入市场普及扩大阶段,并扩展电堆、辅助设备制造产业;2030年以后更多轿车车型进入市场,扩大应用范围,加速成本下降;2035年后大型SUV等车型也纳入燃料电池车开发范围,减少电堆发热,提高输出功率,促进低成本化与高耐久化;2040年以后实现大规模普及应用。具体性能目标包括:2030年:车载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0%,体积密度28克/升,储氢成本4万日元/千克。燃料电池电堆电流-电压特性为初始0.84伏@0.2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66伏@3.8安/平方厘米;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05℃;耐久性15年以上;铂含量0.05~0.1克/千瓦。燃料电池系统成本0.4万日元/千瓦,电堆成本0.2万日元/千瓦。2035年:燃料电池电堆电流-电压特性为初始0.77伏@1.8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73伏@1.92安/平方厘米;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20℃;耐久性10000小时/15年以上;铂含量0.1克/千瓦。2040年:车载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5%,体积密度29克/升,储氢成本2万日元/千克;提高效率以改善燃料效率,增加功率密度以促进燃料电池小型化;最低启动温度零下30℃,最高运行温度120℃;进一步降低铂用量至资源可循环水平。二、燃料电池电堆技术路线图1、阶段性目标2030年:电流-电压特性为初始0.77伏@1.63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72伏@1.76安/平方厘米;工作温度范围为30℃~120℃;耐久性5万小时。阴极铂载量0.2毫克/平方厘米;催化剂活性在80℃、100%相对湿度下1740安/克;电解质膜厚度8微米,电解质质子传导率在80℃、100%相对湿度下0.12西门子/厘米,120℃、30%相对湿度下0.032西门子/厘米;气体扩散阻力在80℃、80%相对湿度下28秒/米。2035年:电流-电压特性为初始0.761伏@2.18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706伏@2.37安/平方厘米;工作温度范围为-30℃~125℃;耐久性5万小时。FCV阴极铂载量0.1毫克/平方厘米,HDV阴极铂载量0.178毫克/平方厘米;催化剂活性在80℃、100%相对湿度下4630安/克;电解质膜厚度5微米,电解质质子传导率在120℃、30%相对湿度下0.05西门子/厘米;气体扩散阻力在80℃、80%相对湿度下26秒/米。2040年:电流-电压特性为初始0.86伏@2.29安/平方厘米,报废时0.81伏@2.44安/平方厘米;工作温度范围为-30℃~125℃;耐久性5万小时。阴极铂载量0.12毫克/平方厘米;催化剂活性在在80℃、100%相对湿度下39000安/克;电解质膜厚度1微米,电解质质子传导率在55℃~120℃、12%相对湿度下0.15西门子/厘米;气体扩散阻力在在80℃、80%相对湿度下26秒/米。2、技术开发课题。为实现2030年目标,需开发:(1)电极催化剂。关注低温启动性能,能适应-30℃~120℃的宽温域工作条件,兼顾性能和耐久性,建立铂等贵金属回收再利用机制,实现高温催化剂量产。(2)电解质材料。需要在80℃、80%相对湿度的高湿状态到120℃、30%相对湿度的低湿状态下均具有足够的质子传导性,提高膜强度并实现10微米以下的薄膜化,提升化学耐久性和机械耐久性,提高离聚物的透氧性、缓解对铂催化剂的特异性吸附。(3)气体扩散层。通过薄层化、提高孔隙率、改变几何形状等方式降低氧气扩散阻力,同时保持电子传导率和膜电极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多孔结构对氧气扩散阻力的影响原理,设计最佳内部结构提升性能,组成高耐久膜电极。(4)膜电极。需要关注低温运行能力,耐久性,离聚物的形态调控,设计最佳的催化层结构,提高电堆的输出功率与耐久性。为实现2035年目标,需开发:(1)电极催化剂。适应-30℃~125℃的宽温域工作条件,保持高催化活性,抑制铂溶出,抑制阳极自由基产生,提高杂质耐性,开发高性能、高耐久的催化剂载体,并实现量产化。(2)电解质材料。薄层化的同时提高耐久性,开发针对新材料的自由基淬灭剂,提高成膜性,实现薄膜的大面积卷对卷生产。(3)气体扩散层。通过薄层化降低氧气扩散阻力,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提高电子传导性和热传导性,构造低成本多孔隙流道,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进行包含流道在内的整体设计。(4)膜电极。设计理想的催化层结构,降低气体扩散阻力,关注催化层制备工艺,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性能劣化预测,保证膜电极的耐久性。(5)密封材料。需要在125℃~130℃的高温环境下使用,实现低成本、高速生产、高耐久性、紧凑设计的电池密封件结构。(6)隔板与表面处理。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需要对隔板进行高防腐蚀性的表面处理,防止其劣化与接触电阻上升,提高耐久性,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2040年目标,需开发:(1)阴极催化剂材料。开发新型超低铂、非铂催化剂,构造单原子/多原子催化剂活性位点,超高耐久性、无铂溶解催化剂材料。(2)电解质膜材料。