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集中式开发将成 光伏未来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7
  • 2月3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0年发展回顾与2021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召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会上指出,在未来光伏装机结构方面,电站大基地开发将成为发展趋势。在既定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能源转型加速,这背后需要大项目支撑。而电站大基地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扩大清洁能源的资产规模,有效提升发电质量和经济效益,将成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的有效途径。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0年全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48.2吉瓦。截至2020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了253吉瓦。王勃华表示,2020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新增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首位,这一成绩是在全球疫情严重、经济倒退的情况下取得的,可谓逆流而上。
    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人员、物料无法到场,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仅为4吉瓦,较2019年同期下滑23%。此后三季度,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见效,国内光伏企业迅速实现复工复产。第二、三、四季度新增装机分别实现7.6吉瓦、7.2吉瓦和29.4吉瓦,较上年同期增长57%、23%和109%。
    同时,光伏制造端各生产环节也稳步增长,为下游EPC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实现39.2万吨、161.3吉瓦、134.8吉瓦和24.6吉瓦,同比增长14.6%、19.7%、22.2%和26.4%。
    市场的火热促使更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光伏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投融资规模的快速增加。据国金证券统计数据,2020年,光伏行业融资规模高达682亿元,较2019年的180亿元大增279%;融资项目数量也从2019年的10项增长为2020年的33项,同比增长230%。
    “2020年,行业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社会关注度迅速提高,整个光伏板块的融资规模空前高涨,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王勃华说。
    王勃华预计,2021年全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55吉瓦至65吉瓦,“十四五”期间我国年新增装机规模将会在70吉瓦至90吉瓦。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1/02/10/detail_2021021090898.html
相关报告
  • 《光伏行业协会王勃华: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已形成“双循环”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22
    • 9月18日,“第五届中国光伏+创新发展论坛”在昆明召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指出,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新增装机量、累计装机量、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稳居全球首位。 据王勃华介绍,201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67.3%,硅片产量占97.4%,电池片78.7%,组件71.3%,总装机量占全球32.6%;同时,各环节均有5家以上企业位居全球前十,产业化技术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前沿技术也开始加速布局。麦肯锡一项全面对比中美创新实力的研究显示,光伏是中国领先美国且具有极大(也是最大)竞争优势的产业。 根据IRENA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议程报告》,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流行让投资者更清楚的认识到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巨大潜在价值。从2019-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电气化和基础设施领域的累计投资将增加至49万亿美元,其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约为11万亿。在光伏领域的年度平均投资将达到3180亿美元,在所有电力来源中居首位。 “当前,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并继续保持成本优势。”王勃华表示,按照IRENA的数据,在拥有全球三分之二人口、GDP总量72%、用电需求85%的国家,新建光伏电站或陆上风电场已是成本最低的电源。在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形成和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风电、光伏项目的总成本和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行业发电成本也创下历史新低,固定式光伏发电系统的LCOE为50美元/兆瓦时,同比降幅4%。他进一步表示,从长期来看,产业链上各环节成本的下降叠加组件效率的不断提升,到2030年,光伏的全球加权平均LCOE将降至0.040美元/千瓦时,与2018年相比降幅达58%。 “今年5月以来,国家多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王勃华表示,从2005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历了从“外循环为主”到“内循环加速”,再到“双循环发展”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我国光伏行业一方面将迎接新基建带来的国内市场新机遇,保持和巩固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国际化布局。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我国已有近20家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布局产能;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截至2019年底,海外布局的电池片有效产能达到17GW(同比增加39.3%),组件有效产能达21GW(同比增加16.0%)。
  • 《“30·60”目标推动能源转型 光伏产业再迎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7
    • 自“30·60”目标提出以来,光伏行业被视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目标,必须要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快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陕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对于像隆基股份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讲,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发展状态。”开源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刘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30·60’目标成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减碳等量替代前景广阔。”周宾表示,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近年来的政策调整与行业整理之后,太阳能光伏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发展更趋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光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我国光伏装机累计达204.3吉瓦,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全国光伏发电量全年达到224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26.3%。