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增效,聚焦绿色肥料创新与应用-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侧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12
  • “这次国际会议上,有个国外供应商非常认可我们的技术,希望可以合作开发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肥料产品,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商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张丽莉说。

    张丽莉提到的国际会议是9月4日至7日在临沂召开的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大会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和沈阳生态所联合主办。来自全球肥料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契机。

    “大会不仅设有学术交流报告,还有企业参观调研环节,让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和工艺,挖掘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有利于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表示,现场调研对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用量减少 效益增加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研究发现,过量的化肥使用不仅会给土壤和环境造成负担,也会对粮食的增产起到不利影响。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其中土壤酸化就是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徐明岗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氮肥,使土壤产生更多的氢离子,导致土壤出现酸化。土壤酸化不仅发生在南方的红壤地区,还发生在东北黑土区和山东胶东地区。”

    为了防控土壤退化,徐明岗团队在30年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的基础上,建成一张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田土壤质量野外站监测网络,获得监测数据150万条,积累土壤样品9万个。

    利用上述监测网络,徐明岗团队不仅揭示了红壤农田酸化过程,还开发了红壤酸化分类防控技术;探明化学氮肥对酸化贡献率达66%以上,以此开发的氮肥增效控酸关键技术使控酸效率提高30%以上。

    徐明岗在田间查看土壤。受访者供图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化肥用量减下来,质量效益也要跟上去。欧盟和美国通过建立限量标准有机替代,使用绿色防控自动化、秸秆还田、健全法律法规、征收使用税等方式来减量增质增效。

    我国应该如何使化肥减量增效呢?徐明岗团队找到的解决方法是有机肥。

    “使用有机肥对防控土壤酸化的效果特别好。”徐明岗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研究发现,如果继续使用传统化肥,红壤经过10-15年时间的耕种后,由于土壤酸化导致作物产量可能会降低10%~20%。当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的比例达到35%左右的时候,既能保持粮食高产,又能防止土壤酸化。”

    目前,徐明岗团队已经在江西和湖南等地先后推广有机肥,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土壤肥力的诊断。

    “对农民来说,既要简单实用,又要经济效益,所以我们现在的推广兼顾有机肥和无机肥,希望帮助农民找到一个合理的施肥模式,实现减量增效。”徐明岗说。

    技术创新 肥力提升

    参会专家学者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土壤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开出合理施肥模式的“药方”,另一方面围绕肥料本身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实现肥料产业和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大家根据各自团队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交流。

    沈阳生态所有一支科研团队聚焦于肥料增效方面的研究多年,并开发出稳定性肥料。自2007年以来,沈阳生态所与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是施可丰)合作建立我国首个百万吨长效缓释复合肥生产基地,沈阳生态所已先后与48家肥料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

    “传统肥料存在氮元素流失快、吸收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通过添加氮素抑制剂和其他功能性添加剂,有效延缓肥料中氮素的释放,减少氮素的流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研发的新型肥料不仅延长肥效期,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广至全国22个省,累计应用面积1.2亿亩,提升作物产量8%-10%。

    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张丽莉团队开发出具有双重功能的绿色抑制剂新材料和抑制剂保护技术,弥补了脲酶抑制剂作用时间短,单一硝化抑制剂的技术弊端,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如果使用我们研发的这款双效抑制剂材料,可以让同类产品每吨肥料的添加成本由300元降至65元,这是在肥料领域的一项创新。”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技术产品前后研发历时近8年,目前有待开展中试研究和工艺定型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同时,针对磷肥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施肥后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的问题,张丽莉团队联合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开发出磷素促进移动技术的解决方案。

    “磷素促进移动技术基于大分子裹挟功能,通过使用多聚长链聚合物和有机酸小分子片段作为高效营养运输和活化载体,并结合土壤改良剂,有效防止磷与钙、铝形成难溶性盐,从而保持磷的水溶性。”张丽莉介绍,该技术不仅防止了磷的固持,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还显著提升了磷肥的利用效率。

    据悉,这项技术已在施可丰的新疆基地成功实现产业化,为解决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肥料材料的研发有别于其他材料,应用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户的认知。”张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每年都会专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更多农户了解和使用我们的产品,只有农户用上这些产品,才能够实实在在减少肥料的用量,提高作物的产量,减少环境的污染。”

