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糖和微生物维持猪肠道稳态的互作机制被揭示》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揭示了肠道黏蛋白O-型糖链和微生物维持猪肠道稳态的互作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断奶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困扰养猪业的重大难题之一,给生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和菌群通过相互调节,可以维持肠道内稳态,控制炎症发生,然而腹泻仔猪肠道黏膜屏障变化特征尚未完全清晰。

      研究人员以断奶仔猪为模型,通过凝集素(UEA)和AB-PAS染色发现,腹泻仔猪结肠黏液层形态受损,厚度显著低于健康仔猪,杯状细胞数量也显著减少。利用猪肠道黏蛋白O-糖基化分析方法,发现腹泻仔猪肠道中O-型糖链长度变短,具有抵御病原菌黏附功能的酸性糖丰度显著降低。体外研究进一步发现,黏蛋白O-型糖作为信号分子能够结合大肠杆菌,保护上皮免受炎症损伤,并可作为共生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与微生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该研究揭示了肠道O-型糖链和微生物的互作机制和肠道屏障功能机制,为预防和缓解仔猪腹泻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有助于解析人类婴儿腹泻的疾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有效疗法提供了参考。

      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通讯员 付松川)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2-01326-8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kyjz/32414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辐射防护的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10
    • 随着核能的发展以及核废水排海等工业事件的频发,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机体辐射防护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当前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辐射防护干预多侧重于症状缓解,尚未从根本上阐明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限制了其预防与治疗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莉莉研究员系统梳理了辐射损伤背景下的肠道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肠道微生物调控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 辐射可通过诱导DNA双链断裂和活性氧(ROS)产生破坏细胞稳态。该综述系统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缓解辐射损伤的三种基本调控机制:(1)通过Wnt/β-catenin和PI3K/AKT/mTOR通路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并调控细胞凋亡;(2)经由Toll样受体及NF-κB信号实现免疫调节;(3)通过Nrf2通路缓解氧化应激。这些机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在辐射防护中,微生物靶向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益生元补充、精准益生菌制剂、后生元递送,以及噬菌体疗法、营养干预和工程化微生物等新型辅助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基于微生物组的干预策略具有毒副作用小、治疗时间窗口灵活、多信号通路协同调控以及多靶点药理学效应等优势。该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吲哚-3-乙醇可通过“罗斯氏菌属-吲哚-3-甲醇/IL-17A”信号轴缓解放射性肠炎,从而恢复结肠组织结构完整性并重建肠道微生态的代谢平衡(Zhong et al.,2025,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这些研究为辐射损伤的精准防护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支持。 相关论文: Li,L.;Yang,Z.;Yi,Y.;Song,Y.;Zhang,W. Gut microbiota and radiation-induced injury: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microbial therapies. Gut microbes. 2025,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5.2528429 Zhong,H.;Song,Y.;Hu,S.;Zhang,C.;Li,L. Metagenomics-metabolomics reveals the alleviation of indole-3-ethanol on radiation-induced enteritis in mic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5
  • 《微生物所揭示固有淋巴细胞在肺-肠轴黏膜系统中的成熟和功能建立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3
    • 膜免疫系统中数量众多的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 ILC)既是免疫信号活化的起始者,也是联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桥梁。近日,微生物研究所王硕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目为“Matu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through the lung-gut ax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肺和肠道黏膜组织的固有淋巴细胞类型及其组织特异性,并研究了II类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在肺-肠轴黏膜系统中的迁移和成熟过程,阐述了其在稳态及炎性状态下沿肺-肠轴成熟和功能建立的机制。   固有淋巴样细胞(ILC)在黏膜抗感染和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黏膜中ILC细胞的异质性以及成熟过程的研究甚少。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对小鼠肺脏和小肠组织固有层中的ILC进行分析,鉴定了肺脏和肠道的十一类ILC亚群,并进一步鉴定了肺脏和肠道ILC的组织特异性分子。通过对肺和肠道ILC2表达的分子进行分析后发现,ILC2从肺脏到肠道逐渐成熟,驻留在肺脏中的ILC2高表达CCR2,而驻留在小肠中的ILC2高表达CCR4。研究人员构建了CCR2-mNeonGreen和CCR2-mNeonGreen的报告基因小鼠,通过报告基因小鼠模型揭示了在IL-33的处理下,ILC2存在肺-肠轴迁移过程。另一方面,研究团队通过移植实验和谱系示踪实验揭示了在IL-33诱导以及初生小鼠ILC2的成熟和功能建立过程中也存在肺-肠轴调控。过敏诱导的肺脏ILC2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小肠ILC2的稳态。综上,本项研究揭示了ILC在肺脏和肠道中的组织特异性,研究了ILC2在成熟和功能建立过程中的肺-肠轴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硕研究组助理研究员赵敏、博士生邵菲和博士生於逗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硕研究员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夏朋延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347-6