2019年光伏主要产业链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继续扩大,产品出口总额约207.8亿元,同比增长29%。 2020年,各个行业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光伏产业却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逆势上扬。 “中国光伏市场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将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达150GW,‘十四五’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70GW-90GW,预计2021年新增规模55GW-65GW,分布式光伏(含户用光伏)20-23GW,集中式地面电站35GW-42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PAT2021爱光伏一生一世光伏先进技术研讨会”上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不匹配性,目前,对光伏产业储能相关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研发和生产需求缺口较大。此外,光伏企业非技术成本控制成效也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度电成本。”周宾表示,未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逐步替代部分传统化石能源和火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和助力企业减负,努力实现“光”“储”耦合和光伏平价将成为实现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龙头企业机遇凸显 “光伏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十四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受到的关注度很高。可以说光伏产业正处在新旧能源替代革命的初潮期,百年未有之能源供给与消费大变局的风口启动期。”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2020年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元年,通过去补贴、去落后产能,迎来了完全市场化竞争时代,这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更有利于资源向优质光伏企业倾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调整会使一些现金流相对脆弱且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或被逼永久性退出,而龙头公司在产业链价格调整刺激出新的需求后,能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强者之路会更强。 “这对于像隆基股份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讲,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发展状态。”刘浪表示,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制造商,在硅片端优势显著,并且在游组件端迅速通过品牌和渠道优势打开市场空间,已在组件和硅片端取得双龙头地位优势,“隆基股份未来逐步加快电池产能配套,实现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一体化,牢固把握产业各环节竞争要素。鉴于未来五年规划之中,光伏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67GW以上,硅料供不应求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帮助行业维持高景气状态。” “近期的光伏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体现出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周宾表示,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的优势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促进产业部门、金融资本、科创机构之间良性互动。 “特别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样品测试、成果转化等之间的信息流、技术流和价值流应不断优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周宾建议,对企业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持续研究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奖补和政策支持,“同时,应合理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功能,不断扩大直融规模,加强生产企业与投资机构在能源金融、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碳金融、可持续金融和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项目合作。” 友好型光伏电站成发展样本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龙头,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隆基股份的云南保山工厂和马来西亚古晋工厂已实现100%清洁能源供能,将完全绿色制造的光伏产品输送至全球市场。 除了生产端,隆基股份也在积极推动供应链绿色化发展,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绿色回收再利用、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入隆基供应链管理体系,识别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绿色属性,协同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销售商、用户、回收商等实体,对产品的绿色属性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其制造、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等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隆基股份看来,在“30·60”目标背景下,光伏行业重塑在即。“自‘30·60’目标提出以来,光伏行业被视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之一,叠加‘十四五’光伏全面平价的首年,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正在被重塑。”隆基清洁能源技术总监邬林勇博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光伏平价全面实现,组件、逆变器等设备成本在不断降低,最低初始投资成本不再是最优解决方案,建设友好型电站才是整个光伏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未来的光伏电站要实现环境友好、电网友好、系统友好、收益友好,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收益。” 三月中旬刚刚结束的“碳达峰”愿景下光伏电站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共同发起“关于共同推进友好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倡议”。这意味着,光伏电站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迈向精细化,友好型光伏电站将成为光伏能源发展的“绿色样本”。 陕西宜君峡光250MW光伏发电项目就是友好型光伏电站的代表,其不仅全面实现全容量并网、绿色农业收益,还完成了生态全面修复、系统高效协同的使命。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作为“领跑者”项目,该电站配套了双面专用跟踪支架、单晶双面、多路MPPT逆变器、储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发电量上超出预期二类三类边界,绿色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通过电网,输送到西安境内的草滩供电局,让西安的工商业用电和居民用电更加“低碳”“洁净”。同时,这座电站还克服了水土流失的难题,在光伏板间建起数百座农业大棚,把荒地变成农业良田,实现了集发电、农业、旅游、扶贫“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