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全球首创热复合飞叠技术,实现储能短刀电芯高效高质量生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0
  • 当前,储能行业洗牌迹象日益明显。上一代电芯的性能、成本濒临极限,下一代“大容量”趋势下、研发制造将受瓶颈制约,企业弯道超车机会悄悄来临。

    储能向“大”而生 刀片横向切入市场

    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之下,储能装机量和技术都在迈入新平台,储能企业也就此迈入技术、研发实力全面比拼新阶段。

    随着众多采用5MWh储能系统的项目成功投运,储能行业已经步入了300+Ah电芯后时代。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电芯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多家企业推出了500+Ah以上、甚至700+Ah的储能大电芯。

    在储能电芯向“大”而生的道路上,电池安全风险正在提高。也许,这也正是电池领域全面洗牌的起点。

    以当前储能电池标准化产品来说,同样的尺寸下,314Ah的温度比280Ah电芯温升更加明显,这意味着电芯热失控的风险加大。而在目前的生产技术下,大容量必然意味着尺寸也做越大,那么电芯中心点的温度将会更高、热管理更难以控制。

    “储能未来最需要的,是更安全的、性能更高的电芯,未来市场空间更大的电芯。”其中更高的性能,就是需要符合当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需求,蜂巢能源杨红新表示。

    为了满足行业降本,蜂巢能源也在探索如何在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实现更高能量密度。为此,在2021年进入储能市场之时,蜂巢能源就选择了500mm长度、215mm高的最佳尺寸,定向开发了刀片形状储能专用电芯,开辟了非标电池产品路线。

    采用这种短刀电池所打造的储能系统,不仅可以省去Pack结构零部件、降低用料成本,也推动了整体项目占地面积和初始投资成本的下降。

    而短刀电池不仅是外观的改变,其制造工艺也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为此,蜂巢能源以其独创的热复合飞叠技术,找到了储能电芯的发展方向。

    从需求端定义储能方向

    “储能大电芯的未来,一定是叠片技术;而叠片的未来,一定是热复合飞叠技术。”


    作为一款非标产品,若要真正实现量产应用,往往付出的要比常规标准产品更多。而蜂巢能源蜂巢能源全球首创的的第三代叠片机——热复合飞叠技术,使得大容量的长刀储能电池得以量产,并已经成功推动储能电芯研发到了第三代。

    在蜂巢能源的储能电池专属产线——四川成都基地,成功孵化除了蜂巢能源三代储能产品:首代325Ah电芯,当前正在量产交付的350Ah,以及下一代770Ah大电芯。

    蜂巢能源杨红新指出,客户端对储能电池的需求无非三点,第一是成本;第二是安全;第三是性能。而蜂巢的储能电芯也是从满足这三个方向定向开发。

    首先,同样是300+Ah储能大电芯,蜂巢能源目前已量产的350Ah储能电芯,可以令20尺储能系统箱单箱容量高达6.9MWh,比现在市面广泛应用的5MWh储能系统成本降低5%,占地面积可以降低28%,为业主带来一次性投资成本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因而也赢得海内外客户的订单。目前除了上海某大数据中心已经成功落地应用外,欧洲亚洲多个海外国家都在积极洽谈中,尤其是以充分市场化竞争著称的海外储能市场,他们对蜂巢能源的认可,也印证了短刀储能电池的先进性。

    其次,储能安全更是业内电芯最底层需求。这也正是蜂巢能源短刀电池优势所在。据了解,目前方形电池生产仍以卷绕为主,而卷绕式生产出来的电池边角可能发生褶皱,这些褶皱在反复充放电后会带来析锂、局部高温等现象,继而加大热失控风险。而蜂巢所采用的叠片技术生产短刀电池拥有更好的散热和应力释放效果,因此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再次,若要打开市场量产应用机会,产品性能一定要过硬。储能收益要随着储能调用率的提升而增长,若没有良好的响应速度、没有更好的循环使用寿命,或者全生命周期的吞吐电量转换效率低,那么储能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只有这种短刀的形式,才可以实现系统端上下双层液冷设计,对比传统的71173方形尺寸温度降低8度,温控效果优异。如此全生命周期的吞吐电量、循环寿命可提升10%。而一旦电芯发生单体热失控,水冷系统可以快速打开至最大容量,快速把温度带走,避免发生热扩散影响其他电芯,把热失控的危险控制在一颗电芯内。

    蜂巢能源杨红新认为,只要储能未来是向大而生的,蜂巢能源目前已研发出最新款770Ah超大容量储能电芯,预计将在明年二季度末左右在成都基地量产。而这一电芯的厚度是350Ah电芯的两倍,若要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生产,那么最高效率最安全的可能就一定是热复合叠片技术。

