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人工智能代理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互联网诞生之初,其蕴含于过往的媒介想象中,经历了从理念建构到实践落地的范式转型。可借鉴媒介考古学的媒介史研究视角,通过重访与串联那些未被重视的历史细节,勾勒关于人工智能代理的媒介想象与传播史线索。本文将重访未被重视的关于人工智能代理的未来想象与传播历史,梳理其从理念建构到实践成形的历史脉络,再落脚到当下技术实践的物质基础,以此窥见科技行业的平台化趋势。
二 未来考古:从未来想象到翻译传播
作为媒介的技术代理周而复始地浮沉于历史之中,对其进行“未来考古”,就是对历史过程中关于技术代理的未来想象及传播进行发掘、考据与剖析。
(一)人类助手与电子管家
(二)软件代理人
(三)中文译法之辨
三 历史脉络:从理念建构到实践成形
(一)初探期(1956—1995年):概念实体化
(二)分化期(1996—2011年):产品类型化
(三)涌现期(2012年以来):功能通用化
四 前沿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
(一)拟真式环境:游戏版真实世界
(二)交互式学习:社会化智能主体
(三)生成式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之路
五 余论:平台化渗透人工智能市场
首先,在政治经济转型(金融化和放松管制)的宏观影响和网络效应、数据驱动等独特因素的塑造下,网络计算资源从传统垄断基础设施模式转向平台化基础设施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私有化与分裂化趋势。其次,老牌巨头的触角不仅抵达ChatGPT背后的OpenAI,还零散分布于游戏等细分市场之中——此前较少被关注的“游戏即平台”模式随着人工智能代理训练的流行而浮出水面。最后,对于提供算力资源服务的平台公司来说,可继续编写或重新组装的Web应用框架是其提供给“用户”的产品之一。这些软件应用程序既不相互独立,也不紧密联结,而是呈现模块化状态。作为“用户”的程序员利用像“钩子”一样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将像“模块”一样的软件应用程序组装成新的软件产品,节省了从头编写或构建软件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