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中部农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09-28
  • 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农业资源约束趋势和国际农业竞争加剧将成为今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原文来源: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1009/t20100928_581470.htm
相关报告
  • 《长江经济带70年发展成就巨大,面临三大挑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根据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1952年是266.2亿元,2018年达到402985.24亿元,长江经济带2018年的经济总量是1952年的1513.84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倍数从891.43倍到2290.96倍不等。全国2018年的GDP是1952年的1325.93倍。   长江经济带1952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99.5元,2018年达到67306.67元,长江经济带2018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676.57倍,全国2018年的人均GDP是1952年的542.19倍。显然,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   1952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46.55%,经济总量占全国39.2%,2018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42.91%,经济总量占全国44.76%。新中国70年来,长江经济带以减少的人口占比,贡献了更大的经济总量占比。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沿海沿江的国家或地区总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原因是沿海沿江地区有更好的运输条件,水运具有成本优势,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分工与交易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从西到东,从中部横跨中国,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依托长江水道这一运输优势,长江经济带有理由在未来继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长江经济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   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仍然突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等等。   2019年两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指出,问题依然严峻,很多问题触目惊心,长江真的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2018年,上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贵州的3.27倍,是云南的3.64倍,是四川的2.76倍。2018年,江苏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贵州的2.79倍,是云南的3.10倍,是四川的2.36倍。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富有,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富有。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带来更大压力。   三是增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的挑战。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货运量显著增加,而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尽管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开通了中欧班列,也打通了入海通道,但运输成本依然不可与水运相比,长江水道依然是长江流域宝贵的运输通道。   由于种种原因,长江的通航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等级航道之间的衔接能力也有待提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运的供需矛盾,提升长江水系航道等级,提升三峡过坝通航能力,满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要保障坝区通航安全,减少航运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袁正,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 《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面临这些挑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现代人看长江,若是无缘得见古人眼中的盛景,那必是任何经济数据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精神主线和实践要求。2016年以来,在开展的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中,长江非法码头有959座已彻底拆除、402座已基本整改规范。长江水质优良比例由2015年底的74.3%提高到2017年三季度的77.3%。   不搞大开发不意味着不要发展,而是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而又要绿色又要发展,生态修复与经济增长之间该如何平衡?长江经济带又面临哪些绿色发展的挑战?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直面四大挑战   从水资源与城镇化的角度,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着四个挑战。   “长江没有水就不叫长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在发展的过程中,水量与水质是长江经济带两岸人民正常工作生活的保障。   夏青认为,从水资源来说,第一位的就是生态流量。这是共抓大保护的第一位,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方面,工程应以保证中下游用水为主。“以至于将来联合调度之后,还不够的话,上游还应该修龙头水库。重点不是要那些电,而是要长江中下游增加流量。”   保证基本的水量充足之后,水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氮磷污染严重是长江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长江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   夏青指出,氮磷污染还包括农村使用化肥的因素。沿岸农村应减少化肥的使用,逐步使用有机肥。   “(这个问题)要长久的注意。引江济淮,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中线这些工程都引长江水,内地到岸都有闭合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夏青表示。   从水资源的角度,水量和水质的保持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而从城镇化角度,工业发展与区域协调也是践行“共抓大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迈过的门槛。   “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污染的压力比较大,所以绿色发展的任务是比较艰巨的。”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国是直通车,“尤其是工业项目比较多,人口也比较密集。”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协调不同河段、不同省市的绿色发展工作,是个需要理顺千头万绪的技术活儿。   李佐军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流域,流域就涉及到上下游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对于绿色发展而言,污染排放有一个跨区域流动的问题,这是一个外部性的问题。处理起来难度是比较大的。”   地理上的联系需要长江经济带管理彼此相连,而不同行政区划上的协调也必不可少。李佐军表示,长江流域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域,而让不同的行政区域做同一件事情,管理上的协调也是比较难的。   虽然协调不易,但长江经济带沿岸各省确实也在逐步进行探索。据报道,贵州与云南、四川合作,按照5:1:4的比例共同出资两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基金,开创了跨省横向生态补偿的先河。   三点撬动长江   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曾在第二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上表示,长江经济带能否形成世界级的产业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发展要有,生态也要有,这就需要建设者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政策设计、发展低碳产业、精细化管理这三个点不仅可以使发展与保护趋向平衡,还能够作为支点,撬动长江经济带的进阶。   李佐军认为,协调发展和保护,需要从政策设计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两方面来实现。   从中央政府来看,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要设计转移支付机构,生态补偿制度,碳汇、污染排放权交易和资源环境价格制度。这四个方面的制度都是可以结合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制度。   站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层面看,要想达到二者的协调,最主要是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也就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这些产业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是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贵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至关重要。截至2017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将茶叶种植打造成优势产业。仅湄潭县一地,茶产业综合收入就超过100亿元。给沿线地区增加收入的同时为长江上游增加一景。   在实施层面,夏青认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需要依靠精细化管理来实现。   夏青告诉国是直通车,每个产生污染、占用水量的企业或单位,都是在局部江段上,而不是整条长江。在局部江段上怎么利用好水资源,减少对水环境的占用,应随着工业污染的量和排放方式设计具体的方案来做,而不是一刀切。   夏青举例:“比如这个江段较窄,污染物输移规律又比较差,排放量就必须要减少。有的地方利用水下排放,利用扩散器可以多排一些。所以这跟排放方式,跟所在江段和容量,跟工业布局都有关系。要看每段环境目标有什么安排,再反推该怎么办。”(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