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终于发现引发帕金森症的原因》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5-10-27
  • 研究人员首次直接看到并测量了被认为引发帕金森病的蛋白质簇,这标志着理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神经疾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被称为α-突触核蛋白低聚物的微观簇,长期以来被怀疑是帕金森氏症的起点,但直到现在,它们在人脑组织中仍然无法检测到。

    来自UCL剑桥大学、Francis Crick研究所和蒙特利尔理工大学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强大的成像方法,允许科学家可视化、计数和比较人脑组织中的这些蛋白质块。一名研究人员将这一突破描述为“就像能够在大白天跳眼冒金星舞”

    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这项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家研究帕金森氏症的方式,为帕金森氏症如何在大脑中传播提供新的见解,并为早期诊断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铺平道路。

    帕金森病:一个日益增长的全球健康挑战

    在英国,目前有超过166,000人与帕金森病一起生活,预计到2050年,全球总人数将达到2,500万。虽然现有的药物可以缓解颤抖和僵硬等症状,但没有一种药物可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生通过被称为路易体的大量蛋白质沉积的存在来识别帕金森氏症。然而,研究人员一直认为,较小的早期低聚物实际上可能会对脑细胞造成损害。直到现在,这些只有几纳米长的微观结构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

    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

    “路易体是帕金森氏症的标志,但它们本质上是告诉你疾病曾经在哪里,而不是现在在哪里,”剑桥大学优素福·哈米德化学系的史蒂文·李教授说,他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那将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种疾病在大脑中如何发展的信息,以及我们可能如何治疗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称为ASA-PD(帕金森病聚集物高级感测)的方法。这种超灵敏的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检测和分析死后大脑样本中的数百万低聚物。由于寡聚体如此微小,它们的信号很微弱,但ASA-PD在降低背景噪声的同时增强了信号,使科学家首次能够清楚地看到单个α-突触核蛋白簇。

    照亮看不见的东西

    “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在这个尺度上直接观察人脑组织中的低聚物:这就像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眼冒金星,”共同第一作者丽贝卡·安德鲁斯博士说,她在李的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时进行了这项工作。“它为帕金森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研究人员检查了帕金森患者的脑组织,并将其与相似年龄的健康个体的样本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低聚物在两组中都存在,但在帕金森氏症患者中,簇更大,更亮,数量更多。这种差异表明寡聚物生长和疾病进展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疾病最早迹象的线索

    该小组还发现了一种仅在帕金森病人中发现的独特的寡聚体子集,这可能代表了该疾病最早的可检测迹象——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几年出现。

    “这种方法不只是给我们一个快照,”蒙特利尔理工大学的Lucien Weiss教授说,他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它提供了整个大脑蛋白质变化的完整图谱,类似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亨廷顿氏病。

    “寡聚体一直是大海捞针,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针在哪里,它可以帮助我们瞄准大脑特定区域的特定细胞类型。”

    人类大脑的新窗口

    “了解人类疾病发生情况的唯一真正方法是直接研究人类大脑,但由于大脑的复杂性,这非常具有挑战性,”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索尼娅·甘地教授说,他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我们希望突破这一技术障碍将使我们了解蛋白质簇形成的原因、位置和方式,以及这如何改变大脑环境并导致疾病。”

    这项研究得到了帕金森科学联盟(ASAP)、迈克尔·J·福克斯基金会和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支持,医学研究委员会是英国研究和创新机构(UKRI)的一部分。该团队对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表示感谢,他们为研究捐献了脑组织,使这样的发现能够促进对帕金森病的理解和潜在的治疗。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24041757.htm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发现帕金森症线粒溶酶体胞吐的全新病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4
    •  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和浙江大学田梅课题组合作在诱发帕金森症的临床药物氟桂利嗪的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研究发现氟桂利嗪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并特别减少大脑中的线粒体数目,被诱导细胞通过线粒溶酶体(mitolysosome),一种溶酶体包裹着线粒体的新型细胞器互作结构,将线粒体排到细胞外,从而减少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进而引发帕金森症。该工作不仅发现帕金森症中一条独立于线粒体自噬外的全新线粒体质量控制模式,而且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合物且无需基因操作制备无线粒体细胞的新方法。相关成果以Mitolysosome exocytosis, a mitophagy-independent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flunarizine-induced parkinsonism-like symptoms”( 线粒溶酶体(mitolysosome)胞吐,氟桂利嗪诱发帕金森症中不依赖于线粒体自噬的全新质量控制)为题以长文Article发表在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帕金森症这一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疾病极大的困扰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随着老龄化社会愈加严峻。与Parkinson这一名称相关的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被自噬体吞噬而被清除,是帕金森症的重要病因。而帕金森症中,除了线粒体自噬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线粒体质量控制途径来清除线粒体,一直是一个谜。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症(Drug-induced parkinsonism)是仅次于原发性帕金森症的第二大帕金森症。在诱发药物当中,氟桂利嗪(Flunarizine)和桂利嗪(Cinarizine),作为钙离子通道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眩晕、偏头痛、癫痫、和外周血管疾病,诱导的帕金森症占据着很高的比重。然而药物诱导的帕金森症的机制一直不清楚,制约着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研究发现,氟桂利嗪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类帕金森症的表型,具体表现在:转棒试验中的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矿场实验中的运动路程降低和水迷宫实验的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等。病理学研究表明纹状体的多巴胺浓度下降。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X射线断层扫描(PET-CT)表明脑的葡萄糖摄入升高,蛋白印迹更是证实了脑而不是其它器官中线粒体总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在人神经前体细胞中,氟桂利嗪导致线粒体数目急剧下降,令人惊奇的是,3天后几乎所有的线粒体影踪全无。   “线粒体去哪儿了?”,围绕这一现象,随后的机制研究发现氟桂利嗪可以诱发神经细胞中的线粒体与溶酶体通过一种直接融合的方式产生线粒溶酶体(mitolysosome),这一细胞器新型结构。Mitolysosome,是本研究创造的英文新词汇。这一过程不依赖线粒体自噬的参与,mitolysosome随后通过VAMP2/STX4依赖的囊泡形式的外排,而导致了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的下降。作者通过基于全基因组范围CRISPR/Cas9敲除筛选结合基于mito-GFP线粒体总量标记进行了基因筛选并发现了调控这一过程的系列新基因。因为线粒体胞吐在病理生理环境中均发生,例如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释放线粒体在脑内循环和转移。本研究发现溶酶体依赖的新型线粒体胞吐途径可能具有广泛的生理病理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氟桂利嗪处理可以产生一种完全去除线粒体的哺乳动物细胞模型。作者在人、鼠的多种细胞中都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获得完全不含线粒体的真核细胞。这种新型细胞模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对带有线粒体DNA突变的病人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清除,结合线粒体传递技术矫正线粒体的遗传缺陷;也可以直接通过这一不含线粒体干扰的新模型研究线粒体的新功能。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包飞翔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刘兴国研究员和浙江大学田梅教授(现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的帕金森症表型部分与中山大学黎明涛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线粒体自噬部分与南开大学陈佺教授团队合作完成,并得到郑州大学等多个团队的合作。   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
  • 《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抑制午睡的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22
    • 5月10日,美国罗格斯大学先进生物技术和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对果蝇进行检测的研究中发现了“昼醒”基因,当温度变冷时,“白昼醒来”基因就会激活,这就抑制了苍蝇午睡的需要。基因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其他类型的基因表达策略。对于人类来说,短时间小睡有助于记忆和学习,但白天睡眠过多会导致糖尿病、帕金森症和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