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储能国标将于2024年7月实行 涉及储能PCS、储能电池等》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11
  • 7个储能国标将于2024年7月实行 涉及储能PCS、储能电池等.
    2024-01-04 13:14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项储能相关国家标准已于2023年12月28日发布,都将于2024年7月1日开始执行,分别为:
    GB/T 34120-2023《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GB/T 34133-2023《储能变流器检测技术规程》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GB/T 36276-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坑梓分公司、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GB/T 36545-2023《移动式电化学储能系统技术规范》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龙岩市海德馨汽车有限公司。
    GB/T 36558-2023《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GB/T 43526-2023《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镇江供电分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GB/T 43528-2023《电化学储能电池管理通信技术要求》
    主要起草单位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瑞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标准 储能电池 储能系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104/1354166.shtml
相关报告
  • 《空气中的燃料电池:储能比较。》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全球无人机市场每年都在增长。应用程序的数量正在增加:从搜索和救援、安全、监视到科学和研究以及无人操纵的货物系统。 无人机开发的一个限制因素是,对于能量存储来说,通常使用电池,而这个解决方案会影响飞行时间。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燃料电池。本文重点讨论了利用燃料电池作为无人机推进的替代解决方案。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在质量上,使用电池或混合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电池)系统对无人驾驶飞机更合适。为了比较不同的系统,建立了一种数值模拟模型,以便在定义无人机运行剖面后选择最佳的电力系统。 该模型允许比较不同类型的燃料和电池系统。调整模型的数据已经从商业产品中获得,今天已经有了。仿真模型考虑了一种轻型露天阴极PEM(聚合物交换膜)燃料电池。根据任务配置文件选择堆栈输出功率,从200 W到1000w。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被认为在起飞时重量为7公斤的多旋翼无人机,锂电池仍然是短于约1小时的最佳时间飞行,而混合动力系统似乎对较长时间的飞行很有吸引力。为例,计算出混合四轴飞行器无人机7公斤的质量,考虑飞行姿态,需要1089 Wh可以驱动一个4.4公斤混合动力系统由500 W和1.4公斤PEM燃料电池系统,1.9千克氢复合压力容器和一个0.8公斤锂电池。同样的能量可以储存在一个重约6.6千克的锂电池中。这意味着可以节省超过30%的重量。这种混合动力系统,在重量上,对需要更多能量的飞行资料更加方便。 ——文章发布于2018年5月5日
  • 《涉及风电、储能等!广东电网公司2024年7个规划研究专题招标》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30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7月24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等7个专题项目招标,本项目包含7个标的,预计采购金额1405.31万元。 分别是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2、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3、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4、汕头潮州国管海域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项目、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6、广东新型电力系统规划顶层设计与方法体系研究。在这些规划项目中,涉及多个电力领域,比如风电、电网建设、 新型储能 等。 详情如下: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等7个专题项目招标公告 (项目编号:CG0300022001816698)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等7个专题项目,招标人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资金来自自筹资金,出资比例为100%,资金已落实。该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本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2.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 2.1项目概述:本项目包含7个标的。 标的1: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研判“双碳”能源政策和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广东电源、负荷发展趋势;研判广东“十六五”及以后目标网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研究新技术对未来广东电网的影响,研判未来广东输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提出中远期负荷中心接受区外和东西两翼大型电源基地送入电力整体规划方案,主网架构建方案以及高密度负荷中心区输电网发展规划方案;研究目标网架建成后过渡期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短路电流及源荷匹配等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网架优化方案。 创新点: 首次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广东未来电网的形态和方向;首次结合 新型能源系统 和电力系统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前瞻性,研判广东未来电网发展技术路线,并提出网架构建方案。 