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氢能源存进“万能之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氢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供电供暖等领域,都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代表着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闫慧忠 包头稀土研究院技术专家

    记者1月10日从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该区中科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轩达)建立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连续稳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控制体系,产品受到多家国内知名动力电池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并已初步形成规模供应。

    “目前我们建立的生产线年产能为200吨,材料选用燕山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合金制备技术,通过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相结构与电化学储氢性能间的匹配关系,优化合金结构特性,开发出不同优势性能的稀土镁镍合金新产品。”中科轩达生产技术部部长肖明介绍。

    技术研发带头人、燕山大学教授韩树民表示,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线的投入运营,是新材料研发制备技术与氢能源应用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也是未来我国氢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展氢能源应对生态危机

    能源危机是本世纪中叶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据统计,若按目前的水平开采世界已探明的能源,煤炭资源可开采100年,石油可开采30—40年,天然气可开采50—60年。

    另一方面,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石化能源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荒漠化等诸多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国家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事实上,目前的新能源交通工具,主要还是来自基于火力发电的电能。下一步,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发展氢能尤其是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发展零污染低碳交通的必然选择。”包头稀土研究院技术专家闫慧忠说。

    据闫慧忠介绍,氢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供电供暖等领域,都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代表着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我国氢气资源丰富,发展氢能源具有先天优势。目前国内氢气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已经开始发展煤制氢产业;此外,丰富的风电、光电、水电等资源,未来都可以用来进行水电解制氢。

    “我国氢能源产业相关技术,尤其是燃料电池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家及相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统筹规划,以推进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肖明说,储氢材料技术创新面临重要发展机遇,而稀土系储氢材料是目前生产工艺最成熟、产业规模最大的固态储氢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可作为氢能实现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手段。

    储氢技术高歌猛进

    氢能源从生产到利用的过程中,储氢技术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桥梁。

    肖明介绍,目前国内运用的主要储氢方式为固态储氢,即通过物理或者化学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存储于固态储氢材料介质中。这种新型储氢技术因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储运方便、安全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

    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池是以贮氢合金为负极材料的新型二次电池,被誉为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耐过充放电、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便携设备上。然而,自放电率较高的问题,也给这种电池的实际应用造成了一定困难。

    依托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雄厚的产业技术基础,中科轩达自2000年开始对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的制备技术、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这类合金的特殊超堆垛结构的生成机理和电化学特性,指出了不同类型相结构的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氢原子的存在状态、分布和进出行为的差异,以及对其结构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韩树民表示,近几年来,13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已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8件,获得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揭示了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相结构转变规律、生成条件及其对储氢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研发团队通过改进金属镁加料方式和生产工艺,还实现了合金规模化生产要求的精确控制和安全操作,所制备合金电化学容量大于360毫安/每克、寿命可达到500次循环以上,并且合金在功率性能、低温性能和低自放电性能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特性,比目前已商业化的混合稀土合金电极材料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和更高的性价比。

    业内专家表示,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可以显著提高镍氢电池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可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储能、通信基站储备电源等领域。

    创新储氢材料提高性价比

    储氢技术创新高歌猛进,储氢材料的创新也在大步奔跑。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具体步骤中,氢能和储能均位列“四大产业集群”。“我们将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新能源制氢,配套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建设加氢设施、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推进氢能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同时统筹全区储能发展,推动正负极关键材料以及隔膜、电解液、逆变器等核心组件的装备制造,推进储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储能产业集群。”内蒙古能源局局长助理李理表示。

    韩树民分析说,随着国家和各地相关产业的拉动及国际电池生产厂商在中国投资的增多,中国电池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增长速度超过30%以上;同时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出口国之一。因此,电池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的新型绿色能源体系。在此背景下,稀土型储氢材料大有可为、风光无限。

    韩树民表示,某些过渡族金属、合金以及金属间化合物,在常温常压(附近)下与氢反应,成为合金氢化物,这种材料可以贮存比自身体积大1000—3000倍的氢,通过加热或减压将贮存的氢气放出;通过冷却或加压又再次将氢气吸收于合金中。

    “生产线建成之后,这种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储氢合金将迅速应用于储氢材料中,它较以往的储氢合金最大的优势是容量提高,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低温性和较宽的温差范围,可在零下40摄氏度正常使用。”肖明介绍。