开发氟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电解质膜,优化含水膜性能;开发无水膜技术,建立成膜技术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加速电解质膜薄层化、膜电极制造工艺优化;考虑阴离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的开发可行性。(3)其它材料与部件。根据路线图时间规划,选取与主要材料性能密切相关的材料与零部件,动态调整研发需求。三、燃料电池生产技术路线图1、阶段性目标2030年:燃料电池重卡、船舶等开始普及,燃料电池重卡在欧洲销售累积达到10万辆,日本国内销售数万辆,燃料电池系统成本0.9万日元/千瓦,电堆成本0.45万日元/千瓦;燃料电池汽车日本国内累积销售约80万辆,燃料电池系统成本0.4万日元/千瓦,电堆成本0.2万日元/千瓦;燃料电池车总产能达到21万辆/年,建立约3条生产线,单条产线产能达到6000辆/月,单电池生产速度0.5秒/个,连续生产速度15米/分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降低70%以上,工厂能源绿色化程度达到80%。2035年:重型车用燃料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日本国内累积销量约200万辆,电池系统与电堆成本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车总产能达到32万辆/年,建立约4条生产线,单条产线产能达到7000辆/月,单电池生产速度0.4秒/个,连续生产速度19米/分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降低72%以上。2040年:燃料电池重卡全球累积销量达到1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累积销量达到300万~600万辆;燃料电池车总产能达到50万~120万辆/年,建立多条生产线,单条产线产能达到10000辆/月,单电池生产速度0.33秒/个,连续生产速度25米/分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降低74%以上,工厂能源绿色化程度达到100%。2、技术开发课题。重点关注的生产技术为:(1)催化剂调配涂布和微孔层调配涂布工艺。到2028年左右开发浆料性能测试技术与连续制造技术,2030年左右开发浆料分散状态的可视化表征技术与催化层微观构造控制方法,2035年左右应用快速化的新型催化剂浆料涂布技术。(2)膜电极与单电池制造工艺。到2028年左右开发优化的加热加压工艺、高精度定位方法,到2030年左右使用新密封材料的膜电极制造工艺实现快速生产,到2035年左右应用新型焊接技术,开发无切割技术。(3)流道制造工艺。到2030年左右开发金属+碳材料等高耐腐蚀材料、表面处理后材料的加工技术,应用高速、高精度冲压连续成型工艺,到2035年左右应用高速细微流道成型技术。(4)表面处理技术。到2030年左右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表面处理技术,提高基材导电性与耐腐蚀性,开发低真空表面处理技术,到2035年左右应用卷对卷高速表面处理技术。(5)防老化技术。到2030年左右,开发低污染防老化技术,防止污染物附着,到2035年左右应用电解质预增湿、催化剂清洗等技术。(6)质检技术。到2030年左右开发表面处理的纳米缺陷检测技术,应用快速检测涂布膜厚和缺陷检测工艺。四、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技术路线图1、阶段性目标2030年:高性能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0%,体积密度28克/升,储氢成本4万日元/千克;储氢罐使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比2020年水平降低15%质量分数,抗拉强度达到5900兆帕,55°C、80.5兆帕下氢气透过系数0.15×10-10立方厘米×厘米/(平方厘米×秒×厘米汞柱)。2035年:低成本高压储氢质量密度4%,体积密度28克/升,储氢成本2万日元/千克;储氢罐CFRP材料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35%质量分数;液态储氢质量密度20%~30%,体积密度35克/升,储存时间5天以上。2040年:高性能高压储氢质量密度15%,体积密度29克/升,储氢成本2万日元/千克;低成本高压储氢质量密度4%,体积密度29克/升,储氢成本1万日元/千克;储氢罐CFRP材料抗拉强度达到7100兆帕;液态储氢质量密度30%~40%,体积密度40克/升,储存时间7天以上。2、技术开发课题(1)高压储氢。重点关注的主题为:①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储氢密度,开发高强度碳纤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在2025~2030年实现低成本碳纤维的强度达标,到2040年进一步削减高压储氢罐中的碳纤维使用量,通过结构改良实现7吉帕的高强度;通过降低碳纤维使用量、设计气体屏障结构以及适配生产工艺,降低储氢成本。②低成本储氢罐,通过多材料、多负载路径设计,将作用在压力容器上的一部分负荷由轴力构件承担,两个部件的连接部使用廉价金属等材料,大幅度降低碳纤维使用量,配合焊接及密封工艺开发,降低储氢罐生产成本。③安全性认证实验条件规范化,基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机制,建立高压储氢罐的疲劳/损伤模型,运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安全率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储氢相关的国际技术标准。