成果转换及应用场景:研究分析所提规划方案及过渡方案等研究成果的转化或应用场景,推动研究成果在广东电网实际工程或“十五五”电网规划中落地应用。 标的2: 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2:基于源网荷储协同规划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规划优化研究:开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发展形势分析,从国家对广东的要求、能源对电力的要求、外来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开展研究,提出广东省“十五五”及中长期碳排放预算;开展广东省“十四五”电源执行情况分析及特性分析,广东省各类型电源(包含外电)及需求侧响应发展潜力研究,对广东省电源发展空间测算分析;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绿色的目标,结合广东电网目标网架结构特征,构建考虑系统运行特征的多阶段、多场景、多目标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模型,研究提出“十五五”及中长期广东省全省及东、西部的电源发展比选方案;开展基于全场景运行模拟分析,对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包括电力平衡、电量平衡、调峰平衡、可再生能源弃电率、碳排放及运行成本等,开展不同负荷方案等敏感场景电源方案分析;提出广东省“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发展建议。 创新点: 运用考虑系统运行特征的多阶段、多场景、多目标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模型开展广东省“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发展规划研究。 成果转换及应用场景:项目研究提出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规划成果,将为广东省“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规划的实施以及相关规划修编提供参考依据。 标的3: 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3:考虑多场景应用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规划研究:结合负荷规模及特性的发展预测以及主力电源的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分析广东省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建设需求;根据广东省源、网、荷三侧的系统调节能力现状及调节能力建设情况,结合各类灵活性调节资源的作用及价值,依据未来广东省系统调节能力需求,研究明确"十五五"及中长期各类型调节能力的建设目标,研究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的统筹规划方案;根据国家对建设新型储能的要求及指导思想,以广东省电力系统需求为导向,分析各类场景下电源、电网和用户侧新型储能配置需求和配置时长,考虑新型储能的市场发展潜力,研究新型储能分步实施方案,提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规划发展建议。 创新点: 研究提出多类型灵活性资源统一建模的运行模拟方法; 研究提出基于长时调节需求的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协同规划方法; 研究提出基于多场景应用的新型储能全局规划方法 。 成果转换及应用场景:项目研究提出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规划及广东“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成果,将为广东省“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规划、新型储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广东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标的4: 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4:广东“十五五”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研究:本研究将梳理“十五五”海上风电研究边界,分析大规模海上风电投产后参与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出力特性,以“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化配置”为原则,优选海陆统筹统一送出方案,并研究海上风电在送、受端配置调节性资源的原则和效果,提出降低大规模海上风电接入对广东电网安全稳定影响的措施,助力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高效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支撑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 创新点: 分区域海上风电概率出力特性分析,提出针对海上风电送端、受端配置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调节性电源配置原则和方法,结合海上风电输电规划和初步接入方案,研究珠三角负荷中心地区通过背靠背柔直构成分区互联方案的可行性。 成果转换及应用场景:规划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十五五”内具体项目的接入系统及送出工程,提出的技术原则也可用于后续广东电网能源规划、电网规划等。 标的5: 汕头、潮州国管海域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项目:本研究将统筹考虑汕头、潮州国管海域海上风电送出和消纳,在广东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汕头、潮州国管海域海上风电场址条件、管廊带情况、登陆点位置以及陆上电力送出条件进一步细化该区域海上风电海陆统筹输电方案。对区域内已纳入竞争配置范围的海上风电做详细海陆统筹送出方案研究,对区域内未纳入本轮竞配范围的其他海上风电项目开展远景输电方案研究。 创新点: 基于海陆统筹研究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提出缺乏风电场原始出力数据情况下的风力数据拟合方法,进一步生成适用于系统分析的多场景出力特性曲线,提出采用较大规模汇集容量的柔直送出输电方案,可用于指导未来实际工程。 成果转换及应用场景:规划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汕头、潮州区域内后续具体项目的接入系统及送出工程,亦可用于后续广东电网能源规划、电网规划等。 