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重塑全球能源就业市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09
  •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就业报告》称,目前,全球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已超过6500万,约占全球总劳动力的2%,清洁能源及其相关行业正在引领这一增长。

    “目前占全球排放量70%以上的经济体,都作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这将在全球创造数百万个新的清洁能源工作岗位。”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各国都在寻求加速本国清洁能源产业增长,这无疑会产生庞大的就业需求。”

    根据IEA的数据,截至目前,清洁能源及其相关行业已经占据了能源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去年,全球能源总就业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约130万,今年可能再增长6%,而清洁能源几乎占能源就业增长的全部。

    IEA基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新增1400万个清洁能源直接就业岗位,1600万个清洁能源间接就业岗位。

    汤森路透指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在疫情开始时就出现了最大的就业降幅,今年仍未完全恢复。

    “与化石燃料行业相比,清洁能源行业对疫后经济影响更具弹性。”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员JoelJaeger表示,“尽管当前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但自2020年以来,油气行业的就业水平始终难以快速恢复。”显然,随着能源结构加速脱碳,清洁能源无疑将成为最具创造潜力的就业领域。

    IEA的报告显示,尽管能源领域的就业情况因地域差异而不同,就能源就业而言,亚洲仍然是能源领域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就业大本营,中国更是其中引领增长的主力军。

    IEA指出,受能源基础设施快速扩张和清洁能源制造力推动,亚洲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的招聘和就业情况空前火热,中国在太阳能领域就业方面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根据IEA的数据,中国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位居全球首位,接近2000万,约占中国就业总人数的2.5%。

    IEA在报告中表示,全球对具有特定技能的绿色人才需求会不断增长,如住宅建设中的项目经理拥有管理太阳能发电场建设所需的一些相同技能,这导致企业宁可在内部重新分配劳动力也不愿意招聘经验较少的新员工,为此许多企业制定了内部技能提升和再培训计划,以培养更多元化的能源人才。

    有企业透露,在招聘具备必要技能的劳动力时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培养、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很重要。

    IEA的报告显示,尽管近年来清洁能源引领能源就业市场实现快速增长,但经济低迷和高通胀仍然增加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就业压力。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剧,加上欧美等国通胀率屡创新高,都可能破坏能源就业市场的上扬势头,事实上对成本通胀的担忧正在抑制企业增加支出的意愿,持续的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流动率的增加,也将给招聘活动带来挑战。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导致全球能源行业出现了新的需求。业内认为,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行业旨在尽可能地满足不断扩大的能源需求,随着全球持续推进气候行动、加速绿色能源转型,未来能源行业就业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投资风向。

