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实现高质量合作》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1-20
  •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缅甸《琉璃宫史》记载传说,两国的先祖,乃一胞所生,同宗同源,即为“胞波”。中国《史记》、《后汉书》等历朝史书札记有大量两国友好往来、人民相亲相善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领导人频频互访,国际事务上守望相助,经贸活动、文化交流频繁,“胞波”情谊历久弥新。胞波情谊孕育中缅油气管道   正是在深厚的“胞波”友谊的孕育下,从项目设计即带着互利共赢基因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破茧而出。2010年6月3日,作为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成果,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在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开工建设。中国石油及各合作方以“石油精神”攻坚克难,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开展施工,创造了“南塘河大峡谷”“卡拉巴海沟”和“伊洛瓦底江”穿跨越等多个管道建设史上奇迹。2013年7月15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进气投产。2015年1月30日,中缅原油管道及马德岛原油码头试投产。马德岛港成功开港投运并接卸第一船来自国际市场的原油,成为缅甸境内建成投用的首座大型现代化国际原油卸载港。可以说,正是“胞波”情谊给予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发展的沃土,两国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殷切关怀。2009年12月16日,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见证下,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权利与义务协议》。2017年4月10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时任缅甸总统吴廷觉的共同见证下,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项目成功运行后即成为向两国输送能源的动脉: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安全已平稳运行2260天,累计向中国输气246.561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40.788亿立方米;中缅原油管道已安全平稳运行1177天,马德岛港靠泊大型油轮104艘,累计接卸原油2613.25万吨,向中国输油2571.11万吨。胞波友谊的“金桥”惠及缅甸人民  从建交60周年到70周年,中缅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民心,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逐渐成为共识。作为中石油“走出去”的重点项目,中缅油气管道也通过十年深耕缅甸,把项目打造成了切实造福两国人民的友谊金桥,成为了中缅“一带一路”倡议下先导性和示范性的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对于缅甸的经济效益,包括税收、投资分红、路权费、过境费和培训基金以及社会援助资金等。截至2019年12月,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一共为缅甸社会贡献近5亿美元,其中包括税收、路权费、缅甸员工薪水、股东分红等。项目建设期与200多家本土企业合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累计缅甸当地用工累计达到290万人/工日。进入运营稳定期后,目前公司雇佣当地员工900多人,本土化率80%,直接促进了当地就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安全生产、运营管理等关键岗位。目前天然气管道的分输为管道沿线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主要是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使得过去很多没有电的地区24小时通电,为这些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比如建设工业园等提供必要保障。另外,管道对于缅甸石油化工技术及工业水平,缅甸国内工业及能源行业的发展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中缅油气管道开工建设以来,时刻关注缅甸社区民生的改善与发展。在缅甸电力能源部、缅甸油气公司及缅甸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系统性、针对性的开展对缅社会公益项目,为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向缅甸社会彰显了国际公司负责任的优秀企业形象。截至目前,累计在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投入2700多万美元在管道沿线开展社会经济援助项目282个,支持教育、道路交通、电力、医疗、饮水、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3万名缅甸青少年的就学环境得到改善,近90万人获得了更加便利可靠的医疗服务,许多村庄实现了24小时供电、安全清洁饮水。作为深扎根缅甸的项目,注重与社区居民友好交往,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努力成为民心相通的使者。2019年9月中旬至11月底,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组成了电影放映队,在管道沿线多个地区免费放映缅甸语配音的优秀中国电影,受到了沿线居民的热烈欢迎,连续放映20场,累计观影人数过万人。随着习近平主席访缅,中缅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中缅经济走廊”由概念规划向实质建设转变进程中,中缅深厚的“胞波”情谊将孕育出更多像中缅油气管道一样的中缅合作大项目,将会有更多中国石油一样的中国企业,发扬勇于担当作为的精神,进一步助力缅甸经济社会的腾飞。

相关报告
  • 《统筹优化促进西南水电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1-25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而加快西南水电建设,是撬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重要支点,对于加快电力转型、实现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点燃西部经济发展“引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藏区加快发展。西藏1.74亿千瓦水电持续开发,对于改善西藏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阿坝、甘孜未开发水电合计3700万千瓦,加快开发可显著增强四川藏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预计2030年西南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6亿千瓦、年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3亿吨。水电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是改善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2030年西南水电外送规模将达到1.2亿千瓦,每年可向东中部地区输送清洁电力超过5000亿千瓦时,可替代原煤2.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1亿吨、二氧化硫20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 四是拉动经济增长。2016~2030年西南水电开发和电网建设投资约2.87万亿元,将持续拉动机械制造、土建、水泥、钢材等相关产业投资大幅增加。 五是推进与周边国家开发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河流,均为跨越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多国的国际河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河流,共享资源,共同受益,对维护我国在国际河流的正当权益、促进睦邻友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将量质齐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1
    •   我国能源结构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作为油气的重要运输方式,管道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月12日,“2018中国国际管道大会”在廊坊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340余家企业齐聚一堂,展示尖端技术和最新产品,研讨行业发展,深化合作交流。与会专家表示,未来几年,我国油气管道发展将迎来量质齐升的局面。   我国能源结构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特别是环境压力,使得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持续攀升。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变化。2017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从2012年的2.98吨标准煤增长到3.23吨。其中,煤炭从3.05吨降低到2.77吨,石油从0.35吨增长到0.43吨,天然气则从110.8立方米猛增到169.7立方米。   伴随油气需求的增长,作为油气的重要运输方式,管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近年来,我国油气管道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不断完善,陆上管道输油和输气能力分别达到6000万吨和650亿立方米。   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油气管道发展依然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油气主干管网、区域性支线管网和配气管网建设,完善LNG接收站布局和配套外输管道,推进国内油气管网互联互通。”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全军表示,预计“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中国油气管网主干道总投资将达到16000亿元,新建10多万公里管道。同时,随着“互联网+”与油气储运建设行业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管道和智慧管网,实现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目标,中国油气储运设施建设从数量到质量都将实现飞跃。   从数量上来看,2015年我国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里程分别为2.7万公里、2.1万公里、6.4万公里。按照规划,到2020年3种管道里程将分别达到3.2万公里、3.3万公里、10.4万公里。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到24万公里,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储运能力大幅提升。   从质量上来看,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建设也正迈出新的步伐。“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全球管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副总经理王惠智说,油气行业正逢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化管道和智慧管网、构建油气长输管道安全长效机制正当其时。   目前,在我国12万公里的油气管网中,有近10万公里是由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公司副总经理薛枫表示,近5年来,公司共投入科研经费5.2亿元,开展课题研究339项,获得授权专利52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在多个方面形成了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全部实现工业应用,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2017年,中国石油首次提出建设“智能化管道”的理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管道行业技术实现智能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智慧管网’理念的提出,更为管道建设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薛枫表示,未来公司将应用“端+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全面打造覆盖全国的“智慧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