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8
  • 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山东烟台揭晓。生物领域相关如下:

    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

    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亿公顷,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缺乏及化肥大量使用,使可耕土地盐渍化速度加快。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且在改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有望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该成果3月24日发表于《科学》。

    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第III类是非GPCR嗅觉受体。

    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TAAR家族成员之一的小鼠TAAR9(mTAAR9)受体在4种不同配体结合条件下与Gs/Golf(嗅觉特异性Gα)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构,进一步结合药理学分析揭示了mTAAR9感知配体后被激活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研究也提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结构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

    该研究阐释了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发表于《自然》。

    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

    10月13日,刊发在美国《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21篇论文公布并阐释了迄今最全的人类大脑细胞图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3000多种脑细胞类型的特征,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并推进脑部疾病和认知能力等研究。

    据悉,上述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细胞普查网络”的一部分,该计划于2017年启动,此次发表的论文是数百名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一系列合作研究的成果。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为人们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宝贵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它代表了科学界在解开大脑奥秘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

    1月26日,美国Salesforce Research、Profluent Bio等机构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创建了一个能够从头开始生成人造酶的人工智能(AI)系统。在实验室测试中,尽管人工生成的氨基酸序列与任何已知的天然蛋白质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一些酶与自然界中发现的酶一样有效。

    该实验表明,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是为读写语言文本开发的,但至少可以学习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原理。Salesforce Research公司开发了名为ProGen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下一代标记预测将氨基酸序列组装成人造蛋白质。

    科学家表示,这项新技术可能比获得诺贝尔奖的“蛋白质设计技术——定向进化”更为强大,它将加速新蛋白质的开发,为已有50年历史的蛋白质工程领域注入活力。这些新蛋白质几乎可以用于从疾病治疗到降解塑料的任何领域。

    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

    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外科团队11月9日宣布,他们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眼球移植手术。该手术由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带领的团队完成,为遭受严重眼部损伤的阿伦·詹姆斯恢复了部分视力。

    据悉,移植手术于今年5月进行,用时约21小时。手术过程中,外科团队从眼球供者的骨髓中提取成体干细胞,并在移植过程中将其注射到受者的视神经中,以期能取代受损的细胞并保护视神经。该团队表示,在手术后的六个月里,移植的眼球显示出明显的健康迹象,如血管功能良好等。尽管这只移植的眼球尚未恢复视力,但该团队认为,这一突破性成果将有助于相关医学领域的发展。目前该团队正在跟进监测,并期待找到这只眼球恢复视力的所有可能。

    全球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家顶尖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完整地对“果蝇幼虫”的大脑连接组进行重建,绘制出第一张完整的昆虫大脑图谱,包括所有神经元和突触。这是了解大脑如何处理感官信息流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里程碑式成就。3月10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使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扫描了果蝇幼虫的数千张大脑切片,在计算机分析的辅助下,最终生成的图谱包含3016个神经元和54.8万个突触。他们还开发了计算工具,以识别昆虫大脑中可能的信息流路径和不同类型的电路图案。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张昆虫大脑“地图”,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使科学家更接近对思维机制的真正理解,为未来的大脑研究提供支持,并且还可能激发新的机器学习架构。

    人类泛基因组首张草图发布

    5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人类泛基因组参考的“初稿”,在3篇论文的合集中,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发布了首张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两个以这一参考图为基础的新遗传学研究发现。

    2003年,科学家们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功。2022年,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发布,填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留下的空白。与前述两次基因主要来源于一个人不同,“泛基因组”草图是包括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全球多地47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集,地域和种族构成更多元化。

    研究人员指出,与使用原始的线性参考基因组相比,“泛基因组”使他们能够识别出更多的基因结构变异,比如基因复制或缺失等较大的基因组变动。研究人员计划不断完善人类基因组图谱,旨在到2024年年中对350人进行测序。

