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超快速二氧化碳矿化中的湿度驱动碳化动力学》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09
  • 二氧化碳矿化是一种长期且安全的减碳策略,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原位二氧化碳矿化涉及将高浓度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进行物理和化学捕集,二氧化碳的地质转化需要数十年到数千年。异地矿化利用增强的矿物碳化反应与活性矿石或固体废物反应。目前,二氧化碳矿化技术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尽管水在调节二氧化碳矿化效率方面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其潜在机制的理解仍然不够全面。

    研究采用实验和原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湿度驱动钙质矿物碳化动力学的复杂机制。一个配备了超声波雾化器的自设计碳化反应器被用来在碳化实验中精确控制水分含量。使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和元动力学模拟研究水分含量对二氧化碳吸收行为和表面钙离子溶解热力学的影响。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表明,在临界水分含量下,二氧化碳的吸收达到最大,毛细冷凝的开始显著增强了液-气相互作用。这种现象导致在最佳水分含量(0.1到0.2

    g/g)下发生吸附驱动的超快速碳化。更高的水分含量会通过削弱矿物孔隙内的二氧化碳吸收而降低碳化速率。然而,在异常高的水分水平下,碳化反应位点从内部介孔转移到颗粒表面,导致表面溶解驱动的超快速碳化,这是由于随着表面水厚度的增加,溶解自由能单调递减,与元动力学模拟所揭示的结果一致。

    研究提供了对水在矿物碳化中多方面作用的基本和统一的了解,为优化超快速二氧化碳矿化策略以应对全球减碳工作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ied States of

    America》 [1]。






    [1] Moisture-driven Carbonation Kinetics for Ultrafast CO2 Mineralization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418239121
相关报告
  • 《PNAS:揭示超临界水溶液中二氧化碳的隐藏反应动力学》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07
    •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并随后发生水解反应对全球碳循环和碳捕集与封存至关重要。水溶液碳不仅存在于体相中,还可以被吸收到纳米级空腔或纳米空间中。了解水溶液碳在宽压力-温度(P-T)范围内的反应机制和途径对于化学、工程、地球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尽管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这些反应在原子尺度上的理解仍然有限。 研究结合了从头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和马尔可夫状态模型(MSM),以阐明超临界水中二氧化碳在体相和纳米限域状态下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将无监督学习与第一性原理数据相结合,能够自动识别复杂的反应坐标和途径,而不是预先进行人为推测。有趣的是,无偏模型发现了一种在石墨烯纳米限域下溶解CO2(aq)的未知途径,其中焦碳酸根阴离子[C2O52? (aq)]作为中间态。焦碳酸根阴离子以前被认为在水中短暂存在;然而,研究表明,它是纳米限域溶液中的关键反应中间体和稳定的碳物种。研究中甚至观察到在AIMD模拟中形成了以前未知的焦碳酸[H2C2O5(aq)]。焦碳酸根的意外出现与限域溶液的超离子行为有关。研究还发现,碳化反应涉及沿着瞬态水线进行的集体质子转移,它在体相溶液中表现出协同行为,但在纳米限域下是逐步进行的。考虑到水合地球流体通常被限制在地球矿物的孔隙、晶界和裂缝中,大型氧碳化合物可能是深层碳循环中的重要碳宿主,并在二氧化碳封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性原理马尔可夫状态模型在阐明水溶液中的复杂反应动力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强调了大型氧碳化合物在水溶液碳反应中的重要性,这对深层碳循环和二氧化碳封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ied States of America》 [1]。 [1] Unveiling Hidden Reaction Kinetics of Carbon Dioxide in Supercritical Aqueous Solutions
  • 《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据介绍,在这种新型催化剂中,铂以原子级别分散在载体表面,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实用化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一般在5%以上,然而,过去的制备手段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很低,整体催化效率不高。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将其负载量提高到7.5%,大大加快了单原子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的进程。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