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BW组的历史》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7-10-29
  • 第一个国际兽医生物安全研讨会的概念是由Roger Breeze博士共同开发的。双方都认识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经营兽医设施和开展牲畜和家禽疾病研究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外国动物疾病的介绍进入该国,策略控制和根除的外国疾病,需要进行研究,涉及动物没有释放到环境中的可行的代理,需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防止研究材料和动物之间的交叉污染,涉及生物安全的共性问题和设施要求成功完成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总结说,目前,在处理类似问题的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交流相当有限,主要存在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之间。很快,很明显,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经验,在生物安全官员之间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应该被证明是非常有益和有成效的,以消除对每个人发展相同项目的需求。

    很明显,在开展外国疾病代理研究的国家之间,偶尔会发生科学交流,以保护各自的家畜和家禽产业,并确保一个稳定的、有望扩大的出口市场。最终,默里博士和微风决定考虑联合举办生物安全会议,并要求Tony Della和Porta总统组织并开展第一个国际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兽医实验室中操作安全设施。最终,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0月16日至18日在美国ten塞斯的诺克斯维尔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士和美国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机构,并讨论了最小的共同安全特征。

    第一次会议的结果是一篇题为农业和研究动物的生物控制设施的理想特性的论文。发表在OIE技术通报上(科学杂志。科技。。Epiz Int。,1995,14(3)873 - 887)。

    第二次研讨会于1993年3月10日至12日在澳大利亚吉隆举行。研讨会的主题是:关于交通的常见问题,讨论发展国际风险分类方案的可能性。

    第三个研讨会于1994年5月23-27日在瑞士的中欧举行。主题是:代理列表、风险小组、生物安全级别和疫苗接种政策。

    第四届研讨会于1995年6月5-9日在西班牙瓦尔德洛莫斯举行。主题是:容器的代理分类和测试和认证。对动物病原体的四种风险小组的定义是一致的。

    第五届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5-18日在加拿大温尼伯举行。主题是:团队的任务陈述和目标、设备维护和监视协议和标准操作规程。因此,使命宣言和目标被发送给了OIE主席,并在比利时生物安全服务器上建立了一个主页。

    第六次研讨会于1998年6月8日至11日在美国埃姆斯美国举行。主题是:设计、建造和操作兽医控制实验室。论文结果的标题:兽医实验室控制:操作、设计/施工和调试/认证和提交给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第七届研讨会于2000年6月12日至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主题是:回顾兽医生物安全设施设计和建设的一般概念,并建议在兽医动物控制设施中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第八届研讨会于2002年3月18日至20日在新西兰的上赫特举行。

    第九届研讨会于2003年10月6日至8日在巴拿马共和国巴拿马市举行。

    第10届研讨会于2005年5月10日至12日在瑞典乌普萨拉的国家兽医研究所举行。

    第11届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7-30日在新加坡举办,由农业食品与兽医管理局主办。

    第12届研讨会于2008年4月22-25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9年10月24-28日,在爱姆斯的国家动物疾病中心举办了第13届具有设计资格的研讨会。

    第14届研讨会由Staatens血清研究所和国家兽医研究所于2011年5月23-26日在林德赫姆的国家兽医研究所联合举办。

    第15届研讨会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由南非农业研究委员会(2012年11月)主办。

