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中心:它是什么,为什么今天需要它?》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3-03-14
  • 食品数据中心(FDC)是美国食品成分信息网的中心。它是一个综合数据系统,目前在一个地方提供5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其中包含关于食品和营养成分概况的信息。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其中两种数据类型——基础食品(FF)和实验食品(EF)——代表着食品和营养成分“通往未来的桥梁”。它们提供了以前从未从数据库中获得的数据和元数据。其他3种数据类型已经建立并为许多用户所熟悉:标准参考(SR)遗产、膳食研究食品和营养数据库(FNDDS)和全球品牌食品产品数据库(GBFPD)。在美国农业部维护食品成分数据100年之后,很明显,需要做出改变来应对食品供应中食品数量和种类的迅速增加,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新的农业实践和产品。FDC是美国农业部对提供可靠的、基于网络的、透明的和易于获取的关于食品营养成分和其他成分的信息的挑战的回应,以满足许多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包括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农业和环境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营养专业人员、卫生保健提供者、产品开发人员和广大公众。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15/3/619/6459205?rss=1
相关报告
  • 《为什么Pivot Bio的新野外数据对可持续农业是一个福音》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2-25
    • 主生物破坏氮肥行业与证明™的释放,制氮微生物对玉米可持续。在去年的试验中,使用这种旗舰产品的农民在13个不同的州和47种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各种天气条件下,比化肥每英亩有7.7蒲式耳的优势。Pivot Bio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卡斯滕·泰姆(Karsten Temme)在一份新闻稿中说:“100年来,规模达2120亿美元的化肥行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直到现在。”这是第一次有了更好的选择。 参与试验的农民说,除了增加作物产量外,还有几个好处。他们通过在现有设备上一次性使用这种微生物来节省资金。他们不那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随着玉米根系的生长,微生物的数量和每日氮剂量都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玉米不断地施肥。使用证明™拯救他们;没有必要测试土壤,重新施用化肥,或采取措施防止化肥污染附近的水源或污染空气。 这种可持续产品的环境效益是相当可观的。Pivo Bio的工业和监管事务经理凯拉·海文斯(Keira Havens)在她2018年的突破性对话科技(Breakthrough Dialogue Tech)演讲中解释说,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近5%来自农业,以一氧化二氮的形式排放,主要来自化肥。这不是证明™的情况。这种环境友好的微生物被应用在沟渠中,并附着在根系上。因此,挥发不会发生。 证明™2019年已经满座,主生物估计,当使用他们的产品达到美国玉米市场百分之三十五的份额,可以实现额外的环境收益。近20 000公吨的一氧化二氮排放- -相当于近150万辆汽车的排放- -可以减少或防止。与此同时,可防止高达50万公吨的硝酸盐渗入地下水。 结果通过证明™的关键在于主生物采取了一种新方法的开发这个产品,天堂说。他们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心态工作,在这种心态下,一些事情既可以是经济有效的,也可以是环境有益的,而是一种“兼而有之”的心态。这使他们能够设想出在保护环境方面既有效又有效的产品。然后他们重新思考了催化氮的过程,并探索了摆脱哈伯博世合成氮的方法。 哈伯博世生产法是目前最主要的生产方法。它将空气中的氮催化成一种可以应用到玉米根部并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当它在20世纪初被引进时,它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显著提高。随着对越来越高的作物产量的需求继续,哈伯博世正接近不可持续的地步。要生产现有的生产量,需要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2%。由于径流、浸出和挥发作用,产生的化肥有50%的废物对环境不利。 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希望在“两个/两个”的方向上发展,这促使他们找到了利用微生物的解决方案。“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适应大量肥料使用之前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工作的。”我们利用这些知识,让这些自然产生的微生物再次按照大自然的意愿发挥作用,”Pivot Bio首席科学官和联合创始人阿尔文·塔斯米尔(Alvin Tasmir)说。通过绘制土壤微生物群落图并研究其特征,Pivot Bio科学家确定了具有内在遗传潜力的大气固氮微生物。当他们发现微生物可以在保持作物健康的同时达到这一目的时,他们就与这些微生物合作,提高向根部释放氮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一次性应用,而且在不造成有害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为生长中的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氮。 “我们致力于迅速将创新带给世界,支持农民使用更可持续产品的愿望,同时继续改善他们的底线,”Temme说。为了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未来的需要,正在研制若干新的产品。“这些微生物包括玉米的下一代产氮微生物以及小麦、大豆、高粱和水稻的产品,”哈文斯说。“该公司将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
  •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产业兴,乡村兴。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新的一年,如何在产业兴旺上迈出新步伐?农业转型升级的质量导向、绿色导向、市场导向应如何把握?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   记者:为什么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农业部门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韩长赋:当前,农业质量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种齐全、花色繁多,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但同质化严重,分等分级少,缺少个性化产品。其二,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而且我国农产品大品牌不多,有市场影响力的更少。其三,农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此外,我国粮肉蛋果菜茶鱼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大国地位还不相称。   这些问题表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推进农业标准化,把优质产出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抓手是按标生产。要加快标准制修订,2018年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让农民一看就懂。   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多、链条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围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出重拳、求突破。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高毒农药已禁止使用39种,2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剩余10种今后5年内要逐步禁止使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今年再创建200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省为单位整建制创建。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树起来。去年我们开展了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推出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与产品品牌,各方面反响很好。今年要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三区三园”建设、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再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要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   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让产业强起来。我国农业质量不高、大而不强,最根本的是产业素质不高,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围绕提质增效重大需求,遴选具有示范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组装集成特色高效品种技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质量。此外,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要推动设施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着力解决土地板结等问题。   坚持绿色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今年,农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韩长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使得我们有能力把资源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而农业资源环境存在围湖造田、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倒逼我们发展绿色农业。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农业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要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当前,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下一步要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上下功夫。今年要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再选择100个生产大县整建制推进试点。选择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力争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要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变污染为资源,是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当前,首先聚焦586个生猪、奶牛、肉牛大县,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去年支持96个县整建制推进,今年争取再支持200个县,探索有效治理机制,确保到2020年基本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同时,以东北、华北玉米秸秆较多的地区为重点,在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西北、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   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将优质的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以黑土区为重点,集成推广深松深耕技术,力争今年深松深耕整地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大力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加快制定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如果简单采取减少种植、关闭养殖场的办法,就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本意,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记者: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方向在哪里?   韩长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产量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两年,我们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供需脱节、资源错配问题仍很突出。下一步,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坚定不移调整种养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控水稻、增大豆、粮改饲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两年玉米调减效果明显,要继续推动“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为优势产区留出空间。扩大粮豆轮作试点,增加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料等品种种植。以调生猪、提奶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退出不合理产能、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向“三区三园”集聚。要以“三区三园”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今年要基本完成水稻、小麦划定;加强“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今年再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建设体系;推动创建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新增5个省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力争今年底建成15万个益农信息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动建设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要强调的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重点追求质并不是不要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定,做到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手一起抓。要重点保口粮保谷物稳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