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增效,聚焦绿色肥料创新与应用-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侧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12
  • “这次国际会议上,有个国外供应商非常认可我们的技术,希望可以合作开发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肥料产品,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商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张丽莉说。

    张丽莉提到的国际会议是9月4日至7日在临沂召开的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大会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和沈阳生态所联合主办。来自全球肥料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契机。

    “大会不仅设有学术交流报告,还有企业参观调研环节,让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和工艺,挖掘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有利于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表示,现场调研对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用量减少 效益增加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研究发现,过量的化肥使用不仅会给土壤和环境造成负担,也会对粮食的增产起到不利影响。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其中土壤酸化就是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徐明岗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氮肥,使土壤产生更多的氢离子,导致土壤出现酸化。土壤酸化不仅发生在南方的红壤地区,还发生在东北黑土区和山东胶东地区。”

    为了防控土壤退化,徐明岗团队在30年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的基础上,建成一张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田土壤质量野外站监测网络,获得监测数据150万条,积累土壤样品9万个。

    利用上述监测网络,徐明岗团队不仅揭示了红壤农田酸化过程,还开发了红壤酸化分类防控技术;探明化学氮肥对酸化贡献率达66%以上,以此开发的氮肥增效控酸关键技术使控酸效率提高30%以上。

    徐明岗在田间查看土壤。受访者供图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化肥用量减下来,质量效益也要跟上去。欧盟和美国通过建立限量标准有机替代,使用绿色防控自动化、秸秆还田、健全法律法规、征收使用税等方式来减量增质增效。

    我国应该如何使化肥减量增效呢?徐明岗团队找到的解决方法是有机肥。

    “使用有机肥对防控土壤酸化的效果特别好。”徐明岗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研究发现,如果继续使用传统化肥,红壤经过10-15年时间的耕种后,由于土壤酸化导致作物产量可能会降低10%~20%。当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的比例达到35%左右的时候,既能保持粮食高产,又能防止土壤酸化。”

    目前,徐明岗团队已经在江西和湖南等地先后推广有机肥,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土壤肥力的诊断。

    “对农民来说,既要简单实用,又要经济效益,所以我们现在的推广兼顾有机肥和无机肥,希望帮助农民找到一个合理的施肥模式,实现减量增效。”徐明岗说。

    技术创新 肥力提升

    参会专家学者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土壤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开出合理施肥模式的“药方”,另一方面围绕肥料本身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实现肥料产业和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大家根据各自团队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交流。

    沈阳生态所有一支科研团队聚焦于肥料增效方面的研究多年,并开发出稳定性肥料。自2007年以来,沈阳生态所与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是施可丰)合作建立我国首个百万吨长效缓释复合肥生产基地,沈阳生态所已先后与48家肥料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

    “传统肥料存在氮元素流失快、吸收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通过添加氮素抑制剂和其他功能性添加剂,有效延缓肥料中氮素的释放,减少氮素的流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研发的新型肥料不仅延长肥效期,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广至全国22个省,累计应用面积1.2亿亩,提升作物产量8%-10%。

    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张丽莉团队开发出具有双重功能的绿色抑制剂新材料和抑制剂保护技术,弥补了脲酶抑制剂作用时间短,单一硝化抑制剂的技术弊端,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如果使用我们研发的这款双效抑制剂材料,可以让同类产品每吨肥料的添加成本由300元降至65元,这是在肥料领域的一项创新。”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技术产品前后研发历时近8年,目前有待开展中试研究和工艺定型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同时,针对磷肥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施肥后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的问题,张丽莉团队联合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开发出磷素促进移动技术的解决方案。

    “磷素促进移动技术基于大分子裹挟功能,通过使用多聚长链聚合物和有机酸小分子片段作为高效营养运输和活化载体,并结合土壤改良剂,有效防止磷与钙、铝形成难溶性盐,从而保持磷的水溶性。”张丽莉介绍,该技术不仅防止了磷的固持,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还显著提升了磷肥的利用效率。

    据悉,这项技术已在施可丰的新疆基地成功实现产业化,为解决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肥料材料的研发有别于其他材料,应用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户的认知。”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每年都会专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更多农户了解和使用我们的产品,只有农户用上这些产品,才能够实实在在减少肥料的用量,提高作物的产量,减少环境的污染。”

