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煤炭电厂正在发挥替代作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6
  • 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欧洲遭遇能源危机,而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德国更是受到强烈冲击。目前,欧洲多国政府采取紧急行动补充天然气储备,为未来几个月的寒冬做准备。在德国煤炭电厂装机量稳定的情况下,德国只有通过提高煤电装置发电小时数以弥补天然气发电损失量。

     

    A 德国电力系统的改革初见成效

    德国电力系统的供给侧改革以《2050德国气候环境行动法案》的基本原则来展开,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再生能源从装机量和发电量来看已经明显超过化石能源。

    从装机量来看,2020年德国发电装机量达到233.8吉瓦,较2014年的196.40吉瓦增加37.40吉瓦,年均增长2.52%。其中,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130.60吉瓦,较2014年的90.3吉瓦增加40.3吉瓦,年均增长5.41%,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发电装机总量的比例也从2014年的46%提升至2020年的56%。与此同时,核能发电和煤炭发电装机量显著下降。核能发电装机量从2014年的12.1吉瓦下降至2020年的8.1吉瓦,同时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德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淘汰全部核能发电厂,但目前来看仍然没有结束对核能发电的依赖。煤炭电厂发电装机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24.08%下降至2020年的19%;煤炭发电装机量从2014年的47.30吉瓦下降至2020年的44.4吉瓦。2020年,无烟煤发电装机量较2019年增加1.1吉瓦,这主要是因为德国Datteln 4发电机组上线运行,其装机量达到1052兆瓦。

    从发电量来看,2021年德国总发电量582.90亿千瓦时,与2014年的583.3亿千瓦时基本持平,2016年和2017年发电量最高值达到601.3亿千瓦时和601.30亿千瓦时。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33.60亿千瓦时,较2014年的154.8亿千瓦时增加78.8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0.8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也从2014年的26.53%提升至2021年的39.70%。煤炭发电装机量显著下降,从2014年的256.1亿千瓦时下降至2021年的165亿千瓦时,煤炭电厂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43.91%下降至2020年的28.10%。

    2021年年底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足叠加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供需博弈,加剧了欧洲天然气供给短缺,德国天然气发电也陷入尴尬处境。

    2014年到2020年,德国天然气发电装机量仅仅从29吉瓦增长至31.70吉瓦,但发电量已经从50亿千瓦时增长至81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数据变化的迥异反映出德国在这7年间对天然气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天然气发电量占总量发电的比例也从2014年的8.51%提高到2021年的15.20%。

    在2018年计划淘汰全部煤炭发电机组前,德国已经开始根据法律文件关闭相对应的发电机组。2015年到2020年,德国关闭的发电电厂主要由根据《德国能源法案》、《德国核能退出法案》以及安全备用状态煤炭电厂组成,5年共计关闭21749兆瓦。在此期间,德国根据《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德国能源部门结构性优化效果显著。

    B 德国煤炭发电厂走上谢幕之路

    煤炭退出委员会的成立

    2018年6月6日,德国民主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就德国淘汰全部煤炭发电厂达成初步协议;德国联邦议会批准成立煤炭退出委员会,即产业成长、结构变革与就业委员会。德国煤炭电厂的关闭是德国和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退出委员会以德国《2050年气候行动计划》为纲要,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为德国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煤电退出的日期、目标和程序;在德国电厂淘汰过程中促进对应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解决煤电产业工人就业问题;降低能源部门碳排放总量以实现德国2020年碳排放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的水平下降40%);实现2030年能源部门减排目标的措施(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下降61%至62%)。

    正式立法和实施阶段

    在煤炭退出委员会经过2年时间的调查和计划后,2020年8月14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两项法案,即《德国燃煤电厂淘汰法案》和《矿区结构调整法案》,由此宣告德国煤炭电厂退出程序正式启动。

    根据《德国煤炭电厂退出法案》和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及核能安全部披露的详细内容,德国煤炭电厂退出路径如下:

    一是2020年12月,首批4千兆瓦无烟煤发电机组已经关闭。

    二是截至2022年,德国计划将关闭40千兆瓦的煤炭总电力中的10千兆瓦的煤炭发电装置(共计7座电厂),剩余的30千兆瓦煤炭电力装置中无烟煤机组和褐煤机组各占15千兆瓦。此举将为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带来200万到250万吨的贡献量。

    三是截至2030年,德国计划关闭13千兆瓦的煤炭发电装置(共计10座电厂),保存8千兆瓦无烟煤电力机组和9千兆瓦褐煤电力机组。此项煤炭电厂退出计划将使得德国能源部门能够在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四是2038年,德国煤炭电厂将全部关闭。剩余11座无烟煤电厂计划于2034年全部关闭。根据要求,煤炭电厂退出委员会将分别在2026年、2029年和2032年三次评估是否能够将2030年之后计划关闭的电厂提前3年(2035年)关闭。

    五是德国Uniper公司投资建造的Datteln IV发电厂将持有该煤炭发电厂正式运行的有效许可证。煤炭退出委员会暂未与Uniper公司就是否运行和关闭日期的问题达成一致。

    针对上述关闭煤炭发电厂,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对2030年前关闭的褐煤发电厂补贴435亿欧元;以公开拍卖配额的形式对自愿减少或关闭煤炭发电机进行补贴。截至2022年9月底,德国已经完成4轮拍卖。前四轮拍卖配额量分别为4787.67兆瓦、1514兆瓦、2480.82兆瓦和433.01兆瓦。拍卖价格从5000欧元/兆瓦到16500欧元/兆瓦不等。根据要求,中标的电厂自中标日起拥有6个月的缓冲期,缓冲期结束后对应电厂将停止运营。

    从2015年开始,德国部分煤炭发电厂转为安全备用状态并保持4年时间。在此期间,除在可再生能源不能供应充足电力外,相关机组不允许运行发电,而在结束安全备用状态后的电厂则必须永久关闭。2021年10月,德国弗里姆默斯多夫的F号和Q号发电机组完成安全备用状态已经关闭,共计562兆瓦。2018年进入安全备用状态的5台的褐煤发电机组已经转为安全备用状态,共计1816兆瓦,且按计划将分别于2022年10月1日和2023年10月1日关闭。

    整体来看,德国联邦政府计划从2021年到2024年关闭12487兆瓦的总发电机组。然而,从计算的预估数额上看上述总量为16120兆瓦。其中,包括《德国燃煤电厂淘汰法案》规定到期关闭的电厂和4轮在公开拍卖中中标的自愿关停电厂,共涉及6182兆瓦,结束安全备用转态的煤电机组共1816兆瓦。

    C 德国煤发电正在发挥替代效用

    德国天然气供应短缺虽无近忧仍有远虑

    在德国逐渐关闭煤炭发电机组的同时,能源安全的保障正在经受严重考验。在俄乌冲突升级之际,德国进口来自俄罗斯天然气的不利局面仍然没有改善(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占德国总进口量的37.10%)。德国官方数据显示,来自“北溪一号”和马尔诺站点的天然气进口量仍然为零。

    不过,德国天然气供应严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截至10月21日,德国天然气储存量已经接近库存的96.52%,同时德国天然气现货价格从350欧元/兆瓦时明显回落至60欧元/兆瓦时。上述情况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德国加大从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进口力度。尽管德国天然气进口量从2022年4月的6000兆瓦时/日下降至9月初的2300兆瓦时/日,但是此后开始稳步回升。截至10月21日,德国天然气进口量维持在3200GWh/日的水平,目前进口量只占到“北溪一号”停止运行前的一半左右。

