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连续六年居全球首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在沙漠腹地、在楼宇外墙、在农家鱼塘,一块块光伏“蓝板板”,将清洁电力送向千家万户,有的还成为老百姓的“阳光存折”。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48.2吉瓦,同比增长约60%,累计装机规模已达253吉瓦;在制造端各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6%、19.7%、22.2%和26.4%。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来得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是‘逆势而上’,超出了行业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介绍,到2020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新增装机量、多晶硅产量、光伏组件产量,已分别连续6年、8年、10年、14年位居全球首位。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130吉瓦,同比增长13%,“虽然受疫情影响,全球光伏市场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光伏市场的恢复性增长。”王勃华说。

    进出口方面,2020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197.5亿美元,受到疫情、产品降价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5%。尽管出口额有所下降,组件出口量仍然同比增长了18%,硅片和电池片出口量也基本和去年持平。“十三五”时期,我国多晶硅进口比例持续下降,2020年的进口量同比下降30%,自给率已达到近80%。

    去年光伏行业发展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产量排名前五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7.5%、88.1%、53.2%和55.1%,同比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也应看到,当前光伏行业发展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产业链供需紧张。去年以来,硅料、光伏玻璃、背板胶膜等出现紧缺,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各大企业已经开始签订长单,保障产品供应;其次,新能源配储能方面,储能盈利模式依然单一,经济性仍有待改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非技术成本占比仍然较高等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目前随着总体成本的下降,光伏行业非技术成本占比越来越高。据统计,大约有15%的成本并非光伏企业自身能够控制,比如土地、税收等,希望加大这些非技术成本的减负力度。”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可能达到55吉瓦至65吉瓦,“十四五”时期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可能达到70吉瓦至90吉瓦。与此同时,国内电站大基地开发将成为发展趋势,大尺寸高功率产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专家认为,接下来,“充电桩+光伏”“特高压+光伏”“大数据中心+光伏”等应用,也将给光伏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我国光伏累计连续六年居全球首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9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多方正加快谋划和制定绿色产业发展施工图。《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个政府部门围绕绿色产业接连部署,涵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等多方面举措。地方也在积极谋划相关细则,布局一批绿色工厂、低碳园区,打造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信贷、保险、信托等多路金融资源将进一步向绿色产业倾斜,业内预计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 3月7日,济南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国舜绿建低碳·和钢智能科技示范产业园”在济南经济开发区开工,该产业园占地172亩,总投资10亿元。 2月26日,南京建邺低碳生态产业园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8.7亿元,将聚焦节能环保产业链,打造零碳技术研发和环保企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园区。 这些只是众多项目的缩影。项目密集落地的背后,是多个政府部门和地方政策的力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产业低碳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央及多个部委密集发文加紧谋划相关路线图。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同时,“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发改委日前印发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其中提出要积极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工信部强调,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并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 多地也正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谋划布局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日前发布的《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吉林提出,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构建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 一批千亿级、万亿级的绿色产业集群也将加速崛起。广西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力争到2023年打造绿色新材料万亿元产业集群。此外,“十四五”时期,甘肃酒泉计划建成千亿级规模清洁能源产业链;宁波将投资近4000亿元建设一批化工新材料大项目,力争绿色石化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成为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马涛日前撰文表示,当前中国工业领域已从高速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化、低碳化成为工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其中,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凭借自身突出的低碳属性和高技术禀赋,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将逐渐提升。 利好政策催化下,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30年全国低碳产业的产值预计将达到23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注入。3月7日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下一步将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银保监会表示,将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 各大银行纷纷表态将增加绿色金融规模。例如,兴业银行制定了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全行绿色融资余额要突破2万亿元。浦发银行多个分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如制定了专门的绿色金融政策,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授信评审环节,环境风险信息作为贷后检查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未来三十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专家看来,2021年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工业结构逐步优化,绿色产业的潜力将持续释放。马涛表示,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工业低碳转型顶层设计。针对工业低碳转型需求,尽快梳理出亟须开展低碳转型的重点行业目录,以支持性政策带动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鼓励低碳经济提速发展。同时制造业领域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发展超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加速发展,在制造业领域打造出更多的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等示范工程。 赛迪智库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研究人员霍婧对记者表示,下一步需要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开展省级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建设;同时信息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另外,还应通过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率地采集能耗、物耗、排放数据,识别绿色发展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制造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 《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居世界首位背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7
    • 日前,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达130GW,同比增长68.7%,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3GW,增幅达53.6%,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可谓是全面复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24.2万吨,同比增长24.7%;硅片产量87GW,同比增长34.3%;电池片产量68GW,同比增长33.3%;组件产量76GW,同比增长31.7%。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 我国光伏产品的海外出口也获得了增长,海关出口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组件约37.9GW,出口量同比去年增长了约78%,2016年我国累计出口组件约为21.3GW。 同时,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电池效率取得突破,最直接的体现是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规划,到2017年光伏投资成本可下降至6.9元/W以下,而未来光伏epc成本将下降至4~5元/W,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日子并不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