    张丽莉查看技术应用后的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 合理施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和41.8%,总量下降、效率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中国科学报》从主办方获悉,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集中展示了来自全球的最新肥料科技成果,特别是在绿色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料、生物碳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和增值肥料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对加速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技术的转移与本土化创新、推动中国肥料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于1933年在意大利罗马成立,是目前肥料行业仅有的两个非盈利性国际组织之一。2019年9月后,国际肥料科学中心总部由德国迁移到中国,沈阳生态所为该中心挂靠单位。

    “国外在肥料使用方面,比较注重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寻求养分的循环利用,这点挺值得我们学习的。”张丽莉表示,“保证粮食产量是我们肥料研究的第一要务,国外同行的研究则注重追求品质和环境保护。”

    “这次大会我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也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徐明岗说,“我国肥料的发展才走过40多年,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领跑地位,比如我国的控释肥、增效肥等。”

    徐明岗还指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力种植不同作物,并有针对性地施用专用肥料,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9/529647.shtm
相关报告
  • 《中国新型缓控释肥料市场现状及其应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占农业生产总支出的 50%。 在粮食作物中, 粮食生产的55%归功于化肥的使用,但是高施肥水平导致了较低的化肥利用率,中国的氮肥利用率仅为30% - 50%,钾肥为35% -50%,磷肥为10% - 25%。氮肥利用率低主要原因为氮肥易挥发、硝化和反硝化等,国外氮肥利用率达到50% - 55%。作物经多次施肥,肥料在根际作物周围积累,从而造成植物根系细胞破坏,形成盐害,破坏了土壤结构,使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同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缓控释肥料一方面可以减缓旱地作物因肥料施用过多,导致土壤板结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协调作物养分的供给,有效地减缓养分释放速度。实践证明,缓控释肥料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肥料的施用次数,促进农药和肥料使用零増长。 全球缓控释肥市场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缓控释肥最大应用市场 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 IFA) 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肥料市值为1556亿美元,而中国肥料市值为570亿美元,占全球肥料市场的37%,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肥料应用市场。报告预计,2018/2019 年世界肥料需求将适度增长,而中国的氮肥和磷肥消费将达到拐点。预计需求将同比增长0. 8%,达到189 Mt,而全球控释肥在未来几年里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据全球智库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控释肥市场为15.6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6.29%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4年底达到21.1 - 39亿美元。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仍将是控释肥最大的市场,整个地区占全球控释肥料市场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预计在整个预测期内仍将是利润最丰厚的地区。就消费量而言,中国是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控释肥消费国,缓控,释肥的使用量占全球使用总量的46%,其次是日本和东盟。从产品类别来看,控释肥分为树脂包衣氮磷钾肥、树脂包衣尿素、硫包衣尿素及包衣微量元素等。其中,2015年硫包衣尿素的需求量为140万吨,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50万吨。从应用作物来看,谷物仍然是控释肥最重要的应用作物,因为它们是亚太新兴经济体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加、政策支持,通过有效利用化肥来增加产量,这些因素有望进一步推动这些作物对控释肥的需求。 中国新型肥料快速发展 缓控释肥成主要发展方向 资料显示,过去十年,中国的新型肥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从事各类新型肥料生产的企业达2000多家,占到全国肥料生产企业总数的30%,产业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年产值超过160亿元。新型肥料正成为中国肥料市场的主力军。从类别上来看,目前中国的新型肥料主要分为功能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肥料、微生物肥料和水溶性肥料等五大类。据统计,2017年中国新型肥料总产量为3700 - 4100万吨,应用面积达10亿亩左右,其中缓控释肥的产量为100 - 1200万吨/年 (主要是添加缓控释肥的复合肥,如果按照纯品来计算,估计在300 - 360万吨),占中国新型肥料总产量的27%。缓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省时、省工的新型肥料,历经十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缓控释肥将是实现中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方面尤为明显。