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普研究组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基因组编辑是生命科学新兴的技术并被迅速在每个实验室应用,特别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工具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此前,在玉米等部分作物中基于农杆菌转化的载体进行基因组编辑的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该技术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高通量突变allele筛选。因此,如何提高编辑效率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脱靶或不脱靶,这也是实际应用的限制因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实验室前期选择了若干玉米减数分裂特异基因的启动子用于驱动Cas9基因的表达,希望在配子中实现高效的基因组编辑,从而在T1代获得大量纯合或双等位的突变体。其中用到的一个为玉米DMC1基因启动子,构建了DPC(DMC1 promoter-controlled) CRISPR-Cas9载体系统,用该载体系统转化玉米幼胚后,结果意外发现:凡是抗性愈伤组织靶位点均发生基因组编辑,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是:T0代植株中出现60-70%左右的纯合或双等位的突变体,其余为杂合或嵌合的突变体植株。并且这些纯合或双等位突变体植株(再生自一个抗性愈伤组织)含有不同的突变allele类型。通过对多个基因靶点(包括一个标记基因zb7,突变能产生白化的表型)的编辑实验,验证了该载体系统的高效性(下图为对玉米zb7基因靶点的编辑)。这一技术对韩方普研究组研究细胞分裂突变体的基因功能提供了非常快速高效的方法,当代纯合或嵌合突变体就可以直接观察细胞学及染色体行为与功能。此外,也证实了产生的突变能够稳定遗传到T1代,并且新的突变allele类型在T1代也被发现。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在预测的1000多个潜在脱靶位点没有发现脱靶突变。由于DMC1基因在进化中非常保守,该基因的启动子也可能有潜力在别的植物中发挥类似的作用,虽然科学家在小麦中的初步尝试结果不甚理想。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3月23日在线发表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上(DOI:10.1111/pbi.12920)。韩方普研究组博士生冯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转基因重大专项及科技部育种专项的资助。

相关报告
  • 《高彩霞研究组在作物基因组单碱基编辑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1
    • 单碱基编辑技术( Base editor )是基于 CRISPR 系统的新型靶基因定点修饰技术,它不需要产生 DNA 双链断裂( DSB )及 DNA 模板就可以对基因组特定碱基进行高效的替换。单碱基编辑技术可以应用于通过精确改变单个碱基实现关键氨基酸的改变,可以通过引入终止密码子实现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还可以对一些启动子区的调控位点进行改变实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Cas9 变体( nCas9-D10A )融合大肠杆菌野生型腺嘌呤脱氨酶( ecTadA )和人工定向进化的腺嘌呤脱氨酶( ecTadA* )二聚体,建立并优化出高效、精确的植物 ABE ( A denine B ase E ditor )单碱基编辑系统,在植物中实现高效的 A·T>G·C 碱基的替换。
  • 《陈化榜研究组在玉米育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3
    • 玉米杂交优势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我国杂交种普及率近乎100%。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解决制种过程中人工去雄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组长期致力于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已克隆数个雄性不育基因(IPE1, 2017, Plant Physiology; APV1, 2017, The Plant Journal; Ms6021, 2017, Scientific Reports),并对雄性不育机理进行了探讨(Xiao et al., 2020, Molecular Plant)。 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壁是保护植物生殖细胞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重要屏障。在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上述组织的破坏可导致玉米雄性不育。本课题组获得一个雄性不育彻底且稳定的玉米突变体,命名为irregular pollen exine2 (ipe2),该突变体表现为花药皱缩,且成熟的花粉粒中无淀粉积累。图位克隆和互补实验证实了IPE2控制玉米雄性育性,该基因在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期和小孢子释放期特异表达,编码一个内质网定位的GDSL脂肪酶。IPE2基因功能缺陷导致突变体中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尤其是C16/C18脂肪酸以及相关衍生物的含量显著下降,并造成突变体花药绒毡层和中间层细胞延迟降解,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外壁发育异常,最终导致玉米雄性不育。上述研究扩展了对玉米雄性不育机理的认知,并为玉米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该研究结果2020年9月10日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DOI:10.1104/pp.20.00105)。陈化榜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霍燕青和裴元荣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刘娟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