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让机器人给你做手术吗?全球首例机器人主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顺利完成》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4-20
  •  拓斯达今日发布午间公告称,为进一步深化公司机器人研发、制造业务,公司拟在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全资子公司,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一期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他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及销售。

      拓斯达(300607)午后股价冲高,截至今日收盘涨8.56%。

      拓斯达是一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致力于打造系统集成+ 本体制造 + 软件开发三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和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

      沈阳牵手机器人发源地瑞典韦斯特罗斯共建机器人谷

      近日,在沈阳市—韦斯特罗斯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上,被誉为欧洲机器人产业“心脏”的瑞典机器人谷与位于沈阳的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的东方机器人谷签约,正式拉开了合作序幕。东方机器人谷项目、瑞典斯特拉达公司医疗康复机器人、瑞典流体海洋公司智能储能设备、瑞典Zoom公司医疗机器人等4个项目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签约,双方市政府签署了《沈阳市——韦斯特罗斯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市将牵手瑞典最大的工业城市、世界首台机器人发源地韦斯特罗斯市,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正式拉开合作的序幕。

      目前中德园正在推进项目257个,计划总投资941.4亿元。其中,宝马整车厂、宝马欧洲以外的第一家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宝马唯一一个位于德国本土以外的研发中心即将运营,瑞士服务型机器人、库卡机器人工程示范中心、德国纽卡特工业机器人行星减速机制造等31个智能制造项目落户园区。

      全球首例机器人主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顺利完成

      虽然之前也有通过医生操作机械臂手术的案例,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由机器人来主刀。

      伯尔尼大学的研发了一款机器人,近日在它的辅助下,医生顺利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款设备会以微小的开口钻进颞骨,并通过前端骨钻进行磨床,传送带再将植入体送入手术区域,并插入电极建立刺激机制,然后进入螺旋耳蜗,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刺激听觉神经。

      耳蜗植入手术是一种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在亚毫米级的要求下做手术,并且需要可靠地视觉反馈系统。机器人耳蜗植入系统可以増加手术结果的一致性,例如保存残余听力,减少手术的侵入。

      但是,技术的进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有多少病人真的敢把自己的手术让机器人来做?

