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端粒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发明]》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8
  • 一种短端粒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发明]


    申请号:CN202211323532.X


    申请日:2022.10.27


    国家/省市:84(南京)


    公开号:CN115530122A


    公开日:2022.12.30


    授权公告号:


    授权公告日:无


    主分类号:A01K67/02  


    分类号:A01K67/02


    申请人:南京医科大学  


    申请人地址:211166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发明人:胡志斌  沈洪兵  王铖  顾亚云  戴俊程  


    当前权利人:南京医科大学  


    代理人:傅婷婷;徐冬涛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范畴分类:


    当前状态:审中


    摘要: 本发明属于动物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短端粒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小鼠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后再移植进入代孕母鼠体内进行发育,进而产出短端粒小鼠。本发明无需基因编辑、造模周期短、效果可靠稳定,通过改变胚胎移植时期的环境,影响胚胎端粒延长过程从而成功构建短端粒子代模型,并且对母鼠繁殖率无显著影响。因此,本发明可以为探索端粒缩短的机制、研究衰老等端粒相关表型提供短端粒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主权利要求: 1.一种短端粒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小鼠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移植进入代孕母鼠体内进行发育,进而产出短端粒小鼠。

  • 原文来源:https://cprs.patentstar.com.cn/Search/Detail?ANE=9BIC2CAA4CAA9GIH7CEA9EGC4ABA9BGA9HEF9FDE6ADA9BIC
相关报告
  • 《一种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CN110999865A 一种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将来源于继发性甲旁亢病人的甲旁腺组织进行预处理,再将其移植入小鼠体内,构建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本发明所涉及的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为疾病的发展、治疗药物的筛选及疗效的科学评价打下了较好的构建模型基础,采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科学、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小鼠发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也为治疗继发性甲旁亢引发的骨质疏松的药物筛选模型成功构建了一种便捷、快速、准确的判断方法。该构建方法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且具有很高的临床相关性。
  • 《 “一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获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1
    • 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组发明专利“一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该专利同时也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专利优秀奖。 该专利技术提供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实现原理为利用TALEN技术构建敲除了免疫相关基因的受精卵,后将获得的受精卵移植到健康的假孕雌鼠体内,通过后代自交的方式扩大种群,以获得特定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利用本发明可将建立小鼠模型的方法由原先的两年缩短到两个月,并可在不同的免疫缺陷小鼠背景上进行进一步的基因敲除,获得免疫缺陷程度更高的小鼠模型。 本专利技术的成功研发,解决了现有的建立免疫缺陷小鼠品系周期漫长和背景不纯的技术缺陷,冲破了美国和日本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利用此发明构建的多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现已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为我国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为药物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手段。 获奖专利研发的NSI品系是目前国际上免疫缺陷程度最高的小鼠品系之一。李鹏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NSI免疫缺陷小鼠构建了多种人源化小鼠模型,包括造血系统和肝脏代谢系统人源化小鼠,以及肺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胃癌、食管癌、鼻咽癌、胰腺癌等种肿瘤PDX(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推进了我国人源化小鼠领域研究,是我国科研影响最大、原代肿瘤覆盖范围最广的人源化模型平台,并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