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栋:让中国生物材料学科打个翻身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7
  • 每天早上9点到办公室,晚上7点回家,这是年过八旬的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的作息时间。日前,记者如约来到他的办公室拜访。

    “有时候忙起来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张兴栋把记者迎进办公室,笑言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个懒觉。

    张兴栋每天在办公室、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0小时,他说,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要让中国生物材料学科打个翻身仗。

    中学时期喜欢哲学,大学攻读固体物理专业,45岁才转而研究生物医学材料。虽起步较晚,但张兴栋在生物材料领域成果无数,2007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因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开发方面的贡献”,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一开始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在牙科生物材料使用中遇到技术问题找我帮忙解决,我虽然不懂医学,但认为材料科学可以解决问题。”张兴栋说,当初步研究成果被应用之后,他对生物材料科学的研究便一发不可收,此后专攻生物材料30余年。他说:“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决不能浮躁,必须潜心研究,这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兴栋在研究中发现,多孔磷酸钙陶瓷材料能诱导人体分化成骨细胞,克服了用金属、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头带来的腐蚀、排异等问题。无生命的材料能够诱导有生命的组织形成,这一观点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重大挑战,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怪异的想法”。但实验事实不可否定,直到十多年后,骨诱导技术成果被全世界广泛承认,其间各界不断的质疑都不曾动摇张兴栋的信心。

    2008年、2009年,张兴栋两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骨诱导理论的科学性得到全面承认。如今,数以十万计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生产的骨诱导材料,而全国8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张兴栋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

    2018年,在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办的“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上,张兴栋建议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经大会投票通过,作为新定义列入了“生物材料定义”,这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

    “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是第二次生物材料定义大会,第一次定义大会在32年前召开。可以说,张兴栋的成果改写了原有的“生物材料定义”,为将来生物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现代生物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标志着中国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崛起。

    “这是从‘0’到‘1’的突破。”从被质疑到被承认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张兴栋感慨地说,科学家必须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和挑战传统的未被认识的观念,坚韧不拔地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交流中,张兴栋兴奋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骨诱导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软骨、神经、韧带都已经成功诱导出来了。他们还发现,用新型生物诱导材料填充肿瘤切除后的空腔,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而健康细胞则不受影响,恶性肿瘤复发率明显减少。

    “传统的生物材料时代正在过去,通过材料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已成为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并处于重大突破的边缘。”张兴栋说,这是对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巨大挑战,有待我们去迎战,为人类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news.gmw.cn/2020-08/17/content_34091517.htm
相关报告
  • 《首现“中国定义” 川大张兴栋院士提出生物材料“新定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4
    • 在11日至12日四川成都召开国际生物材料界第二次定义共识会上,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建议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经大会通过后作为新定义列入生物材料定义清单,这是该科研领域首次拥有“中国定义”。 生物材料定义是对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的规范化表述,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本次会议也是国际生物材料界时隔32年再次召开会议进行定义规范化。会上17个国家和地区的53名各国院士专家,围绕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医学、植入和介入器械、新兴生物材料等6个专题展开讨论。由各专题提出术语及定义,并经全体参会代表充分辨论后提交大会表决,通过条件为“赞成票不少于75%”。 张兴栋团队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发出生物活性陶瓷及涂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颠覆性概念,认为可以赋予材料诱导组织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这也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视角。2016年张兴栋当选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体内植入无生命的人工材料,就能诱导生命组织器官再生,调动人体自身修复功能,让材料变成‘活’的。”张兴栋说,尽管“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概念在提出初期受到国内外生命科学、再生医学界广泛质疑,但随着本次大会上“中国定义”获通过,表明我国生物材料研究水平已获得国际认可,与之相关的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而本次获得定义后,将促进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相关产品获得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作为世界生物材料科研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本次会议共提出约50个至70个生物材料新定义,其中诱导性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基因组、生物材料芯片等被认为是未来发展前沿。
  • 《纳米材料生物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海元课题组报道了新型的硫化铋金纳米异质材料,可用于肿瘤的光热微创治疗。研究人员通过深能级缺陷理论首次揭示了窄带系硫化铋纳米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等离子共振的光热本质,利用能级嵌入原理构建的新型铋金纳米异质结构,能够显著提升深能级缺陷的密度,并将硫化铋纳米材料的近红外光热转换效率从 33.6% 提高到了 51.1% ,进一步的时空多样性体内体外生物信号检测全方位验证了其在肿瘤光热消融治疗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Angew. Chem. Int. Ed.上。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 相关人才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课题组此前基于纳米材料的光电子特性研究,广泛拓展了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包括利用错位能级构建纳米材料用于皮肤癌的光动力治疗( Small 2017, 13, 1603935 )、利用晶面异质特性构建新型抗菌纳米材料(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5907 )、阐明纳米材料晶面原子排布特异性对生物安全性的潜在影响( ACS Nano 2016, 10, 6062 )及通过能带弯曲水平衡量纳米材料的毒性引发强度( J. Am. Chem. Soc. 2014, 136, 6406 )。 (来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窄带系 Bi2S3-Au 纳米材料中的深能级缺陷( BiS 和 VS )能够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非辐射复合,产生高密度声子,引发光热特性,刺激细胞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导致肿瘤的热应激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