    其次,德国大幅降低天然气出口量。德国天然气出口量从2022年5月的2500兆瓦时/日下降至9月初的500兆瓦时/日。

    最后,德国大幅减少天然气消费量,自2022年5月以来,德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幅度保持在11%到22%,预计德国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15%—20%。因为德国2022年10月平均气温较2019到2021年同期平均气温高1摄氏度,德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明显低于过去4年的平均水平。

    德国仍然面临冬季能源供应稳定保障的严重挑战。根据德国政府披露的文件内容,目前德国暂未进入居民部门用气高峰,气温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降低,尽管德国天然气的储存量已经到达“供应安全”的保障库存,欧洲多处天然气供应设施检修已经结束,德国仍将天然气库存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天然气供应形势依然非常紧张并且仍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德国煤炭发电机组提高发电小时数以保障电力供应

    根据德国电力供需平衡表的数据,2020年,德国国内电力总消费量456亿千瓦时,其中,工商业非居民用电量达到318.5亿千瓦时,居民部门用电量125.70亿千瓦时,居民部门电力消费占总消费量的27.57%。目前,欧洲已经进入取暖季,根据德国大约1000家供暖供应商的数据,2020年德国通过179万个供暖点提供超过11.2千瓦时的供暖,这相当于每个供暖点的平均供电量为6256千瓦时,较2019年的6336千瓦时下降80千瓦时。

    2022年8月29日,德国政府宣布重启Uniper公司所属的Heyden 4号煤炭发电机组,其发电装机量为875兆瓦,德国政府允许其运行至2023年4月1日。然而,根据上文分析的德国电力供应情况,我们认为德国已经不具备大规模重启煤炭发电厂的能力,但淘汰煤电和核电的步伐将会相应减缓。目前,德国处于安全备用状态和可运行的煤炭电厂装机量较小。

    在德国煤炭电厂装机量稳定的情况下,德国只有通过提高煤电装置发电小时数以弥补天然气发电损失量。2020年,德国煤炭装机量和发电量分别为44.4吉瓦和123.6太瓦时,折算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783.78小时,同年我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216小时,所以我们认为德国煤炭发电机组是在考虑碳排放和经济性的情况下非满负荷运行。2022年,德国面临严峻的电力保供危机,煤炭替代效用明显。1—9月无烟煤累计发电量189.5太瓦时,较2021年的137.16太瓦时和2020年的104.29太瓦时分别增长38.16%和81.70%。尽管德国可以通过提高煤炭发电小时数来弥补天然气损失量,但能源价格和电力价格将在四季度的寒潮中面临再度推高的风险,德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和经济进入衰退阶段都将演变为现实。

    D 德国碳排放组成结构较为均衡

    从碳排放的结构上来看,以电力和供暖为代表的能源使用部门是德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德国碳排放的组成结构较为均衡。根据欧洲环境署(EEA)的数据,2020年,能源部门以2.19亿吨的碳排放量占到德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第一名,能源部门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30%,显著低于42%的全球平均水平和33%的欧盟平均水平。

