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晶材料巧解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3-12
  • 日前,《凹晶材料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的集成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并在白银试验成功。该成果有望为饱受土地重金属污染困扰的地区带来福音。

    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说起来很简单,采用的原料就是凹凸棒与水。提纯加工后的凹凸棒被放入受污染的农田中,再灌入水,经过物理作用,原本沉积在农田中的重金属离子被牢牢地吸附在凹凸棒上。在水的作用下,吸附了重金属离子的凹凸棒很快炸裂、粉粹,顺着事先开辟的导流渠流到农田旁的收集池中,再经过电离作用,与吸附于其上的重金属离子事先分离。试验过后,原本饱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恢复了生机,已可以重新种植;收集池中的重金属离子则可以通过电解、沉淀、萃取得到回收。对重金属镉的回收实验表明,经上述流程,可回收纯度高达99.99%的高纯度镉。

    凹凸棒又称坡缕石,是一种粘土矿物,在石油、化工、建材、造纸、医药、农业中被广泛应用。凹凸棒具有强大吸附力,且遇水即可崩散,重金属离子无法溶于水,二者与水的结合恰好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物理特性,使重金属离子得以随凹凸棒碎块,流出受污染农田,相比目前世界上仍在试验阶段的化学、生物方法,使用凹凸棒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查新资讯中心科技查新报告书显示,该项目建立了适合大田使用的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凹晶材料体系,凹晶材料应用于修复大田重离子修复作业的机械化施工工艺与技术,电阻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处理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土壤性质差异凹晶材料体系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实施方案,土壤原位下重金属去除的方法体系,均未见到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填补了国际空白。

  • 原文来源:http://www.gsny.gov.cn/kjdt/2015/03/12/1426120445048.html
相关报告
  • 《新材料快捷“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2-03
    •   一项可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新型磁性固体螯合剂材料技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共同研发成功,日前在北京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徐应明说,该材料具有固相螯合捕集、磁选分离的双重功能,对土壤中多种形态的非磁性重金属元素有分离净化作用。材料结构具原创性,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同类研究中,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所研究员宋吉青介绍说,该技术依托“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无机有机杂化复合保水剂吸附原理成果,新材料净化修复过程对土壤化学扰动较小,在农田土壤修复中具较大优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范力仁说,磁性固体螯合剂颗粒材料可“靶向螯合钝化”土壤有害重金属,减少种植农作物对之吸收;又可在休耕农闲时,用磁选方法快速将负载了重金属的磁性材料与土壤分离,使土壤重金属“移除减量”净化,直接消除重金属被土壤生物或其它原因再度活化污染隐患。该材料可再生循环使用,吨土壤处理材料消耗费用可低至2—10元/每元素。   经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送样土壤镉、铅去除率分别为77%、73.6%。湖南株洲铅锌冶炼厂区附近表层土壤净化试验显示,镉、铅去除率约75%,锌去除率约50%。铅、镉含量由重度污染级别降至40.15毫克/公斤、1.28毫克/公斤,接近土壤自然背景值和国家二级标准,去除效果显著;并被用户评价为“具有满意的土壤污染重金属移除修复效果”。 主要材料与技术: 磁性固体螯合剂是项目建议单位研究开发的系列新型磁性环境材料的总称。其中用于鉴定的品种为FS-hEDTA,具有以下功能: FS-hEDTA具有固相螯合捕集功能,又有选择性快捷磁选分离功能; 使水-难溶盐体系中多种非磁性重金属盐沉淀转化为可磁选分离的磁性固体螯合物; 能使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重金属,如Cd、Pb等转化为可磁选分离的FS-hEDTA-M而被磁选移出净化。 材料与技术优点: FS-hEDTA具有固相螯合捕集和磁选分离功能,是土壤体系中非磁性重金属选择性快捷磁选移除净化的媒介或桥梁; 对土壤化学扰动小、螯合捕集速度快、磁分离操作简单、重金属容易洗脱、FS-hEDTA制备和再生方法简单; 能够实现自然条件下土壤中多形态重金属镉铅锌铜镍等的磁选分离净化。
  • 《治理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新思路》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2-22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在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能够高效抓取和转化酸性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离子,且亩均成本不超过30元。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绿色化学领域核心期刊《美国化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上(DOI: 10.1021/acssuschemeng.6b02569)。 文章指出世界上约30%的不冻土都是酸性土壤,不仅造成农业减产,而且还会激活重金属离子,加剧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和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据了解,目前土壤修复常规处理方法有植物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缺陷,且治标不治本,这也是制约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瓶颈。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复合纳米材料,将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复配,使其由聚集态变为松散态的网状结构,既能将土壤ph值提升至接近中性,又能够高效地富集和抓取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元素,同时还能将“六价铬”等有害元素转化为安全元素“三价铬”。 这种新型的土壤修复材料亩均成本只有10元至30元,修复过程直接融入耕种流程之中,不仅使用便捷,相比传统修复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并且可以制作成粉剂、液体、颗粒等各种形式。专家表示,该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明年有望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