相关报告
  • 《欢迎推荐!2023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启动》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本文内容转载自“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CD3phgJrf_parFw4gDU0Q 2023年11月9日,据科学网报道,2023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目前已正式启动,诚请两院院士推荐候选新闻。同时诚请广大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积极推荐。评选范围限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1月30日在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的中国、世界科学技术重大进展的新闻。这项评选是面对社会公众进行的科学普及活动。 推荐候选新闻请注明公开出版物的时间和网络链接,必要时可附相关介绍材料,并请于2023年12月1日前将相关材料发送邮件至本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中国科学报社 联系人:李舒曼 邮 编:100190 电 话:(010)62580726 ;13651188901 邮 箱:smli@stimes.cn
  • 《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揭晓》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8
    • 2024年1月13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主办的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在浙江桐庐揭晓。本次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由桐庐县经济开发区承办,浙江爱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 1.国际首款XBB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多款获批紧急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威斯克生物采用昆虫细胞生产重组蛋白疫苗技术平台研发的重组3价XBB新冠病毒三聚体蛋白疫苗(Sf9细胞)率先研发成功并获批紧急使用,已在全国各地接种,是国际上第一款获批的含 XBB.1.5的新冠疫苗。半年后,威斯克生物的XBB三聚体蛋白疫苗、神州细胞的新冠四价重组蛋白苗、丽珠集团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融合蛋白二价(原型株/Omicron XBB变异株)疫苗(CHO细胞)、康希诺的吸入用新冠XBB.1.5变异株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也相继纳入紧急使用,涵盖了多个变异株的防控范围,为公众提供更加有效保护。 2.生物药进入欧美市场,国际化进程提速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瑞普利单抗、亿一生物制药(北京)有限公司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和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相继获得美国 FDA 上市批准,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替雷利珠单抗获欧盟批准。中国研发的生物药获得国际认可并成功出海,标志着我国医药生物技术正在向国际水平迈进。 3.久久为功,多个生物I类抗体新药获批 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抗体药创新发展取得夺目成绩,2023年,多个生物I类抗体新药获批上市。其中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托莱西单抗注射液是国产首个长效降脂针,探索和优化了长间隔给药的治疗方案,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带来了更优选择;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阿得贝利单抗采用独特的IgG4抗体和Fc段234A/235A突变改造,完全不同于进口PD-L1抑制剂,为治疗小细胞肺癌提供了“中国方案”;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泽贝妥单抗,作为首款国产靶向CD20的1类生物创新药,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新希望。 4.国产细胞基因治疗取得突破,原研Car-T产品上市 南京驯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和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申报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其中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是国内首款获批靶向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细胞治疗药物,同时也是全球首款全人源靶向BCMA的CAR-T细胞治疗药物;纳基奥仑赛注射液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19 CAR-T细胞治疗新药。两款国产的CAR-T细胞治疗新药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CAR-T细胞治疗新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5.我国mRNA疫苗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mRNA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药物研发技术,在国外新冠疫苗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国医药生物技术行业也积极布局,成功研发出mRNA疫苗。其中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SYS6006),沃森生物与复旦大学、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先后获批紧急使用。另外,也有不少企业布局mRNA底层技术,如威斯津生物等在mRNA的三大底层技术上打破国际专利壁垒,一些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个mRNA新药均已进入临床试验,产业链国产化大有可为。 6.国产疫苗又添新品种 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研发生产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获批上市,是国产首个适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一针剂,所需费用仅为进口重组苗的一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预防轮状病毒胃肠炎的口服三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获批上市,为护航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保障。国产疫苗新品问世,提高了疫苗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 7.技术更新迭代,重组蛋白药再创新 注射用埃普奈明是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蛋白药物,作为目前全球唯一批准上市的DR4/DR5激动剂,与既往药物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亿一生物制药(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和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获批上市,这两款均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是新一代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具有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的显著优势。 8.ADC国际授权合作创新高 国产ADC药物的靶点丰富度和在研药物的绝对数量促成交易数量、金额及项目种类等方面均呈逐年增高态势。2023年,国产ADC海外授权交易量又创新高,其中映恩生物、宜联生物、启德医药、百利天恒、百力司康、和铂医药、上海翰森、恒瑞医药和乐普生物等企业的ADC国际授权交易金额均超10亿美元,标志着我国ADC药物研发实力日益增强并得到国际认可。 9.国产GLP-1减肥药物上市,临床用药更多选择 GLP-1药物是2023年国际注目的新药,国内企业也有两款GLP-1类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和肥胖或超重两个适应症先后获批上市;而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贝那鲁肽注射液是国内获批减重适应症的原创新药。两款国产GLP-1药物的获批将满足更多成人减重的用药选择。 10.紧盯临床需求,生物诊断出新品 南京世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TMB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是国内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的首个高通量基因测序大Panel体外诊断产品,也是首个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新标志物产品。由万泰生物、厦门大学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两款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的获批上市,对戊肝患者的筛查、临床诊断与治疗管理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