    张丽莉查看技术应用后的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 合理施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和41.8%,总量下降、效率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中国科学报》从主办方获悉,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集中展示了来自全球的最新肥料科技成果,特别是在绿色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料、生物碳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和增值肥料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对加速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技术的转移与本土化创新、推动中国肥料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于1933年在意大利罗马成立,是目前肥料行业仅有的两个非盈利性国际组织之一。2019年9月后,国际肥料科学中心总部由德国迁移到中国,沈阳生态所为该中心挂靠单位。

    “国外在肥料使用方面,比较注重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寻求养分的循环利用,这点挺值得我们学习的。”张丽莉表示,“保证粮食产量是我们肥料研究的第一要务,国外同行的研究则注重追求品质和环境保护。”

    “这次大会我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也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徐明岗说,“我国肥料的发展才走过40多年,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领跑地位,比如我国的控释肥、增效肥等。”

    徐明岗还指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力种植不同作物,并有针对性地施用专用肥料,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9/529647.shtm
相关报告
  • 《以技术为核 以服务为魂 新型肥料企业引领农业绿色转型新路径》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近日在山东临沭隆重召开了金纳尔复酶?第二届对话土壤改良修复创新科技论坛,论坛以“科技赋能土壤修复,成果助力农业增收”为核心,通过“田间观摩见证+深度论坛交流”的形式,全方位展现酶制剂在土壤改良、作物增产领域的卓越成效。该论坛邀请了农业农村部专家、行业学者、企业代表及合作伙伴等数百人参与,共同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田间观摩见证 “粒满花生”,实测数据彰显科技力量 会议首日上午,全体参会者前往金纳尔复酶花生示范基地,开展“酶动增效,粒满花生”成果观摩。现场组建4支专业小队,在示范田与常规田各选2平方米地块取样测产,由农业专家全程监督,严格遵循植株计数、果实采摘、重量统计等规范流程,确保数据科学严谨。 测产推进中,示范田与常规田差异渐显:前者花生植株挺拔健壮、叶色翠绿、根系发达且根瘤菌多,土壤疏松保水更佳;后者则长势远逊于示范田。 果实方面,示范田花生饱满光滑,单株结荚比常规田多3~5个,双仁及三仁果占比超80%;常规田双仁果占比不足60%,还存在空荚、瘪荚问题。 最终4支小队测产数据汇总显示:施用金纳尔复酶的示范田,花生产量远超常规田,整体增产幅度超40%。金纳尔复酶多年的合作伙伴,结合实测数据强调:“该增产数据经多地块反复验证,非偶然结果。使用产品的花生不仅产量高,出油率还能提升2~3个百分点,切实增加农户收益。”显著的产量优势与品质提升,让在场经销商直观感知到产品核心价值,引发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论坛交流:共探创新路径,战略解读夯实合作基石 第二届对话土壤改良修复创新科技论坛于当天下午开幕。本次会议集结多位农业行业领军专家与资深权威,阵容强大,为议题研讨注入专业深度。出席嘉宾涵盖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吴沛良、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唐明珍、天津科技大学教授赵国忠等行业权威,以及农用酶制剂创领企业代表,天津天隆农业集团董事长包万军、天丰泽田总经理张悦强等相关企业代表。现场掌声雷动,充分彰显了对本次论坛的高度期待与重视。 专家解码:土壤修复与酶制剂技术价值 论坛核心环节,专家聚焦行业痛点与技术创新深度分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以《修护土壤提质增效》为题,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谈土壤退化问题,强调土壤改良修复的关键作用,同时高度肯定金纳尔复酶的技术创新:可激活土壤微生物、优化养分吸收,达成“修复+增产”双重效果,是行业可复制的高效方案。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国忠聚焦花生产业,带来《酶制剂在花生单产提升的作用与价值》主题分享,通过数据与案例对比指出:酶制剂可解决花生根系吸收差、结荚期缺养问题,既能促根增根瘤菌,又能加速养分分解,助力单产提升15%~20%且品质优化。 天隆农业集团董事长、金纳尔复酶发明人包万军则以《酶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题,从技术研发历程、产品应用场景拓展两方面展开了阐述。他提到,金纳尔复酶历经5年研发、30多块试验田验证,已适配花生、小麦、玉米、果蔬等多种作物,在盐碱地改良、连作障碍破解等场景中均表现突出,未来将继续深化技术迭代,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科技利器”。 新型肥料企业战略发展:以“技术为核、产品为体、服务为魂” 天丰泽田总经理张悦强在会上聚焦新型肥料企业战略发展,围绕 “技术为核、产品为体、服务为魂” 的核心主旨,深入剖析了肥料行业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并系统阐述了新型肥料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思路。分析行业趋势时指出,传统肥料正面临发展压力,新型肥料迎来黄金发展机遇。“当前单位化肥增产幅度持续下降,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不断激增,这为新型肥料重塑农业价值链创造了千亿级市场空间。” 