相关报告
  • 《全球首例医疗机器人主刀做眼科手术 成功修补视网膜》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9-18
    •   据中国之声报道,今年70岁的威廉·比弗是来自牛津圣玛丽圣母教堂的一名助理牧师,身患眼疾的他曾一度很苦恼,他的视线十分扭曲,就像从游乐场哈哈镜里看东西一样。日前,威廉·比弗在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接受了一场“神奇”的手术,他的视力正在逐渐恢复,比弗更是称赞手术有如神话故事。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神奇”手术呢?其实,比弗接受的是一场由机器人主刀的眼科手术。具体来说,就是倚靠机器人协助,为患者眼睛内部进行手术,虽然以机器辅助手术在医界很普遍,但在眼球内部操作则是全球首例。     今年70岁的英国牧师威廉·比弗患有眼疾,他视网膜的表面出现一层薄膜,这令他看到的影像是扭曲的,就像在哈哈镜里看东西。由于这层薄膜只有0.01毫米厚,如何在不损害比弗的视网膜的情况下,将薄膜切除也就成为医生们的难题。     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的医生们接受了这个难题,这家医院的医生透过触控屏操作机器人,引导一根细针穿入眼球,并透过显微镜监控手术过程,将患者眼球内部厚度仅0.01毫米的薄膜剥除。     医疗机器人主刀完成全球首例眼科手术并成功修补视网膜漏洞     比弗在接受手术后表示,“这有如神话故事,但却成真,我很幸运能成为第一个接受这种手术的人。”目前,比弗的视力已经恢复,医疗团队希望能以这种机器人治疗方式奠定基础,进行更复杂、目前只能由人类执行的的眼部手术,造福更多病患。     虽然以机器辅助手术在医界很普遍,但在眼球内部操作则是全球首例。机器人手术的优势是什么?适用于哪些眼科病症?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田蓓表示,首先要厘清几个医学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智能化的计算机,当这个计算机有了学习功能后,就可以称为机器人。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手术?上个世纪以前,基本上都是徒手操作,一个人一把刀,刀是纯粹的刀片,没有任何机器的参与,这叫手术。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机器已经介入手术领域,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上,计算机的操作辅助手术是很常见的,比如做白内障的微切口超声乳化,保证玻璃体切割,都是用机器来做的。人是要操作这个机器,换句话说,现在的手术已经不完全是医生亲手去做了,而是要依赖很高精尖的仪器。     操纵机器人为比弗完成手术的罗伯特麦克拉伦教授表示,“目前的激光扫描和显微技术让人们能从微观层面上检查视网膜疾病,但这超出了人类手可操作的生理极限。而运用机器人系统则为眼科手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使目前尚不能执行的手术成为可能。”那么,今后是否会越来越多地推广机器人手术?或者,机器人手术是否会代替人类手操作的手术呢?对此,田蓓认为,机器人还是不能替代医生。为什么?首先,治病不是简单的手术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思维问题。最终决定的还是医生的临床思维,到底这个病怎么解决,这个方案是怎么治病的,还是要靠人脑,机器替代不了。机器人能帮医生做的是,比如医生经验很丰富,但因为他的年龄,或者身体疲劳,或者组织太精密了,不可能切到百分之百,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机器切削的精密程度肯定比一般人做的要精致的。但机器是死板的,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是不会处理的,最后还是要靠人。.
  • 《探访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工厂: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6-22
    • 中国有数百家机器人工厂,排名第二的厂家年销售额不到1亿元,而沈阳新松机器人年销售可达16亿元。这家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工厂,有什么技术优势?生产车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新松车间的某一块区域,几十条机械手臂在不停地挥舞,场面相当壮观,甚至有科幻电影的架势。 中国有数百家机器人工厂,在小而散的竞争格局中,排名第二的厂家,年销售额甚至还不到1亿元。只有沈阳新松机器人一家,鹤立鸡群,年销售收入16亿元。这家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工厂,有什么技术优势?生产车间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之声记者吕红桥近日来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大家好,我叫小松,是新松服务机器人家族中的一员,很高兴在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成立大会现场与您见面…… 资料图 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在沈阳上演,主持发布会的是一台机器人。这是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一台服务机器人,虽然已经是老款,但客串主持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纰漏。 机器人主持人还算不上主角。进入工厂车间,一台头带屏幕的白色机器人就跟记者说话了。 机器人: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这是机器人大堂经理,主要用在银行,它可不是只能迎来送往,站着摆摆样子。新松机器人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说,人类大堂经理干的活儿,它基本都能干。 哈恩晶:可以介绍,刷小票,可以刷脸,因为它技术越来越先进了,可以识别,可以人机交互。你看它中间那里还可以搬点东西,带着客人到指定的窗口,就相当于大堂经理一样。它可以自动避让,你看人在那里,它就围着人走。 机器人大堂经理的一旁,几个端着托盘和矿泉水的机器人,在桌子中间来回穿梭。它们的身份是机器人服务员,也被称为送餐机器人。可其实,它们不光能点餐、送餐,有的还能完成调酒这样的技术活儿。在一些城市,机器人服务员已经“上岗”了。 哈恩晶:这个送餐的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你们也经常看到机器人餐厅什么的,所以它还是比较方便的。未来可能跟支付宝,还有其它端口结合,它可能就能结账了,客人吃晚饭用它就能买单了。 除此之外,新松还在开发用在医疗和养老康复等领域的新型服务机器人,当然,这些现在还对外保密。不过,目前公司最拿手的还是工业机器人。 在新松车间的某一块区域,几十条机械手臂在不停地挥舞,场面相当壮观,甚至有科幻电影的架势。其实,这是在做工业机器人的测试。这里有快速分拣机器人,一分钟可以搬运两百下,让人眼花缭乱;有并联机器人,两只机械手可以协调装配零件;有打磨机器人,精度超高,还不怕粉尘污染。 哈恩晶:比如说视觉、传感等很多新技术我们也都加上了。我们国产的机器人现在大量替代进口,包括美国通用 汽车 的总部现在用的很多机器人都是我们提供的。 车间的一角,记者见到一台机器人,有点像小了几号的篮球架。没想到,这竟然是国际上唯一投入使用的复合机器人。它的杀手锏是,无论车间环境多么复杂,都能搬着东西全方位行走,跟着流水线装配零件。哈恩晶说,连鼎鼎大名的德国 库卡 ,目前也造不出这样的机器人。 哈恩晶:复合机器人就是移动作业了,这个在国际上也是首创的。库卡也研究出了这项产品,但是它没有达到应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