④降低环境影响,开发长寿命材料、可循环材料,引入自修复性树脂等新技术,对储氢罐进行长寿命设计以及回收再利用。⑤提升便利性,通过材料改良,提高储氢罐自身的散热性与蓄热性,或加装具有散热蓄热功能的零部件;改进储氢罐的外形设计,使用标准规格、可伸缩罐等概念,提高车辆搭载的便利性。⑥储氢罐管理制度,对市场上的储氢罐等物料流动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监控和预测储氢罐的剩余寿命等性能数据,实现资源再利用。(2)液态储氢。重点关注的技术为:①操作层面,提高储氢罐隔热性能,解决液氢沸点低的问题;减小储氢罐的体积,实现轻量化;开发静电容量式和超导式液面计等,监测储氢罐中的残余液氢量;液氢灌装技术开发;提升安全性以及规范评价体系。②应用层面,以重型卡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需要进行材料层级开发以实现轻量化,并在系统层级根据储氢罐隔热性能的需求对尺寸进行重新设计,对车辆的长度限制和重量限制制定新的规范;在航空领域,需要开发兼具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隔热储氢罐,并考虑符合各国的安全规范。五、燃料电池数字化技术路线图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持燃料电池各项技术目标的高效达成,主要技术开发课题有:(1)基础技术。建立并应用燃料电池开发数据库,实现数据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平台,运用数据仿真、机器学习进行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支援,形成数据积累与研究开发的良性循环;建立自动自主实验基地,开发、维护、使用自动化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率,推进相关知识与技术储备以及人才培养,加速材料与工艺探索、测试、分析相关的自动化实验研究。(2)信息学。运用材料信息学进行材料设计开发、性能预测、机理分析;到2030年左右,工艺信息学处于应用积累期,工序段数据库积累较少,需要关注提高少量数据预测精度的方法,以及联动自动自主实验系统获取大量优质数据,到2040年左右,工艺信息学技术处于应用扩展期,除了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也将运用于未来燃料电池的创新工艺;测量信息学技术在2030年左右应用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尖端测试分析技术,获取催化剂、电解质材料、催化层、储氢材料等大量表征数据,到2035年左右将积累的数据应用于燃料电池开发。(3)自动自主实验。2030年左右通过自动实验装置的应用,加速阴极催化剂材料开发、电解质成膜工艺和膜电极测试评价,2035年开始导入企业应用,加速产品开发性能提升。(4)计算技术、模型开发。2030年左右通过材料物性计算数据库实现快速的材料筛选,通过跨尺度模拟支持材料与工艺设计开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原理分析,2035年左右实现模型的高精度化,将材料筛选、设计变更的高速分析评价技术推向实用。(5)自然语言处理。进行文献的自动筛选和整理,并利用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从2030年开始将技术文献的信息处理功能实用化,基于情报分析功能进行战略规划。
相关报告
  • 《2023年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10-26
    • 《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确定了欧洲电池六大研究领域的33个具体战略研究主题以及17个横向研究主题,并提出这些研究主题在短(2027年)、中(2030年)以及长期(2030年后)的研究内容。 (1)新兴技术:开发高性能的新型电池技术,满足应用需求,对于实现欧盟的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该领域确定了10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先进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②金属空气电池; ③金属硫电池; ④水基电池; ⑤无阳极电池; ⑥多价非水系统 ⑦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池; ⑧多模态多尺度相关表征技术; ⑨仿生学; ⑩电池材料和电池的可持续性设计。 2个横向研究: ①使用廉价、丰富且易于回收的材料制造电池; ②新兴电池技术加速材料发现和多尺度建模。未来为促进基础研究进一步工业应用,建议开发电池专用技术成熟度标准化框架,实现电池、材料、模块等快速开发。 (2)原材料及其回收:到2030年实现锂金属回收率达到90%、钴和镍金属回收率均达到95%目标。该领域确定了6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新型逆向物流解决方案和收集模式; ②现有回收工艺对新技术的适用性; ③锂电池的新回收工艺和其他新兴技术; ④二次原料整合; ⑤钠离子和其他新的化学电池供应链; ⑥可持续的原材料采购和加工。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评估工具(参考数据可用性和方法框架); ②安全和可持续的设计; ③利用混合模型优化回收流程的数字孪生。