他重点介绍了公司三大核心技术 --- 酶制剂增效技术、载体与递送系统技术、酶制剂与养分协同技术,并强调天丰泽田始终坚持 “以技术为核、产品为体、服务为魂” 的发展理念,将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产品优化,与经销商伙伴携手实现农业应用与市场推广的长期共赢。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型肥料用组合方案打开市场 河南金良丰农业李俊宏总经理分享《渠道营销赋能 --- 如何借助金纳尔复酶激活当地市场》,结合合作经验提出“示范田建设+农户培训会+线上宣传”组合方案:建实景示范田供观摩,开技术培训会提能力,借短视频等平台传案例,助力打开市场。 山东临沭合作伙伴、丰雷农资傅鹤雷总经理补充实战经验:与天丰泽田合作2年,靠“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当地产品市场占有率从10%升至35%,农户复购率超80%,印证了产品与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从田间实测的增产数据,到专家权威认可的技术价值;从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到与经销商携手共赢的战略规划,本次论坛不仅全面展现了金纳尔复酶在土壤改良与作物增产中的核心作用,更清晰勾勒出 “科技赋能农业” 的实践路径 --- 它既精准破解了当前土壤有机质缺失、微生物失衡的 “卡脖子” 难题,为农民提供了 “提质增产” 的实战方案,也为农资行业树立了 “技术驱动、服务落地” 的创新范本。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健康的土壤是作物茁壮成长、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然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施肥方式等因素,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新型肥料的发展,恰恰为土壤改良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解决方案。 新型肥料企业构建的 “三维一体” 服务生态,在推动自身从卖产品向卖 “产品 + 技术 + 服务” 的种植效益提升方案转型过程中,将土壤改良修复深度融入其中。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土壤修复方案,凭借其核心技术,如酶制剂增效技术能打破土壤养分的 “无效态壁垒”,养分协同配伍技术可改善土壤微环境,载体与递送系统能提高养分利用率,从而有效修复受损土壤,提升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筑牢根基。 未来,在 “技术即核心竞争力、服务即终极护城河” 的战略指引下,新型肥料企业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优质服务为保障,让每一粒肥料都成为土壤改良修复的助力,让代理商在区域农业服务中更好地推广土壤修复理念与技术。这不仅能实现 “让每一亩土地因我们的技术而重生” 的理念,更能为构建从土壤健康到食物安全的可持续价值网络奠定坚实基础,为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农业在健康的土壤上绽放更蓬勃的生机,让农民的增收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 《《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新型肥料迎来统一 ″度量衡″ 新规》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18
    • 6月10日,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上海化工研究院、山东农大肥业、云图控股等10余家权威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起草的《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这一历时3年制定的行业规范,将通过科学分类与规范命名,破解市场乱象,为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标准化动能。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复合肥部主任、新型肥料分会秘书长冯尚善介绍,伴随″双碳″战略的推进和农业绿色转型的需要,新型肥料凭借提升肥料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等优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也由此导致命名乱象和分类模糊两大核心矛盾的出现。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营销噱头,或滥用高科技词汇,或随意编造产品名称,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实功能;另一方面,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体系,普通肥料与新型肥料界限不清,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劣质产品趁机流入市场。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研究员袁亮表示,该团标将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管理体系。他建议,在分类体系上,建立三级分类架构:一级分类按肥料属性分为无机肥料、有机类肥料、微生物肥料三大类;二级分类以增效技术为核心,涵盖包膜缓释、生化抑制、生物发酵等九大技术方向;三级分类则细化至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具体产品类型,实现″有类可归″。 此团标在命名规则方面也明确禁止使用误导性词汇,要求名称需真实反映技术特征或添加物成分;同时要求企业提供技术途径、材料/添加物、材料+技术3种命名方式,既能保障科学性又能兼顾市场辨识度。 ″该团标将为企业厘清新型肥料技术和产品体系,降低研发与营销成本;助力市场减少消费误导,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促进新型肥料普及。长远来看,该团标还有望升级为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助力我国肥料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冯尚善表示,该团标实施后,一个产品名称规范、分类清晰、监管有序的新型肥料市场将加速形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