    制造端定义储能智能制造 热复合飞叠或成主流

    “开发出领先的产品只是第一步,成功的把产品制造出来才是更重要的。”杨红新表示。

    在短刀电池研发之初,业内并没有飞叠技术经验可以借鉴,彼时蜂巢能源的刀片电池面临着制造效率、制造成本一系列的挑战。

    如今大容量、大尺寸的储能电芯趋势下,在蜂巢能源看来,传统的卷绕是不可取的。它在电芯温度控制面临困境、给电芯本体带来安全隐患。而且随着尺寸变大,即使是飞叠技术,很多生产设备台面无法匹配,也会被生产效率困住产能。

    而为了满足350Ah储能电芯的特殊使用环境,蜂巢能源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设备,并搭配AI人工智能检测技术,推动了热复合叠片技术走向成熟,将产线自动化率提升到95%以上。

    据了解,此前的Z字飞叠技术可能需要3到4台设备才能够完成生产,而蜂巢能源以“四合一”的高度集成,将几台设备功能整合到一台设备中,正极、负极和隔膜一次性完全切片堆叠,显著提高了叠片效率和产品质量,也降低了检测等设备配置成本。

    电芯的直焊制造工艺业省掉了很多的连接片、结构更加简单制造业更加容易,每片飞叠速度在0.2到0.25秒左右。而且热复合叠片机采用单方向输送,其速度和张力更加稳定,应力释放效果更好,隔膜平整度更高,也意味着电芯内部更稳定、可靠性也得到提升。

    热复合叠片5分钟左右热压后,通过热切给隔膜热封边、无需侧边贴胶,令隔膜有更好的表面平整度、更好的粘接性能、更好的可靠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此外,为了保障储能产品将来的高可靠性长寿命,蜂巢能源通过在产线配置832台CCD摄像机和Hi-pot在线检测装置,搭配先进的应用AI算法的视觉检测技术,以超过1200个质量控制点,可以定位对其精度和纠偏精度可分别控制在±0.3㎜、±0.2㎜以内,实时监测识别和剔除不良品,解决电芯隔膜褶皱、对齐度不良等制造痛点,实现了生产过程100%缺陷不良检测。


    目前在成都基地,蜂巢能源共有四条产线,而每条产线240个工人在两班倒模式下,可实现每个工人每年生产1.6万颗电芯的能力。对比业内的一线储能产线。

    综合硬件和软件的全面自研能力,蜂巢能源推动了这种热复合飞叠技术的大规模导入,提升了储能电芯的生产效率,也构筑了蜂巢能源储能电芯在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竞争力。

