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团队定位玉米跳跃基因》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转座子是能够在一段基因组中移动位置的DNA序列(又叫“跳跃基因”)。跳跃基因于20世纪40年代由诺贝尔奖得主、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发现。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跳跃基因在遗传学中几乎没有作用。而包括麦克林托克在内的科学家却认为,一段基因组内的转座子可能在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能够调节基因表达。如今,人们已了解到可转移分子存在于大部分有机体中,占到玉米基因组的80%以上,占到人类基因的近50%。转座子能够根据其转移后在基因组中的位置来调节并改变附近的基因表达。然而,因转座子极难排序、组合,其确切位置仍难以确定。

    转座子的插入,对基因表达以及作物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产生影响。例如,不同转座子的插入会影响作物耐旱性、更改的花期、使作物耐受土壤中铝金属污染,并能改善对热带地区白天时间长的敏感性,从而实现玉米种植向纬度低的温暖地区延伸。虽然,可转移因子的插入已经被证明能改变逆境胁迫下基因的表达,但是这些已知功能的可转移因子仅仅是玉米基因组中成百上千个可转移因子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不能识别所有可转移因子,就无法成功解析植物基因组的复杂性。

    日前,由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C, Davis)和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研究员组成的国际团队成功定位了玉米的所有跳跃基因,这一成果将最终有利于玉米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研究。在该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新测序技术创造了一组新的玉米参考基因组,其中包括了许多复杂的重复区域。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文章中也重点介绍了这项能提供有价值、高质量基因组测序技术。之前的玉米参考基因组没有确认所有重复区域,新的测序技术实现了对所有重复区域进行测序,即使转座子彼此间跳跃时,也能确认玉米中转座子的位置。

    这项研究为我们展现了转座子的完整生态,包括它们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这促使科学家们开始将基因组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探究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用计算机算法来解析整个基因组中单个可转移因子的位置是该研究的创新之一。

    玉米基因组现已完全测序完成,转座子位置也已确定,这使科学家们无需再仅围绕玉米基因组中的个体基因开展研究,而是面向更多新的研究领域:解密所有组成玉米基因组遗传因子的多样性;确定单个转座子的功能。

    (编译 李楠)

相关报告
  • 《北方玉米叶枯病基因鉴定新研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29
    • 中西部地区的玉米种植者对北方玉米叶枯病的症状非常了解:患病的玉米叶片上常会出现绿灰色病斑,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便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即使人们在玉米中已经发现了抗病基因,但真菌仍可通过攻击叶片周围的组织,从而达到破坏的目的。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真菌侵染玉米叶片的机制,这有利于我们找到防止玉米染病的方法。 伊利诺斯大学作物科学系植物病理学家Santiago Mideros说:“目前,我们正在寻找真菌中诱发玉米叶枯病的基因。这些信息有利于玉米种植者通过杂交获得更加持久的抗性。” Midero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导致玉米叶枯病的两个基因,该项研究成果对了解真菌和玉米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植物病理学》杂志上。 玉米中的Ht1,Ht2,Ht3及HtN基因可帮助其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这些基因可表达为保护植物免受真菌侵染的蛋白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真菌可通过进化避免遭到植物抗病基因的抵抗而再次侵染植物。 Mideros说:“当你在机场安检时,他们是在寻找你身上携带的武器。同理,植物也是在寻找病原体拥有的武器。但是病原体可更换武器,从而使其不能被植物检测到。” 人们发现玉米和真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有数十年,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了解真菌中这些基因的组成及其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为了获得这些信息,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的真菌菌株:其中一种可使Ht1玉米植株染病,另一种则没有致病性,并绘制了其后代的基因图谱。 Mideros解释说:“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真菌中的致病基因。”研究中,他们还确定真菌中致病基因AVRHt1及其候选基因AVRHt2的位置。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可以识别致病菌的分子标记。 Mideros说:“利用分子标记,我们可以对环境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于是农民便可以种植可抵抗特定区域特定病原体的玉米品种。” Mideros还强调:“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Mideros在《植物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玉米大斑病菌毒力和体外发育的决定因素”的文章,其合作者包括台湾大学的Chia-Lin Chung、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组织(USDA-ARS)的Jesse Poland 及康奈尔大学的Tyr Weisner-Hanks、Donliang Wu、Ariel Fialko、Gillian Turgeon及Rebecca Nelson。该项目由麦克奈特(McKnight)基金和美国农业部共同支持。
  • 《新的研究确定了甜玉米的基因耐受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3-18
    • 由于高密度种植,植物受到压力,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长和维护而不是生殖上。有些植物延迟开花分配资源长的越来越高,以避免对太阳光的争夺。最近的一项研究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 of I)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USDA ARS)试图确定在甜玉米的遗传机制耐受性。 U of I研究员Eunsoo Choe和她的团队发现基因相关的集群在拥挤的压力下屈服。他们测量表型性状为在拥挤的压力下高和低收益的混合,包括株高、叶面积和成熟时间。其他特征,如产量、质量内核,内核水分,填补百分比也测量。最后,团队从植物中提取基因物质探索基因表达模式和测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观察发现每个混合使用不同的拥挤压力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低收益的杂交基因活动相关的各种应激反应而高产杂交利用基因活动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积累直接相关。 Choe说,基因在低收益的混合参与细胞生长是普遍的,这些基因可能是负责在拥挤的压力下延迟花期。相反,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被普遍在高产杂交;这些基因可能与维持在拥挤的压力下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