长效肥料用在根际施肥才更能把握肥料的利用率。目前常规肥料仍强调大面积的表面撒施,对于老龄化的劳动力的工作负担极重。尤其是山地施肥更为不便。新型复合肥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大量减少了劳动成本,转嫁回农户手里即是增收。因此,未来的中国新型肥料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保守估计,未来十年缓控释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 - 15%之间,到2025年,中国缓控释肥产量将达到755- 1126万吨,产值约211 - 315亿元。对于化肥行业自身,传统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效益低下,亟须进行产品升级,而缓控释肥鉴于其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毫无疑问是氮肥、磷肥等传统肥料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相当一批氮肥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缓控释肥生产线。此外,近些年来,以金正大等为代表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主动与上游氮肥、磷肥企业开展产能合作,向上游企业输出技术、品牌、渠道、服务,加大了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步伐。相信,中国的缓控释肥市场将日趋成熟,并成为海内外缓控释肥竞争的主战场。
  • 《纳米肥料对作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2-09
    • 虽然化肥提高了作物的生产力,但它们造成了土壤矿物质含量的不平衡,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区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它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未来几代消费者的遗传突变。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农业部门的需求,使研究人员警惕农民过度使用化肥。纳米肥料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方法,可以确保高产和土壤恢复。 为什么纳米肥料的使用比传统肥料更好? 纳米粒子的独特特性,如高吸附能力、增加的表面体积比和靶向释放动力学,使其成为潜在的植物生长促进剂。 由于这些特征,纳米结构肥料可以作为一种向植物输送养分的智能系统。与传统肥料相比,纳米肥料的释放速度非常慢。这种方法改善了营养管理,即提高了营养利用效率,减少了养分渗入地下水。 纳米肥料是专门设计来释放活性成分以应对生物需求和环境压力的。科学家进一步指出,纳米肥料通过改善光合活性、幼苗生长、种子发芽率、氮代谢、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合成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开发有效的纳米配方 纳米制剂或纳米肥料由腐植酸铵、氨、尿素、泥炭、植物废料和其他合成肥料制成。纳米配方的一个例子是纳米氮(N)肥,它是由尿素沉积在氰胺钙上而制备的。 纳米氮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生产力。这被认为是一种极好的化肥替代品,因为它能促进生长,减少环境污染。过度使用常规肥料,化肥淋溶、反硝化、挥发,造成环境污染。 另一种有效的纳米肥料是通过碾磨尿素并将其与不同的生物肥料混合而成。这种纳米肥料能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缓慢而逐渐地释放养分。 纳米肥料的开发采用了机械和生化两种工艺,即通过机械手段将材料磨实以获得纳米颗粒,利用生化技术获得有效的纳米配方。 肥料通常被封装在纳米颗粒中。这种纳米肥料为植物提供了更大的吸收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用纳米材料包封营养物的过程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如下所述 营养粒子表面覆盖一薄层纳米材料(聚合物膜) 在不同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纳米材料中封装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以纳米乳液的形式输送 纳米肥料如何进入植物系统? 研究人员指出,与传统肥料相比,植物根系作为营养物质的入口,对纳米材料(纳米肥料)具有高度多孔性。叶片上的气孔也被报道有利于纳米材料的吸收和进入叶片。 科学家们用蚕豆(蚕豆)进行了实验,以确定纳米颗粒穿透植物系统的效率。他们发现,与大于1.0纳米的纳米颗粒相比,43纳米颗粒能够大量穿透树叶。 据报道,纳米肥料也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传递养分。胞间连丝是大约50 - 60nm大小的纳米通道,用于在细胞间传输离子。碳纳米管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运输和运送货物(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化学物质)到植物的目标部位的有用工具。 在可持续作物发展中使用纳米肥料 科学家认为,纳米锌肥料对植物的旺盛生长(茎部和根系)和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有重要作用。 在之前的研究中,纳米锌肥的改良显著提高了花生的产量。这些纳米肥料还可以提高蔬菜的种子产量。类似地,含有碳纳米管的肥料被报道可以减少发芽的天数。这些纳米肥料还可以促进水稻幼苗根系的发育。 纳米肥料还可以缩短作物周期,提高作物产量。例如,携带NPK(氮、磷、钾)的纳米颗粒对小麦的改性表明粮食产量增加,小麦的作物周期缩短了40天。在玉米种植系统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Nano-Fertilizers的局限性 尽管纳米肥料有助于可持续的作物生产,但在销售之前应该仔细考虑纳米肥料的限制。使用纳米肥料的限制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监测和研究空白。 下面列举了与使用纳米肥料促进可持续作物生产有关的一些缺点。 缺乏纳米肥料风险管理体系 缺乏所需数量的纳米肥料的生产和供应。这限制了纳米肥料作为植物养分来源的更广泛的采用。 纳米肥料的高成本 在制定过程中缺乏标准化。这就导致了同一纳米材料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获批准的纳米肥料制造公司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一些经批准的纳米肥料及其制造商是: 纳米钙(德国AC国际网络有限公司) 纳米微营养品(印度山茂妙亚贸易有限公司) 纳米绿色(印度纳米绿色科学公司) Biozar纳米肥料(伊朗Fanavar Nano-PazhooheshMarkazi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