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板块构造学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刘雪雁
  • 发布时间:2016-12-29
  •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由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分离或汇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用于解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目前所知的大部分地震都沿着构造板块的俯冲带或断层分布。

    板块的上边界是地球表面,但定义下边界,也就是定义板块的厚度却很困难。近期美国德拉瓦大学助理教授Jessica Warren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Warren强调:“知道板块的厚度对于研究板块运动非常重要,可以判断板块从洋中脊形成的时间,以及通过卡斯卡迪亚、安第斯山、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俯冲带俯冲到地球内部的时间。此外,还能预测未来火山及地震活动的发生地点以及危害程度。”

    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地震波波速的突变来反演板块下边界,古登堡不连续面就是这样被探测到的;另外由于地球内部比地表热,利用岩石的热属性,预测地球内部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也能确定下边界。Warren说:“我们预测的结果必须与地震波显示结果一致,但问题是两者不吻合。”

    古登堡不连续面能否定义板块下边界是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争论。Warren的研究团队通过橄榄石室内实验——橄榄石是地幔(距地表250公里)和橄榄岩中的主要矿物组成——往橄榄石里添加融化物(即玄武岩),模拟洋中脊生成板块的方式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把混合物扭曲,研究融化物对橄榄石晶体序列形成的影响,然后预测了实验岩石的地震波信号,并与古登堡不连续面的地震波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古登堡不连续面并不能定义板块下边界,地震波信号在此处突变的原因是存在橄榄石-融化物混合物。“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橄榄石矿物如何在橄榄岩中排列,因为这种排列模式为解释来自地幔的岩石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质提供了历史记录。我们认为板块的底界位于温度剖面中的冷却处,” Warren继续解释,“这可能意味着海洋中的构造板块有100公里(约62英里)厚。”

    该研究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由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NSF)及John Fell 基金资助。合著者有德拉瓦大学地质科学系的Jessica Warren、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Lars Hansen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地球科学系的Chao Qi。

  • 原文来源:http://www.udel.edu/udaily/2016/december/plate-tectonics-olivine/
相关报告
  • 《关于地球板块初始俯冲时间的最新发现—来自钛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证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地球科学界存在巨大分歧的问题:板块俯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相关成果发表在12月9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球板块俯冲最早可能始于37.5亿年前,此次板块运动改变了地球的表面形状,为宜居星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地球化学家Scripps和论文主要研究者Sarah Aarons认为,确定宜居地球最早形成时间的线索来自于古代岩石元素组成特征—特别是钛元素。Aarons分析了来自加拿大苔原的Acasta片麻岩复合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样本),该岩石露头形成于距今40.2亿年。这些岩石样品形成于冥古宙,始于地球形成之初,因此,保留了部分宜居地球形成初期的重要信息。 Aarons将Acasta片麻岩样本与俯冲带中形成的较新的现代岩石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年龄为37.5亿年的样品岩石结构和组成特征与现代岩石样本相似,说明板块俯冲始于37.5亿年。 众所周知,对古代俯冲带演化历史和成因研究非常困难。因为,地壳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时,岩石不断被破坏,只有少量保留原始信息的岩石样品能被保留下来。长期以来,科学家就板块构造和俯冲作用的初始时间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大概时间确定在8.5~42亿年前,时间跨度占地球历史的三分之二以上。板块俯冲初始时间代表了地球从以贯穿海洋表面的瞬态陆地为主的行星变为由长寿大陆为主的星球形成时间。 板块俯冲发生于洋壳和陆壳相互碰撞过程,由于陆壳比洋壳厚且密度较小,因此碰撞时海壳以每年平均几厘米的速度向下俯冲于陆壳之下,推入地幔。碰撞俯冲作用形成了足以使地幔岩浆逃逸到地表的高温区域,造就了诸如圣海伦斯火山和环太平洋沿岸的大型火山带。 板块构造和俯冲带决定了地球的外观,从而推动了大陆板块和盆地的形成,这些盆地被充填后便形成海洋。它们同样也决定了对地球表面岩石的化学特性和孕育生命的能力。板块俯冲作用促使新兴大陆形成,并通过调节大气中温室二氧化碳的含量来进一步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在距今40亿年的岩石样本中,Aarons发现了类似于现代地幔柱(夏威夷和冰岛)中形成的岩石特征,但距今37.5亿年的岩石样品与现代俯冲带中形成的岩石高度相似,这表明在距今37.5亿年时,板块俯冲作用已经发生。 “尽管钛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无法证明这样的板块构造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但确实能证明此时已存在湿法岩浆作用,代表了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 Aarons说。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可以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其他古代岩石,以获得更多有关地球新兴大陆的组成和演化历史信息。 (熊萍 编译)
  • 《板块构造学新观点:转换断层在海床塑造中起着积极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24
    • 沿着海底山脉、大洋中脊,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将构造板块推开,形成了新的海床,从而使各大洲四处移动。不过,“板块构造说”下总结的许多过程特征尚不清楚。除了其他问题,根本没有足够精确的海床地图。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基尔海洋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确定了横切中洋脊的转换断层在板块构造中的全新作用。 数百万年来,地球内部作用力一直在不断重塑地球表面的大陆和洋盆形态。1915年Alfred Wegener首次发表大陆漂移说,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提出给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15年及以前获得的大量证据表明,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基本设想是正确的,为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时,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被接受有两个简单的原因。首先,对其理解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活动往往位于大洋海底难以被人们观察到。其次,控制这个过程的动力来自于地球深部,隐藏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因此,关于板块构造的许多细节目前尚不清楚。 来自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基尔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和瑞士地理建模解决方案有限公司的五位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对板块构造的先前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它与转换断层有关。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GEOMAR的Ingo Grevemeyer教授解释道,转换断层是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具有地震作用和构造活动的板块边界,是随着板块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在大洋板块上留下的疤痕(称为断裂带)。目前对板块构造的描述假设转换断层为保守的二维走滑边界,在该处既不产生也不破坏岩石圈,并且岩石圈随板块年龄的变化而冷却和加深。论文的研究者们对来自41个海洋转换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带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进行了汇总,该数据覆盖了所有可能的扩展速率,表明该假设是不正确的。 结果显示沿转换断层的海底比其相关的断裂带系统地更深(最深达1.6公里),与基于板冷却论证的预期相反。大洋山脊与转换断层之间的相交点增生作用是不对称的:在相交点的外缘表现为低地貌凸起和广泛的岩浆作用,而在相交点内缘的以节点盆地(一种发育于转换断层与洋中脊节点处的小盆地)和贫岩浆作用为特点。三维粘塑性数值模型表明,变形断层周围变形区内的塑性剪切破坏,导致板块边界在海底以下不断增加并在深部发生斜向剪切作用。内角附近的伸展,使转换断层处的地壳和岩石圈变薄,并导致沿着转换断层的海底加深形成深转换峡谷。外部节点处广泛的岩浆填满了峡谷,使断裂带变得更浅。测深数据表明,变薄的转换断层地壳在与相反的脊轴相交时,受到第二阶段岩浆作用是增强的。这使得断层转换系统的增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根本上不同于洋中脊其他地方的增生过程。 由于转换断层是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并且在海洋中活跃的板块边界频繁发生,因此,这一发现为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对理解地球深部活动与浅层耦合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李桂菊 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