    尽管目前德国能源供应面临紧缺状态,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过程仍在继续。

    从电力生产的原料来看,2020年德国褐煤发电部门碳排放量934万吨,较2019年降低236万吨,同比下降20.17%;无烟煤发电部门碳排放量331万吨,较2019年降低148万吨,同比下降30.90%;天然气发电部门碳排放量298万吨,较2019年增加35万吨,同比增加13.31%。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符合煤炭电力逐渐淘汰和天然气发电逐步增加的整体趋势。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20701.shtml
相关报告
  • 《印度煤炭公司推进落实进口煤替代政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3
    • 国有企业印度煤炭公司(Coal India Ltd)已启动一项计划,到2021年3月停止用于混配用途的动力煤进口。据预计,目前印度煤炭公司煤炭库存约为7800万吨,达到创纪录水平,该公司正在积极与电力企业联系,要求其提交2020-21财年的煤炭需求计划。 对于有意向使用国产煤替代进口煤的电厂,需提交首选煤炭等级、煤炭生产商、来源和交付方式等相关信息。选择使用国产煤的电厂必须做出承诺,在本财年减少或停止进口煤炭。 这些选择国产煤的电企需要与印度煤炭公司达成谅解备忘录。另外,印度煤炭公司还启用了进口煤替代的独立门户网站,有意向的电厂可以分享2019-20财年印度煤炭进口详情以及来源国。该网站显示,印度可以用国产煤替代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印尼、俄罗斯、南非、泰国和美国的煤炭。 上个月,印度电力部要求公共和私营电企减少用于混配的煤炭进口。 印度中央电力局(CEA)数据显示,2019-20财年,印度设计使用进口煤电厂的煤炭进口量为2380万吨,高于2018-19财年的2140万吨。 另外,印度煤炭部还敦促各邦电企停止进口而改用国内供应的煤炭。 自3月25日实行抗疫封锁措施以来,印度动力煤进口量与电企消费量同时下降。之后,印度放宽了封锁限制,商业用电量已经下降。目前,印度封锁期限已延长至5月31日。 由于电企库存高企、发电量下降,4月份,印度煤炭公司向国内电企的煤炭供应量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仅为3200万吨。国内电厂库存量接近5100万吨,可用天数达30天。 5月中旬,印度政府表示,将斥资5000亿卢比(66亿美元)用于扩建煤炭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国内煤炭产量、减少煤炭进口支持计划的一部分。 一沿海电企高管表示,印度政府的刺激计划可能会在内地电厂找到一些意向买家。“我们更愿意接受印尼煤,因为其价格更具竞争力,且质量和供应均有保证。”他说。“如果提供的煤炭不符合特定规格,价格会做相应调整。”
  • 《“双碳”进程中煤炭发展定位及关键问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消费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峰值平台三个阶段。 1978~2001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年均增长4.1%。2002~2012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9.1%。2013年以来为峰值平台阶段,2013~2016年为缓慢下降期,2014年和2015年煤炭消费量分别同比下降2.9%和3.7%,2016年同比下降4.7%;2017年煤炭消费止跌回升,全年煤炭消费39.1亿吨,同比增长0.4%;2018~2023年连续6年煤炭消费缓慢增长,202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46.5亿吨。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学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最大的行业,其消费比重合计达到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90%。 “双碳”进程中煤炭定位及利用方式转变 ——煤炭定位转变 煤炭功能定位将经历主体能源(2021年到2030年)、兜底保障(2031年到2050年)和调节补充(2051年到2060年)三个阶段。 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自主可控、具有自然优势的能源资源,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作为兜底保障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2024~2030年达峰阶段,维持主体能源地位:由于煤炭在能源保供中的重要地位,“十四五”期间消费仍有一定增长,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为41亿~43亿吨。 2031~2050年下降阶段,功能定位由主体向兜底保障转变,支撑能源消费结构平稳转型:非化石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煤炭消费总量逐渐回落。此阶段重点一是支撑能源消费结构平稳转型,二是重点行业低碳利用技术如氢能炼钢、低碳水泥、CCUS逐步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2050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20%左右。 2051~2060年趋于中和阶段,功能定位为调节补充:煤炭消费占比逐步降至15%以内,主要用于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和部分难替代领域的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森林碳汇和CCUS回收。 ——煤炭利用方式转变 近中期:由于煤炭散烧相对煤炭发电排放的污染物更多,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优先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使用,通过电厂的污染治理大幅减少排放,直接在终端使用的煤炭量有限。未来,应持续提升发电用煤占比,同时控制其他行业煤炭消费,实现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清洁高效利用,预计2030年电煤消费比重将达到65%以上。 中远期:煤炭作为燃料使用,燃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碳排放,在中远期随着非化石能源发电、氢能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成本下降,煤炭燃烧利用占比将不断下降。