未来需在欧洲层面进行交流合作,增加欧洲关键原材料供应,采用适用性强的回收工艺提高技术竞争力,支持开发更可持续的原材料和二次材料高质量利用。 (3)先进材料:到2030年电池组成本控制在75欧元/千瓦时之内,该领域确定了5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第三代锂电池材料研发(交通); ②第四代固态电池材料研发(交通); ③长效锂电池材料研发(固定储能); ④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交通和固定储能); ⑤钒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材料(固定储能)。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减少关键材料的使用); ②安全性(材料本身以及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 ③数字化(采用人工智能发现新的电池材料)。未来必须更多的考虑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特别关注新型电池化学材料,在可回收性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和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4)电池设计和制造:该领域着眼于目前欧洲大规模电池生产和未来技术应用所必需的进步,确定了4个战略研究主题: ①可持续燃料电池设计; ②电池的可持续生产; ③柔性生产技术; ④工艺和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化。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再生原料对电池设计、制造材料选择和应用的影响); ②安全性(电池设计、材料选择和可回收性的安全研究); ③数字化(可持续设计和制造电池过程的数字孪生)。 (5)应用与集成-移动式储能:移动储能领域重点关注电池在交通应用方面的关键事项,包括: ①公路领域; ②水路领域; ③航空领域; ④铁路领域; ⑤非公路机械领域。 3个横向研究主题包括: ①快速充电; ②电池更换; ③关键指标预测(如电量、健康、温度、功率等)。 未来需确定(新兴)应用中电池系统的要求、强化电池系统设计基础以及结合互操作性和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可持续性旨在实现电池行业的规模效益。 (6)应用与集成-固定式储能:固定储能领域主要包括3个主要的战略研究主题: ①供电侧的电池储能系统; ②需求侧电池储能系统; ③中长寿命电池储能。 3个横向研究: ①数字化(重点是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运行的新算法等); ②可持续性(重点关注二次寿命电池系统); ③安全性(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和延长寿命)。 未来需特别关注现有或新的长时储能技术,对增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灵活性至关重要。
  • 《《电池2030+路线图》第三版》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10-26
    • 《电池2030+路线图》第三版是“电池2030+”计划工作组根据目前欧洲实际发展、国际研究进展以及地平线2020、地平线欧洲资助的项目,对原版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化。提出“电池2030+”目标是开发安全、经济、可持续、长寿命的超高性能电池,为整个价值链中的欧洲电池行业提供新工具和突破性技术,使欧洲在现有市场(如移动式和固定式储能)和未来新兴领域(如机器人、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和物联网等)的长期领导地位。为此,该路线图提出了电池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3大主题的6个研究领域。 (1)加速电池界面和材料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电池中许多材料界面上发生的复杂反应。该领域核心是开发一个共享的欧洲数据基础设施,能够自动采集、处理和使用电池开发周期所有领域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电池接口基因组(BIG)和建立材料加速平台(MAP)大幅加快新型电池材料开发。 (2)智能功能集成:“电池2030+”提出了两种不同且互补的方案: ①开发直接在电池单元级别探测化学和电化学反应的传感器; ②使用自愈功能来恢复运行电池单元内损害的功能。 (3)交叉领域:交叉领域主要包括电池的可制造性和可回收性。 ①可制造性领域将重点关注电池、电池组件和材料的制造、制造过程中电池内部产生的界面效应。 ②可回收领域重点研究一种基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新回收模式,将电池组自动拆卸到电池级别,尽可能重复使用;将电池单元自动拆解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个性化组件的数量;以及开发选择性粉末回收技术,将粉末修复为电池活性材料,可在汽车/固定应用的电池中重复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