    IEA预计,今年全球能源投资将增长8%,达到2.4万亿美元,但近一半的资本支出增幅与成本上升有关。“今年以来,能源项目运维和服务成本持续上涨,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输配电、风能和太阳能等行业,对专业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招聘市场出现紧张,‘争人’的局面在所难免,这无疑将给绿色就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3453.html
相关报告
  • 《氢能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6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日前发布报告称,随着传统化石燃料贸易日渐衰落,氢能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改变世界能源贸易的地理格局。 基于氢能的新格局将诞生 IRENA认为,鉴于许多国家都有能力生产氢气,未来的清洁能源市场将朝着“区域性而非全球性”的方向发展。氢能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和多样化的参与者,使得供应更加多样化。同时,氢能市场更加包容,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公平的合作机会。 IRENA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氢虽然不是‘新石油’,但仍会给政治、技术、环境和经济带来革命性影响。” 根据IRENA的报告,本世纪20年代将是氢能技术的竞争时代,而对氢能需求的爆发则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届时,全球范围内绿氢将与基于化石燃料的灰氢进行成本竞争。IRENA预计,中国、巴西等国可能更早迎来这场“绿灰”成本之争。 报告同时认为,随着氢能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左右价格走势的油气生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将大大削弱。这意味着,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地图”将诞生,随着氢气供需两侧共同成长,“氢能外交”的重要性也将大大增强。 跨境贸易逐渐活跃 基于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2%的预期,IRENA 认为,跨境氢贸易将在2030年代增加,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可以跨境交易,这一比例高于当前的天然气,其中2/3的绿氢生产将用于本地,1/3用于跨境交易。经过改造的管道可能会促进一半的氢贸易,另一半则将以氢衍生物的形式通过船运实现,如氢衍生氨运输。 绿氢将是氢贸易最主要产品,IRENA估计,到2030年,部分国家可以实现绿氢价格与蓝氢持平。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计划开展氢能商业活动,建立氢贸易关系可以为本土氢价值链的建立、绿色就业机会的增加开创新的可能性。事实上,一些传统上没有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正在围绕氢能源建立双边能源关系。 IRENA指出,绿氢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此前的预期还要再快一些”,最近,德国、乌拉圭和巴西等地都出现了相关交易。美国能源咨询公司博莱克·威奇则指出,亚洲在氢制取和综合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中国、日本、韩国进步显著。 IRENA估计,目前氢能的年销售额约为1740亿美元,已经超过LNG,到2050年有望增至6000亿美元,增幅近6倍。基于此,美国银行预计,到2050年,氢能市场将产生2.5万亿美元的直接收入和11万亿美元的间接基础设施收入。 能源进出口国角色可能对调 随着氢能产业布局逐渐打开,当前的能源进出口国角色可能出现对调。《金融时报》撰文称,最有能力生产廉价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国家,也是最适合生产具有竞争力绿氢的国家。中国、日本、欧盟等能源消费国,已经将氢作为能源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预计未来10年将有约650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制氢。 当前,智利、摩洛哥和纳米比亚等国仍是能源净进口国,但他们成为绿氢出口国的前景十分乐观。根据IRENA分析,非洲、美洲、中东和大洋洲的“绿氢”生产技术潜力最大,只是仍然面临大规模技术转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挑战;而欧洲、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潜力则相对较小。 平衡国家间能源关系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指出,氢能产业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更加分散的全球能源系统来平衡国家间的能源关系。 ISPI研究助理Ruben David表示:“能源系统重新定义之后,某些国家、行业、企业会从中受益,而另外一些则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前的能源出口国可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从而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化石燃料丰富的国家大部分收入来自油气出口,可能会因氢出口腾飞而受到干扰,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随着化石燃料进出口依赖度降低,向氢的过渡也带来了多边关系的颠覆。“美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向可再生能源和氢气过渡的严重影响。”Ruben David称,“制定氢能发展的规则、标准以及强化监管治理,也可能会导致地缘关系重塑。”
  • 《清洁能源点亮绿色经济》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27
    • 2016—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约12%,增势强于化石能源  清洁能源点亮绿色经济(产经观察)制图:蔡华伟  川滇交界,河流奔腾而过,全球在建最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向明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目标全力发起冲刺;  黄海之滨,叶片呼呼打转,国家电投江苏滨海南H3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并网,年内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9亿千瓦时;  塞北大漠,日光持续照射,内蒙古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基地成片的“蓝板板”有序排列,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成了百姓致富的“金罐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状况如何?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空间?记者进行了采访。  清洁能源竞争力稳步提升  据预测,“十四五”时期,随着技术进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实现全面平价  走进位于陕西西安市的隆基乐叶太阳能电池工厂,高标准的洁净车间内,一片片边长166毫米、厚度仅170微米的银色单晶硅片,通过制绒、扩散、刻蚀、镀膜等工序后,成为墨蓝色的太阳能电池片。  “这个车间基本采用自动化设备,员工只需负责简单上下料,效率大幅提升,比如丝网印刷环节,过去一条线年产能只有2.5万片,现在能达到15万片甚至更多。”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介绍,项目的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3%,为行业领先。  对这些年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李振国感触很深:“和10年前比,硅片从每片100元左右降到3元左右;光伏组件从每瓦30多元降到1.7元左右。同时,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升,显著提高了开发利用的经济性。”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提升了清洁能源发电的竞争力,也拓宽了其可开发范围。  “一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以低风速风能资源为主。七八年前,行业普遍认为平均风速至少得达到6米/秒才具有开发条件,所以我国之前主要在三北地区建设风电场。这几年叶轮直径增大、单位千瓦扫风面积增加、高塔筒技术应用等技术提升,使得平原地区、低风速地区也具备了开发条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介绍,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我国中东部风能资源储量达到近10亿千瓦,目前仅开发11%,潜力巨大。  “低风速平原地区一般风速梯度较大,随着高度增加,风速提升很快。增加塔筒高度、叶片长度,风机能获取更多风资源。”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以河南汤阴县一处风电场举例说,120米高的风机能让风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0.4至0.6米/秒,而150米高的风机能使风速再提升0.4至0.6米/秒,全生命周期电价可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低于河南省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十四五”时期,随着技术进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实现全面平价(不需要国家补贴),部分地区将实现低价。2025年,陆上风电上网电价有望降至0.23至0.4元/千瓦时,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有望降至0.2至0.38元/千瓦时。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设备的产业化步伐也在加快。以光伏为例,2019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分别提升至69%、93.7%、77.7%和69.2%;各环节均有5家以上企业位居全球前十,产业化技术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前沿技术也开始加速布局。不仅如此,“光伏+制氢”“光伏+新能源汽车”“光伏+建筑”等等,光伏在各领域应用逐步拓宽。  开发规模领先世界  规模扩大、布局优化,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稳居全球第一  “屋顶装上光伏板,发出的电可以自用,剩下的卖给电网,每个月能带来五六百元收入!”山东沂源县的刘大爷,前几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有了光伏发电这一“阳光存折”,日子越过越好。  推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也有助于守护碧水蓝天、促进能源转型。  今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市成功并网发电。这台目前单机容量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距海平面约115米,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3.7个标准足球场。据介绍,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可满足2万个三口之家的用电需求,减少燃煤消耗1.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35万吨。  “十三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发展,进入较高比例增量替代和区域性存量替代新阶段,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发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至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约12%,其中新增装机容量在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均超过50%,领先化石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新增电源装机主体。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分别达3.6亿千瓦、2.2亿千瓦、2.2亿千瓦、2575万千瓦,均居世界首位。过去多年,我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稳居全球第一。  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一方面,区域分布更广泛。今年二季度,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风电并网237万千瓦,占全国的55.4%,清洁能源有望在电力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得到更好发展。另一方面,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逐步形成。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电力损耗小、输电费用低、土地和空间资源占用少等优势。以光伏发电为例,截至6月底,我国分布式光伏占光伏总装机的比重为31.1%,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4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25.7%提升至27.9%。今年1—8月,有效水能利用率达96.8%、风电利用率达96.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2%。  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清洁能源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产业政策、体制机制  日前,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抓手。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成为我国能源增量的主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认为。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让清洁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采访中,不少企业和专家呼吁,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清洁能源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产业政策、体制机制。  ——打破清洁能源消纳“壁垒”。  “水电站只需几秒钟就能对光伏发电的变化作出反应,调节后的总发电量与调度发电计划吻合,再也不用担心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在青海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工作人员说,他们通过自主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实时调节,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  长期以来,风电、光伏发电等受自然条件影响,存在较大波动性、间歇性,加上资源和需求分布不匹配,给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消纳带来一些障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建立健全新一代电力系统,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同时要健全和落实保障机制,加强评价和考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以更大力度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推动非技术成本继续降低。  “在一些光照条件好的区域,单从技术发电成本来说,光伏发电已经能够做到每度电不到一毛钱,之所以现在还要两毛多、三毛多,主要是非技术成本占了较高比例。”李振国认为,虽然当前清洁能源自身技术成本持续下降,但土地、税收、融资等非技术成本和辅助服务、储能等技术附加成本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完善相关财税价格体系,降低土地、税收、融资等非技术成本。  ——加大产业协同、政策协同力度。  “当前,部分清洁能源装备以及技术仍然存在不足,要加大风电机组主轴承和控制系统核心元器件、适应高海拔地区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等的补短板力度。”陶冶建议,通过技术创新打破资源限制,围绕先进光伏、海上风电、储能、氢能等新技术,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探索商业化路径,积极打造新的产业生态。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我国水电开发进一步向上游推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重心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拓展,受生态环保和国土空间影响,项目落地难度加大。”陶冶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政策协同力度,实现可再生能源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汇聚起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