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战略配置" 项目2017年度交流会在京举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2
  • 2017年12月20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国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战略配置”2017年度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裴志勇处长及中国工程院杨志峰院士等相关领域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家项目承担与参与单位的领导、课题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百余人。会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原园副院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教高系统介绍了2017年度项目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课题组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方面情况。裴志勇处长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项目后续工作及预期成果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针对各课题已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一致认为一致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当前国内外水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项目科学意义重大,实践需求迫切,项目启动以来,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丰富成果,建议在继续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国家新形势新要求,力争多出能真正应用于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的科研成果。王建华教高和李原园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并根据专家意见,安排布置了项目后续实施工作,针对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科技部优先启动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中,“国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战略配置”项目于2016年7月立项实施。该项目针对我国面临的复杂水资源问题,以形成一整套支撑我国在2030年消除水资源严重超载区、2050年消除一般超载区、全面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的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理论技术方法及方案措施建议,并被国家采纳应用为目标。

相关报告
  •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26
    • 2017-06-25 作者: 焦思颖 张晏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 .   为纪念第27个全国土地日,6月23日,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联合在京举办“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家座谈会,召集业内资深专家围绕“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集思广益、积极贡献真知灼见。   与会专家在座谈中表达了共识,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基础。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土地整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要树立生态国土理念,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均衡实现土地多功能可持续利用。要以国土资源承载力为底线,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从源头引领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在发言中提出三条建议:要坚定绿色发展的自觉和自信——党中央、国务院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起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和行动体系,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因。新形势下,我们应当自觉承担起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作用和优势——一方面,土地利用逐步进入以存量为主的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逐步通过流量优化空间布局,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在资源开发方面,要突出绿色、循环和低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要尽快落实国土空间绿色治理的制度和行动——加快形成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权威成果,将其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用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成果,更好地服务全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类空间规划和绿色发展;要加快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不仅增加耕地数量,更要改善包括耕地在内的大生态系统;要加快构建信息化平台,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要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   座谈会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所长、研究员贾克敬,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荣,北京大学教授李双成,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白中科,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黄贤金,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冯淑怡,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范树印,中国土地学会副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安录等,围绕土地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绿色发展等主题,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 《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第六次年度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本站讯 11月7日至8日,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第六次年度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加强水治理,促进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主题,开展高层对话,交流治水思路,分享实践成果,共商互惠合作。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出席对话会并致辞,副部长田学斌主持会议。芬兰外贸与发展部部长维罗莱宁,葡萄牙环境部国务秘书马丁斯,欧盟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胡克定,瑞典、荷兰、法国等国驻华使节在对话会上分别致辞。来自中国和欧洲10余个国家的200多名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水利企业及驻华使馆的代表参加会议。 鄂竟平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欧洲各国水利同行表示欢迎,对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欧盟成员国表示感谢。他指出,对话会在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时,本次会议是水利部机构改革之后首次与欧方共同举办的高层活动,具有承前启后、引领未来的重要意义。 鄂竟平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资源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球水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保障水安全、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中国政府把水资源节约保护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把治水摆在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新时代中国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鄂竟平指出,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中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治水的总基调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部将重点抓好节水优先,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抓好空间均衡,坚持以水定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抓好系统治理,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草结合起来,实现治理目标、措施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抓好两手发力,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鄂竟平表示,中国和欧洲是全球治水领域的两支重要力量,双方在水资源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球水伙伴关系做出了示范。中国水利部愿与欧洲各国继续加强治水理念交流、深化商务技术合作、强化交流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双方合作水平,有效应对全球水危机,为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新贡献。 维罗莱宁介绍了中国与芬兰在水源保护、水利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展的广泛合作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进一步加强中芬在水领域的全面合作。 马丁斯强调了水资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葡萄牙水治理的经验,期待能与中国科研机构、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胡克定在致辞中表示,中欧双方十分关注水生态和水安全问题,水资源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欧盟将继续大力支持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期待双方能有更多的政策、商务和技术合作。 荷兰驻华大使高文博、瑞典驻华大使林戴安、法国驻华公使理查德在致辞中分别回顾了各自国家与中国的水利合作情况,高度评价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在推动中欧水利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期待在平台框架下,中欧水利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葡萄牙环境部国务秘书顾问西蒙尼·皮奥、瑞典海洋与水资源管理署代理署长安娜·约伯恩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理论与实践》《欧盟生态流量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从河源到海洋》的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签署了欧盟伙伴关系工具相关项目合作协议。 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建立于2012年,旨在促进水行业的政策对话、科研协作和商务发展。第六次年度高层对话会为期2天,围绕主题设立多个分论坛,探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等议题,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相互启迪、凝聚共识、增进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