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获得了光子等离子体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1
  •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缩写为TPU)和俄罗斯科学院超高频半导体电子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Ultra High-Frequency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种新型弯曲等离子体激光束,被称为光子钩等离子体。由于它们的体积小,可以作为纳米尺度颗粒的操纵器,也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来研究微小体积的物质以及可以用于等离子体显微镜从而获得超高分辨率。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杂志上(“光子钩等离子体激光束:一种新型曲面光束”)。

    等离子体是由于电子振荡而在固体中或其表面附近发生的准粒子。其中表面等离子体与光强烈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决定了金属的某些光学性质。自2007年以来,科学家已经知道金属表面上发生的唯一类型的曲线等离子体波,即艾里族光束及其衍生物。

    该项目的负责人及该论文的共同作者--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Igor V. Minin说:“寻找创造新型弯曲光束的原理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现代科学研究领域,它开拓了广泛基础研究和发展应用于实际前景。但是,我应该提到的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在艾里家族的基础使用相当复杂和耗时的方法上才能形成曲线等离子体挂钩。”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曲面等离子体激光束,即光子钩等离子体激元(PHP),它的产生简单,并且光束的曲率接近于等离子体激元波长的大小。它形成过程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波与特殊非对称形式的介电层的相互作用。”Igor V. Minin教授说道。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介电粒子,例如氟塑料粒子,具有两个波长的尺寸且位于金属表面上。颗粒的一侧以棱镜的形式制成,另一侧是正方形。正如研究人员指出的那样,不同形式的粒子也可用于产生光子等离子体钩。

    “平面等离子体激元落在介电体的锥形部分上,在背面穿过粒子,方形侧面出现聚焦的曲线区域,这个区域类似于钩子形状。早些时候,我们成功地将这种方法用于光子,现在我们证明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等离子体激元,”Igor V.Minin说。

    获得的光子等离子钩具有比艾里光线更有利的优势,即它要小得多。光束的曲率接近于等离子体激元波长的大小,这代表了SPP光束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小曲率半径,使得在纳米尺度上使用它成为可能。

    在实践中,这种等离子体激元对于生物医学应用是有意义的,例如,用于生物传感器和先进材料的合成时光学操纵的装置,例如,用于切换光学信号并获得新分子,因为由于其本身的性质“钩子”可以将不同元素的原子聚集在一起。科学家说,这个研究领域刚刚开始其漫长的旅程。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8334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等离子体芯部湍流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2
    • 近日,等离子体所张涛副研究员带领微波反射仪诊断组在EAST上观察到m/n=1/1内扭曲模引起的局域高频密度涨落现象,研究结果以“Destabilization of field-line localized density fluctuation with a 1/1 internal kink mode in the EAST tokamak”为题发表在Nuclear Fusion期刊(G.S. Li et al 2019 Nucl. Fusion 59 096032)。   非轴对称的磁扰动场被广泛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以控制边缘局域模等宏观不稳定性。扰动场可引起等离子体边界三维形变,并导致局域的微观不稳定性。我们在EAST实验中发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磁流体不稳定性引起的自发三维场也会导致局域的微观不稳定性。课题组利用自研的多道相关反射仪诊断观察到,锯齿崩塌之前出现的m/n=1/1内扭曲模能够触发空间局域的高频密度涨落(100-400kHz)。此涨落的极向波数为3-5 cm-1,对应极向模数m=36-60。此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是1/1内扭曲模在空间局域位置引起强的电子压强梯度,当这种局域的电子压强梯度超过一定阈值将会触发此密度涨落。该项发现有助于理解等离子体锯齿崩塌的物理机制和三维平衡下的湍流与输运。   该研究得到了EAST团队以及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等离子体所在高约束模台基磁相干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8
    • 近日,等离子所EAST团队科研人员在托卡马克高约束模台基磁相干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徐国盛课题组的陈冉副研究员以“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agnetic Coherent Mode in the H-mode Pedestal of EAST”为题发表于《Nuclear Fusion》期刊[Ran Chen, Heng Zhang, Guosheng Xu, et. al. 2018 Nucl. Fusion 58 112004]。    大幅度边界局域模(Edge-Localized modes,ELMs)给聚变堆器壁带来巨大的瞬态热负荷,是当前制约磁约束聚变的主要瓶颈。而在台基区出现相干模的无ELM或小ELM高约束运行模式是未来聚变堆克服大幅度ELMs的一种解决方案。    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台基区所自发形成的陡峭压力梯度及其所驱动的自举电流密度,可为各种扰动结构的产生提供自由能,从而驱动包括所谓的边界局域模爆发以及各种相干/准相干模式的产生。而后者,往往能够通过持续驱动横越磁力线的粒子和能量输运,进而调节台基结构使其远离第一类或巨型ELM的不稳定性边界,从而实现维持无ELM或小ELM高约束模稳态运行。这对于探索和发展适用于未来聚变堆装置的等离子体边界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了近年来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热点。    在以往的EAST高约束模放电中,非常普遍地观测到一种低环向模数(通常为1)、磁涨落分量很强,而静电涨落分量相对较弱的台基区相干模式,命名为磁相干模(Magnetic Coherent Mode, MCM)。研究成果展示了MCM的径向分布和极向传播,以及在低频大ELM爆发期间该模式的演化的特征,总结了MCM频率随边界密度和安全因子的定标关系,并且首次分析并给出了多个MCM共存现象以及该模式的存在对于偏滤器粒子流极向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证据。这些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对于MCM的认识水平,并未下一步的模式鉴定等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相关研究内容在201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高约束模物理和输运垒研讨会”上进行了汇报。    该研究得到了EAST团队以及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