    这种新型材料主要以镍和稀土金属为生产原料,使用的生产原料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轻稀土金属,也就是我国在全球储量最为丰富的镧、铈元素。因此,该材料实现国产化,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而且就地消化了我国北方稀土生产的镧、铈,提高了稀土材料的附加值。

    产业背景

    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全球氢能布局正在加速,从能源发展规律和影响变量来看,氢能产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氢能产业将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huagong/2021/01/19/detail_202101198890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神秘石油库存可能是市场的 '万能卡'》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6-09-30
    • 中国股市的石油储量可能会成为"外卡"的全球石油价格和市场动态,根据石油专家。 低油价储备原油 (SPR) 政府控制的战略石油储备的中国一直在利用。实际上,这是紧急石油储备,维护由国家能源安全和防护的石油冲击威胁、 供应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评世界的 se...
  • 《阳光氢能:迎接能源结构转型之新“氢”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6
    •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外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对于尚未放弃传统能源的企业工业,在全球经济风险骤增的此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而对于提前部署氢能赛道的企业而言,未来数年则将成为发展黄金期。 作为目前国内新能源企业涉足氢能的代表之一,阳光电源成立的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专门研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阳光氢能主要产品为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 深耕能源行业,契合时代发展,风口已至,蓝海在望,阳光氢能或将迎来发展“春天”。 氢能产业结构的“灰”“蓝”“绿”。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目前全球制氢的方式主要有:煤制氢(国内主要模式)、天然气制氢(全球主要模式)以及绿色能源制氢,以及甲醇重整制氢等。 同时,根据制氢全过程的低碳、清洁程度,不同制氢技术制得的氢气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以煤灰和天然气等碳基能源制备的氢称之为灰氢,也是当前全球主要制氢产能,获取成本低但制作过程中碳排放高。蓝氢是在灰氢的制备过程采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相关技术支撑,实现零碳排放;绿氢是指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水电解制氢,可实现制氢的无碳、绿色。两者的劣势都是成本更高。 目前,在氢气制备方面,我国氢气年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 按照《规划》部署,到2035年,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能源结构中氢能产业的占比一跃提升必将为以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绿氢行业带来更多关注和机遇。 创新技术双线制氢 “让绿电制氢更高效”   阳光氢能产品图集 能源市场的竞逐注定是企业战略布局高度与科技创新投入的厮杀。氢能行业方兴未艾,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想要在制氢行业中突出重围绝非易事,为此,阳光氢能从产品技术、科技研发、人才团队、项目建设等方面多点布局,为抢占市场份额领跑行业创造更多机会。 产品技术方面,阳光氢能坚持“双线制氢”并叠加科技赋能。据悉,阳光氢能目前已拥有碱性水电解制氢和PEM电解制氢两种技术路线。同步开发的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可提供一站式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契合可再生能源快速波动特性,综合实现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冶金等场景下的多元应用。 而在科研与人才方面,阳光氢能自成立始,坚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双驱动战略,打造了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队伍,主导和参与制定多个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00多项,建成国内领先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同时,阳光氢能始终保持与国内高等院校的密切交流,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系列研究合作。 针对制氢重要设备电解槽,阳光氢能特设材料研究实验室,配备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荧光光谱仪、体视显微镜、隔膜电阻率测试仪等设备,用以对电解槽核心材料进行性能研究、分析评价及先进技术跟踪。通过材料和设计创新,阳光氢能在电解槽性能难题的研究上逐个突破,实现了核心性能指标的提升。 伴随一批优质项目落地,阳光氢能的产品在各大风电、光伏制氢项目中得到应用,推动“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优势”。2021年,阳光氢能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交付吉林白城,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氢谷”;2022年,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合作的国内首座(国网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项目投运,对氢能参与储能调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同年,为内蒙古综合能源站项目提供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为宁夏等地项目提供200标方PEM制氢装置。2022年12月底,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产氢成功,顺利产出99.999%高纯度氢气。该项目采用阳光氢能领先的PEM电解制氢技术,将为国内首个500kw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艇提供制氢加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制氢成本高这一限制,阳光氢能提出的“让绿电制氢更高效”发展目标,不断在制氢系统、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等方面提升其性能和效率。阳光氢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阳光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绿氢领域,持续提升产品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价值。” 在改变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时代背景下,氢能将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承担起更大的作用和效果。对标“成为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全球引领者”的目标,阳光氢能正在不断积蓄势能,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