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27
  • 11月23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召开了“问海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会。海洋国家实验副主任宋金明、相关部门负责人,“问海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团队骨干参加会议。

    “问海计划”作为深化科研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模式的尝试,以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的形式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进行实施。前期,“问海计划”项目所有申报项目的方案经专家评审,并经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终审确定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对评优的项目给予资助,山东省科技厅对资助项目进行公示。

    宋金明强调,“问海计划”的实施要紧密围绕“透明海洋”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对承担单位初期成果的考核与筛选,后期对部分成果优异的单位进行大力度资金支持,推进研发设备的实际应用,大幅提升我国海洋监测探测装备的研发水平,加快我国海洋装备国产化进程。

    本次会议围绕“问海计划”的重大战略任务、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的填写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布署,同时对各承担单位提出相关的项目管理要求,如中期审查、样机海事、人员配备和经费管理等。与会人员就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问海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新技术获批美国专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7
    • 日前,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李彦龙副研究员、吴能友研究员、陈强正高级工程师、胡高伟研究员等联合申报的国际专利《System and method for exploiting deepwater shallow low-abundance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by artificial enrichment(深水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人工富集开采系统与方法)》获得美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该团队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低成本开发方法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但在特定空间的资源丰度低,且横向连续性差、纵向多类型叠置,压力系统不统一,依托深水油气开发技术思路的开采方法难以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成本。为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提出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水合物藏下伏伴生气及与其处于同一压力系统的浅层气(不包括与水合物藏处于不同压力系统的深部常规天然气)统筹考虑,将其作为同一类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藏予以立体开发的思路。 基于上述立体开发思路,研究团队提出充分利用天然气水合物相较于同一压力系统下游离气能源密度高且能够稳定存在的特点,通过在地层中建立有效的沟通通道,通过原位改性、二次人工诱导成矿、抽吸富化、快速提取等步骤,实现深海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该专利提出了实现上述开发方案的基本技术原理、二次诱导成矿装置、施工步骤及备选方案,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深水常规油气开发思路的开采方法。 据悉,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近年来针对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开发方法开展了前瞻性部署,部分核心技术获得了系列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并依托团队在实验模拟、数值模拟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初步可行性研究。下一步,团队将紧密围绕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和工程化可行性,优选最佳新型开采方法,展开集中攻关,以期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地球系统模式可预报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近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成员张绍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地球系统模式可预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该成果基于多个模式的大量数值实验,系统性地探讨了初值可预报性、边值可预报性以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演变特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特大暴雨、热浪、冬季干旱、夏季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既能增加人们对气候状态演变规律的认知,也可以通过提前预测,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影响。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是一个被系统内部线性和非线性过程决定的固有特性,指当系统随时间演变时输入信号的可追踪性,从而开发出预测未来气候状态的方法。气候系统的输入信息通常包括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其可预报性也就相应地由初值可预报性和边值可预报性构成,所以预测未来的气候状态是一个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多从气候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信号和噪音比来定性探讨其可预报性期限问题,对初值可预报性和边值可预报性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定量测定探讨较少。 研究团队首先从简单的概念“气候”模式出发,构造可追踪测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结构,定量地讨论初值、边值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演变特征。随后,在粗分辨率海洋大气耦合模式(FOAM)和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流行分辨率耦合气候模式(CM2)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获得了初边值可预报性对系统总体可预报性贡献的具体时间尺度演变。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初值和边值信号在气候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气候信号的贡献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考虑边值信号的传入,可以减缓由于误差增长所造成的初值信号预报技巧的下降,从而延长对大尺度气候现象整体的预报能力。这种用预报技巧直接测量可预报性的研究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提高气候预报预测水平。 国际气候领域顶尖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气候动力学)对上述成果以“The linear behavior of the joint initial-boundary-value predictability of the climate system(气候系统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行为)”为题进行了在线报导,成果由功能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雍建林为第一作者,张绍晴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李建平教授、卢绿博士后等以及国外合作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