    第16个研讨会庆祝了皮布莱特研究所(2014年6月)在皮布莱特研究所举办的新主实验室的落成。

相关报告
  • 《Nature | 古代疟原虫基因组揭示了人类疟疾的历史》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cient Plasmodium genom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human malaria的文章。 疟原虫属的致疟原生动物对人类基因组产生了最强大的选择压力,抗药性等位基因提供了生物分子足迹,勾勒出这些物种的历史影响范围。尽管如此,关于疟原虫何时以及如何成为人类病原体并在全球传播的争论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从 16 个国家的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疟疾疟原虫中获得了高覆盖率的古代线粒体和核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跨越了约 5500 年的人类历史。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一千年,研究人员就分别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对于间日疟原虫,这些证据比文字记载早了几千年。 基因组分析支持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不同的疾病历史。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在美洲的不同疾病史:现已灭绝的欧洲菌株和接触前南美洲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表明,欧洲殖民者是美洲间日疟原虫的来源,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很可能将恶性疟原虫引入美洲。该研究的数据强调了跨文化接触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为今后研究疟原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奠定了生物分子基础。 最后,研究人员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意外发现恶性疟原虫,这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案例研究,可以从感染状况推断出个体的流动性,增加了我们对近三千年前该地区跨文化联系的了解。
  • 《万米深渊钩虾基因组揭示其环境适应性和种群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张海滨研究员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深渊钩虾环境适应与种群遗传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 “The amphipod genome reveals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adaptations to hadal environment”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ll》。该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中国科学院部署实施的“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D)”支持下,使用“探索一号”科考船,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和全海深着陆器“原位实验”号、“天涯”号等装备,对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菲律宾海盆等科考航次获得的深渊钩虾(Hirondellea gigas)样本进行研究,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并综合转录组、宏基因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揭示了这种分布水深超过万米的端足类适应深渊环境的分子机制,及其群体分化与种群动态历史。 染色体水平超大基因组 研究团队利用PacBio HiFi长读长测序和Hi-C三维基因组技术,成功组装了H. gigas的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大小13.92 Gb)。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两大主要特征:内含子延长和重复序列扩张。与近缘物种相比,H. gigas的内含子长度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重复序列的插入,尤其是串联重复和长散在重复序列(LINEs)转座子。H. gigas基因组中71.98%为重复序列,主要为串联重复,占到基因组的46.03%,显著高于其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基因组相比,H. gigas基因组中长单元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10-100 bp)的比例更高,其比例与无脊椎动物基因组大小正相关。这些重复的产生可能与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有关。 地理隔离塑造了不同钩虾群体的遗传分化 研究团队对马里亚纳海沟的510只(11个群体)、雅浦海沟94只(1个群体)及西菲律宾海盆深渊区的18只(1个群体)H. gigas个体进行了高覆盖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来自马里亚纳海沟11个不同深度(~7000-11000米)群体不存在遗传分化,表明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内的钩虾是一个完全混合的群体,高静水压不会限制其在海沟内的垂直迁移。而西菲律宾海盆的钩虾群体与马里亚纳海沟的群体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两个海沟间相隔~1500公里,表明地理隔离阻碍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深渊种群动态历史 研究结果显示H. gigas的有效种群在约100万年前经历了一次急剧下降,这与更新世深海温度的大幅波动高度吻合。经过遗传瓶颈后,钩虾群体又经历了种群扩张。这一结果说明,更新世时期大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可能不仅造成了陆地动物的大规模灭绝,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深海甚至深渊动物。 宿主-微生物协同合作适应深渊极端环境 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整合分析揭示了H.gigas与共生菌的协同合作可能是钩虾适应深渊极高静水压和食物匮乏环境的关键。 氧化三甲胺(TMAO)是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在渗透压调节以及在高静水压条件下维持细胞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发现,随着深度增加,钩虾肠道内容物中TMAO浓度显著升高,体组织中也呈现类似趋势。钩虾自身编码fmo3基因,可将三甲胺(TMA)转化为TMAO。而其优势共生菌Psychomonas的基因组中携带cutC和cutD基因簇,可将胆碱分解为TMA;同时拥有torYZ操纵子,可以将TMAO还原为TMA,从而调控宿主体内的TMAO浓度,形成动态平衡。 极低的生产力和有限的食物被认为是制约深海生物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推测H. gigas可能具备消化木质碎屑的能力。本研究在H.gigas基因组中发现了4种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可以将纤维素初步分解为纤维二糖;在共生菌Psychomonas中发现了纤维二糖酶、celB基因和磷酸纤维二糖酶,负责将纤维二糖进一步转化为D-葡萄糖,从而形成完整的纤维素代谢通路。这一机制可能最终促使H.gigas能够高效利用深渊食物资源,从而使其在食物匮乏的深渊海沟中成为一大优势类群。 目前,理解动物如何适应深渊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本研究中获得的H. gigas的基因组是全球已发表的“最深”的动物基因组,基于群体研究产出的数据量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针对单一海洋物种的重测序,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以及“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D)”支持。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张海滨为文章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刘君、周洋以及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孙帅、郭群飞、孟亮、陈建威、向薛雁为共同第一作者,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范广益、刘姗姗、徐讯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 10.1016/j.cell.2025.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