    目前,储能产业化转型期已经来临,很多企业其实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结合产品研发和设备自研技术,蜂巢能源也许有机会凭借其全球化市场布局,在储能发展新阶段打开新格局。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8970.html
相关报告
  • 《揭秘蜂巢能源成都工厂:见证全球最先进的储能短刀飞叠热复合产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3
    • 9月12日,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以第一视角走进蜂巢能源储能生产基地——成都工厂,并首次对外披露了公司为何要走储能产品“非标”路线,L500短刀储能电芯获得国内外主流储能集成商、业主认可的原因,以及储能的未来为何一定是叠片,而叠片的未来为何会沿着热复合工艺迭代? “三世同堂”:成都基地已布局三代短刀储能电芯 在探厂中,杨红新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目前蜂巢能源成都基地已布局的三代短刀储能电芯。 其中,第一代为325Ah的磷酸铁锂短刀叠片产品,循环寿命超过12000次+;第二代短刀叠片储能电芯,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容量达到350Ah,可以帮助20尺储能舱实现6.9MWh的超大容量;同时公司还研发了第三代储能电芯——770Ah超大容量储能电芯,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在成都基地量产。 蜂巢能源一次性规划的三代产品,全部使用了公司在行业首创的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目前,蜂巢能源容量为325Ah的L500短刀储能专用电芯已经应用在协鑫集团“鑫宇+”大储集成产品,单标准20尺储能舱可实现储能容量达到6MWh。近日,中车株洲所与蜂巢能源就储能超大容量电芯进行了合作签约,未来蜂巢能源将为中车株洲所CESS-4.0储能系统提供全新一代超大容量叠片储能电芯。 工艺创新:热复合叠片是储能电芯的最优解 “在好的产品研发出来后,如何高质量的制造出来是关键”。 为了保证电池的品质,蜂巢能源成都基地350Ah储能电芯工厂完全按照灯塔工厂设计,具备高度智能化、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无人化,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超过了95%。 在工厂探访中,杨红新介绍称,蜂巢能源储能工厂已经实现了无人化生产,采用了多工序集成工艺,率先在行业达到极简化生产,“其好处是投资成本更低、能耗更低,对应的制造成本也更低;另外,工序集成减少了电芯极片在生产环节的移动次数,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更高。” 在现场可以看到,涂布环节上下料全部由AGV完成,运输效率大大提升,全程无人工接触,极片更安全;产线采用了CCD在线监测功能,针对涂布速度、面密度等做到了24小时监控,确保每一片极片质量全部达到标准。 蜂巢能源储能电池产线还引入了832台CCD摄像机进行全工序的缺陷检测,质量控制点超过1200个,实现了生产过程100%缺陷不良检测,不让任何的不良品流出。 在关键工序叠片环节,蜂巢能源采用全球首创的热复合飞叠技术。 据介绍,热复合通过把隔膜和负极复合到一起,解决了传统叠片的隔膜掉粉、褶皱问题。热复合后的极片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也不需要胶带粘贴。 热复合飞叠技术是蜂巢能源在动力短刀电池成功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叠片效率慢、良率低的难题,在安全、长寿命、快充等核心参数不仅优于卷绕,对比行业其他叠片技术,也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技术突破,大批量的生产实践验证,以及市场端反馈,蜂巢能源认为叠片的未来一定是热复合叠片。 打破传统:短刀储能电芯是20尺储能舱的最优解 当前,市场主流储能电芯仍然是基于早前从商用车直接拿来“借用”的71*173尺寸规格的280Ah或314Ah电芯,且多数储能电芯企业仍然基于该尺寸进行产品迭代。 “我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研判,还是决定选择一条正确但可能很艰难的道路,”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从储能系统和场景应用的底层逻辑出发,进行正向开发设计,认为储能未来最需要的电芯,一定是可以满足系统集成更安全、成组效率更高,以及可以持续迭代升级、潜力更大的电芯。 基于此,蜂巢能源从安全、系统集成、成组效率、降本等维度正向推导,认为长度500mm、高度215mm,基于叠片工艺的L500短刀储能电芯是20尺储能舱的最优解。 作为完全针对储能应用场景正向开发的产品,蜂巢能源L500短刀储能电芯在成本、安全、性能等维度均较目前主流储能电芯有优势,并能为用户创造更多收益。 成本端,基于350Ah的L500短刀储能电芯,可以实现单20尺集装箱容量达到6.9MWh,较目前主流的5MWh集装箱,系统成本可以降低5%,占地面积可以降低28%,降低储能初始购置成本和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 安全端,传统的卷绕工艺在处理较长极片时,卷绕速度和张力控制较为复杂和不可控,另外,放电过程中极组的圆角膨胀应力不均。卷绕结构很容易产生极片褶皱,从而导致负极片析锂等安全问题。而叠片则无此问题。 性能方面,储能电芯的性能表现,除了高安全外,循环寿命已经成为各家竞争的关键之一,其决定了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吞吐电量。 蜂巢能源采用叠片工艺,叠片结构为每层一个极耳,内阻优于卷绕;其次,L型短刀电芯薄,叠加两侧出极耳产热分散,温升低,温度分布更均匀,且L型电芯发热功率低,单颗电芯发热温度低,使得电芯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 在系统端,L500短刀储能电芯可以实现在系统端上下双层液冷,较传统的71*173尺寸电芯内部温差降低8度,循环寿命提升10%。 值得一提的是,热复合独有的封边设计,还可以储存2%电解液,进而延长电芯的循环寿命。 基于叠片工艺和热复合技术,蜂巢能源储能电芯有着优异的循环、安全性能,而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全生命周期更大的吞吐电量,可以为用户创造更多的收益。 储能电芯的逻辑是“向大而生”,电芯越大,成本越低,系统集成效率越高。叠片在储能电芯开发上具有先天优势,蜂巢能源作为全球叠片工艺的引领者,并独创了热复合技术,不断引领大容量电芯迭代方向,并获得行业头部集成商极高的认可度。相信,未来随着储能电芯批量化交付,蜂巢能源在全球储能市场份额将快速提升。
  • 《能量密度赶上锂电池 蜂巢能源二代短刀片电池明年量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蜂巢能源宣布,第二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池完成开发,预计将于明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蜂巢能源二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池规格与上一代相同,长度为600毫米,但是单体容量提升至196Ah,能量密度超过185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430wh/L,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磷酸铁锂电池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一直是最大的短板,而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片电池能做到185wh/kg,已经赶上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三元锂电池了,着实表现优秀。 蜂巢能源官方表示,基于该电芯可以实现A级车550km的续航里程,并可以实现在高能量密度下1.6C快充,30 分钟即可充电 80%。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工信部近期发布的“能量型动力电池项目单体能量密度应≥180Wh/kg”的指标,对于坚持技术创新的头部企业而言是可以达到,但对于技术落后的电池企业来说,就会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蜂巢能源正在规划新建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中,能量密度都将达到180wh/kg 以上。 按照规划,蜂巢能源将在在建及规划中的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全面导入AI工厂建设规划。 其目前实现量产的无钴电池和第一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芯都是采用的车规级AI智能智造标准,使用先进的AI生产线,确保产能的优质性和产品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