煤炭作为原料使用,主要是在煤化工领域,终端产品有尿素、管材等,反应过程天然“固碳”,与我国碳中和目标相契合,未来比重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相比石油基性能更优的高端煤化工领域,如特种燃料、石墨烯、新型材料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煤炭行业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关键问题 一是煤炭作为初级产品定位认识问题。我国煤炭需求量大,具有短期内难以被大量替代、煤矿建设周期长、需求弹性低等特点,煤炭是能源领域典型的初级产品。煤炭行业被认为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在我国经济社会与能源发展的过程中,多次出现煤炭定位模糊的问题,煤炭的重要作用受到忽视。近年来,“去煤化”和“污煤化”舆论甚嚣尘上,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紧接着出现了煤炭供需紧张、价格大幅飙升等阶段性问题。未来亟须各界充分认识并真正理解煤炭初级产品的定位,坚持底线思维、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国外补充的原则,谋划新发展格局中的煤炭供给保障。 二是煤炭行业发展信心问题。煤炭企业认为中长期煤炭行业不景气,增加产能意愿不足。“十四五”期间,煤炭处于需求峰值平台期,在国内外减碳背景下,煤炭需求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相关企业担心若按政策要求增加产能,未来将面临闲置风险,难以收回投资。 三是关键技术突破问题。CCUS技术是煤炭利用实现碳中和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目前仍不成熟,需要及早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除了需求侧产品集约化利用、从生产源头强化节能及能效提升,还需要加强低碳原、燃料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例如短流程钢厂改造、氢还原炼铁、推广水泥熟料替代等煤炭替代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四是煤炭资产搁浅与人员接续问题。随着煤炭行业的收缩,现有煤矿资产搁浅和人员接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淘汰,采矿区无人管理、剩余资产盘活没有资金支持,以及新项目立项权责不清等问题将逐步显现,且煤矿企业中大部分工人生活范围相对封闭、劳动技能较为低下,企业的关停将造成员工失业问题。 煤炭与“双碳”目标协调发展建议 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煤炭兜底保障能力。煤炭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一刀切”式的“去煤化”和煤炭“双控”既不符合国家能源战略,也不利于“双碳”战略实施。同时,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工业原料,作为工业原料是碳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依存度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煤炭保障能力,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建立煤炭产能收缩与释放机制,在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传统煤炭产区,提升煤矿现代化水平。根据区域能源消费形势,准确把握煤矿关闭退出节奏,提高区域煤炭基本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煤炭产能储备,提升能源应急保障能力。我国部分煤矿具备超产潜力,应加强应急产能储备建设。我国诸多煤矿的产量往往高于核定产能,例如核定产能100万吨,但设计生产能力实则按照150万~200万吨建设,以至于超产成为煤炭行业的常态。这部分极具弹性、长期超产的非法地下产能被业内称为“表外产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核准部分“表外产能”,并纳入煤炭应急产能储备序列,将有助于保障我国煤炭供应安全。 三是提高煤炭加工能力,促进煤炭环保洁净生产。煤炭生产环保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求煤矿必须建设配套的矿井洗煤厂,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我国焦煤回收率偏低,从20%到45%不等,超过50%的很少,配套洗煤厂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污染非常重要。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入洗1亿吨动力煤一般可减排60万~70万吨二氧化硫、去除矸石1600万吨。 四是发挥工业原料功能,促进固碳循环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属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煤化工产业布局园区化,实现煤基化工产业链供应链有效衔接、系统能耗和碳排放最低。另一方面要科技攻关“卡脖子”技术。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具有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研发“卡脖子”产品。开展固碳和碳循环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碳、氧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 五是健全市场体制机制,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煤炭位于煤电、煤焦钢、煤建材、煤化工等产业链、供应链的最前端,建立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长期战略合作与保障机制,防止出现市场大幅波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是煤炭市场化改革方向,也是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站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高度,统筹煤炭上下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由煤炭、电力、焦化、建材、化工等单一产品市场化改革,向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作者: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傅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