标的6: 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6:考虑新型电力系统特性的广东“十五五”电网安全稳定分析:项目研究“十五五”及中长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的广东电网典型运行方式;基于广东“十五五”规划网架开展系统电压、频率、振荡等安全稳定分析计算及新型电力系统转动惯量计算,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安全稳定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广东电网转动惯量与系统频率扰动承受能力的内在关系;研究规划提升系统转动惯量的手段及其他适应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形态的电力系统稳定提升措施与协同控制技术,提出适用于广东电网的整体方案与相关应用试点。 创新点: 提出不同新能源渗透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极限及运行方式;提出适合广东新型电力系统特点的转动惯量计算方法;基于机电电磁混合和全电磁仿真技术,研究提出系统惯量提升措施与安全稳定协同控制技术。 成果转化及应用场景:为广东电网“十五五”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研究成果在广东电网实际工程或“十五五”电网规划中落地应用,包括指导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安排;揭示系统短路电流水平及宽频振荡特性,避免电网运行风险;指导广东电网系统惯量的合理配置,新能源机组合理规划并网;提出适用于广东电网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多直流馈入特点的整体方案。 标的7: 广东新型电力系统规划顶层设计与方法体系研究:本项目以指导广东电网顺利实现电力系统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国家政策方案为导向,结合广东地区电网发展特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方案。 创新点:1)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协同优化支撑方法体系;2)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电-碳视角下的协同规划模型。 成果转化及应用场景:本项目提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新理念与新思路,形成源-网-荷-储协同规划的统筹思维与方法体系,为广东电网“十五五”及中长期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提供指导。 2.2招标范围: 标的1: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 (1)结合经济增长和电能替代双重因素驱动,研判广东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电力需求总量、结构及分布;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碳排放等目标,研判远景年广东能源发展趋势,研判电源需求总量、结构及分布。 (2)研究大容量开关、潮流控制器、氢电耦合等新技术对未来广东电网的影响。研究交直流混合电网、柔性直流构网、特高压等技术路线,研判未来广东输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研究省内主网架、省间联络、大型电源基地送出的发展方向和构网思路。 (3)统筹研究中远期负荷中心接受区外和东西两翼大型电源基地送入电力整体规划方案,主网架构建方案以及高密度负荷中心区输电网方案,提出广东未来电网主网架规划方案。 (4)研究目标网架建成后过渡期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短路电流及源荷匹配等主要问题,重点从局部网架调整、电源接入优化等方面研究过渡期间目标网架优化方案。 标的2: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2:基于源网荷储协同规划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规划优化研究 (1)开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发展形势分析,从国家对广东的要求、能源对电力的要求、外来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开展研究,提出广东省“十五五”及中长期碳排放预算; (2)广东省“十四五”电源执行情况分析及特性分析; (3)广东省各类型电源(包含外电)及需求侧响应发展潜力研究,广东省电源发展空间测算分析; (4)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绿色的目标,结合广东电网目标网架结构特征,构建考虑系统运行特征的多阶段、多场景、多目标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模型,研究提出“十五五”及中长期广东省全省及东、西部的电源发展比选方案; (5)开展基于全场景运行模拟分析,对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包括电力平衡、电量平衡、调峰平衡、可再生能源弃电率、碳排放及运行成本等,开展不同负荷方案等敏感场景电源方案分析; (6)提出广东省“十五五”及中长期电源发展建议,包括外电、常规电源、新能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及抗灾保障电源等规模及布局。 标的3: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3:考虑多场景应用的广东“十五五”及中长期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规划研究 (1)全面梳理新型电力系统在源、网、荷三侧的系统调节能力现状及已有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建设情况,分析各种灵活性调节资源在广东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2)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峰、一二次调频、黑启动、需求响应事故备用、电网安全稳定等多场景应用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分析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建设需求; (3)统筹各种灵活性调节资源的特性,基于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研究提出各种系统调节资源的发展潜力,明确"十五五"及中长期各类型调节能力的建设目标,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总体方案及重点项目; (4)结合系统长时(日尺度、周尺度)调节需求,研究分析抽水蓄能与新型长时储能的统筹规划方案,研究抽蓄等长时储能的合理配置需求、配置时长及规划布局。 (5)以系统需求为导向,研究基于多场景应用的电源、电网和用户侧新型储能配置需求和配置时长,研究各类型常规或极端调节场景下关键断面、站点新型储能的规划布局及技术发展路线; (6)统筹考虑政策及市场发展,针对系统需求和市场发展潜力,研究新型储能分步实施方案,提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规划发展建议。 标的4: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4:广东“十五五”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研究 (1)研究边界确定。根据广东“十五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和各项目前期推进情况,结合广东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确定“十五五”海上风电输电规划的研究边界,梳理海上风电开发时序建议。 (2)海上风电概率出力特性分析。研究海上风电出力的概率特征,梳理其参与电力电量平衡、调峰平衡等典型方式下的出力特性,统计容量效益等分析指标,为海上风电项目的统一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输入。 (3)海上风电消纳及送电方向分析 结合“十五五”规划边界条件,根据海上风电场的地理位置、项目规模、出力特性,通过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和运行模拟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2030年、2035年海上风电消纳及送电方向分析,并展望到2040年。 (4)海上风电海陆统筹统一送出方案研究 结合海上风电区域特征,统筹海陆站址、线行资源,考虑海上风电海上送出和陆上送出技术发展,优选海上风电海陆统筹统一送出方案。 (5)调节性电源配置方案研究 考虑送电曲线、替代装机、通道容量、利用小时数等多方面因素,研究广东海上风电在送、受端配置抽蓄、电化学储能等调节性资源的配置原则和方法,研究电化学储能、柔直系统的支撑作用,并给出合理的配置建议。 (6)安全稳定影响分析 结合电网规划,研究“十五五”大规模海上风电接入对广东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探索负荷中心进一步采用背靠背柔直互联方案的可行性。 标的5:汕头、潮州国管海域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项目 (1)研究范围与深度。研究范围包括粤东场址三、四、五、六,其中已纳入竞争配置范围的粤东场址三500万千瓦和粤东场址六300万千瓦海上风电做详细的海陆统筹送出方案研究,未纳入竞配范围的海风场拟定投产时序分步开展远景方案适应性分析。 (2)多场景海上风电出力特性。收集并分析海上风电出力特性,研究年月日等时间尺度、电力电量调峰平衡等场景下的海上风电出力特性,并分析海上风电的汇集特性。 (3)送电方向和送端电源配置。结合全省海上风电统一输电规划的初步结论,分析区域内海上风电近远期送电方向,开展电力电量平衡、电力流分析、生产运行模拟仿真计算等,结合场址实际开发条件和电网送出条件,提出区域内海上风电项目送端电源配置及开发建设合理时序建议。 (4)海缆路由规划。统筹海上风电场址、海洋岸线、海洋功能区划和敏感点等资源条件,比选登陆点及海缆路由,开展海缆路由规划,提出登陆点和海缆路由推荐方案。 (5)海上输电方案研究。对纳入竞争配置范围的海上风电,研究合理的海上输电方式、电压等级,拟定海上输电比选方案,方案应包括集电海缆、海上升压平台、送出海缆、登陆点及陆上集控站。海上部分交流输电方案基于3个以上工程询价,直流输电方案基于2个以上工程询价,综合考虑占地、用海面积、经济性等方面对海上风电海上输电模式进行比选,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海上输电推荐方案。 (6)陆上输电方案研究。对纳入竞争配置范围的海上风电,拟定陆上输电接入方案,开展相关电力平衡计算和电气计算分析,初步分析陆上输电线行和周边敏感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陆上输电推荐方案。 (7)调节性资源配套优化。结合受端电网负荷特性和网架送电能力,基于电化学储能等调节性资源规划,研究储能陆上送、受端优化布局,提升海上风电接入电网的友好性。 (8)海陆统筹规划。按照海陆统筹原则,从海陆送出全社会成本最优角度,梳理形成统一输电规划的技术原则,远近结合,提出区域内海上风电海陆统筹推荐方案。 (9)安全稳定分析。分析海上风电接入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 标的6:广东“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支撑性专题6:考虑新型电力系统特性的广东“十五五”电网安全稳定分析 (1)考虑“十五五”及中长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的广东电网典型运行方式研究。在传统的不同季节典型运行工况之外,研究不同新能源渗透率下满足系统安全稳定极限及运行边界的运行方式安排方法。 (2)开展广东电网“十五五”逐年安全稳定分析。包括各重要断面的安全稳定极限分析、系统短路电流及控制措施校核、宽频振荡分析等,揭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地区振荡风险。 (3)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惯量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传统转动惯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合广东电网特点初步提出修正方法,研究影响系统转动惯量的主要因素;开展多时空尺度频率特性研究,分析广东电网转动惯量与系统频率扰动承受能力的内在关系。 (4)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多直流馈入的受端电网安全稳定提升措施研究。充分挖掘系统调节资源、电力电子设备的支撑能力及控制策略优化方法,提出适应广东电网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形态的系统惯量提升措施及安全稳定协同控制技术,并对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研究提出适用于广东电网的整体方案与相关应用试点。 标的7:广东新型电力系统规划顶层设计与方法体系研究 广东电网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内涵及特征分析、广东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研究、新型电力系统转型下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方法和支撑技术、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招标项目所在地区:广东省。 2.4资格审查方式:资格后审。 2.5招标分类:专项。 2.6标的清单及分包情况: 备注:(1)除不受限制的特殊包外,一个投标人在一个标的中最多只能中不超过最大中标包数的标包。 2.7结算方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广东未来电网规划研究等7个专题项目。 2.8报价方式:本项目采用固定总价报价,每个标包只能有一个有效报价,不高于最高限价金额且不低于成本为有效报价。 3.投标人资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